賀江林
摘 要: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很多人開始關注美術教育在塑造和提升學生素質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更是受到了美術教師的關注。新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法逐漸出現,給美術欣賞課的改革以及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怎樣更好地開展主題教學是全體美術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鑒于此,就初中美術教學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欣賞展開探討,以期為相關工作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美術教學;美術欣賞;主題欣賞
一、教師要善于抓住美術欣賞教學的特征
1.教師要善于抓準教材作品審美的側重點
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美術欣賞課的需求,首先了解教材的內容以及選題。因為,每一堂美術課的重點主題有所不同,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側重點也將有所不同。有的美術作品的關注點是歷史故事以及時代背景;有的則側重于創造者的巧妙構思;有的側重點在造型以及材質的表現方面;有的在畫面構圖以及空間組合方面;有的是對形象造型的聯想以及寓意;有的是對自然環境以及整體空間的展示;而有的則是對造型技法以及造型形式的運用等。
不管美術作品注重于對哪一方面的傳達,課堂教學的意義應該是師生在互動的氛圍下,共同創造藝術的體現,美術作品的創造性的價值體現在怎樣引導學生去對每一件藝術作品進行挖掘,并且找出藝術作品中的突出點、本質以及最為感人的東西,然后再對這些特質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每一次的剖析和觀賞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對教材中的作品,哪些是需要進行重點分析的,哪些是需要學生在課后查找資料了解的,哪些是需要簡單帶過的?教師對這些應該做到心中有數。但是,最為關鍵的是,教師應該準確掌握美術作品中諸多審美點中的關鍵點,然后將其作為重點內容來設計教學題材,這樣的美術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才更有意義,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欣賞力和創造力。
2.教師要善于充分調動、激發學生進行美術欣賞的自主性
眾所周知,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應該作為一個被動接受者,而應該作為一個主動參與者而存在。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才能夠將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潛在創造力。在欣賞美術作品時,通常情況下,學生僅僅憑借第一印象來認識美術作品,學生的這種直覺會受到經驗和個體知識的限制,感受到的美術作品的質量以及成分都存在局限性。因此,教師在上課前,應該給學生留足夠的預習時間,引導學生借助網絡以及圖書館,欣賞以及收集和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料,以此來縮減與欣賞內容之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興趣。
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美術欣賞課開展的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貫穿學生為主的教學思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將學生作為美術課堂教學的主體。同時,教師還應該積極倡導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將自身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就以繪畫舉例而言,對美術作品外層產生視覺感覺是欣賞活動初步形成的開始,色調的明暗、筆致的沉重或是飄逸、格調的華貴以及質樸等。因此,在初中美術課堂中,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得到的最初的感受就是其獲得美感的關鍵。
比如,在欣賞《清明上河圖》的Flash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先對作品進行仔細的欣賞,然后再提出:作品的作者和繪畫所指的朝代、繪畫描繪的是什么地方、欣賞完作品后學生是什么心理感受等。此時,便能夠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踴躍地進行回答,課堂氣氛也會隨之活躍起來。這樣一來,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感受,并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實現美術教學的目的。在欣賞完美術作品《清明上河圖》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家鄉的民俗、山水以及環境等,描繪自己家鄉的山山水水。如此一來,便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借助美術課堂,能夠給學生提供觸覺以及感官方面的教學,以此來促進學生自我欣賞能力以及想象力的發揮。借助學生對生活環境的體會以及對自然事物的欣賞,能夠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從而達到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作用。
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克服教學內容上存在的片面性,注重作品的內在情感
從教學內容上來說,有的教師只關注歷史學識,或者只簡單地在構圖、造型以及色彩等角度來了解美術作品。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這個課堂只是講畫家的奇聞逸事。就技術角度以及歷史意識方面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并不是主要的內容,美術作為人類創造精神的產品,是借助一定的工具以及物質材料,再運用一定的技巧以及形式形成的,作品所反映的是生活,而表達的卻是審美感受以及思想情感。美術作品不僅有自身的精神性,也有它獨有的特質。比如,鄭板橋畫的竹子,能夠通過竹子的形象來表達作者的風骨。因此,在開展美術主題認知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借助作品的色彩、造型以及構成,來對這些表象下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心境進行傳達,準確地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傳達的情感以及精神,使人的精神結合物質而變得生動。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借助表象去發現并且尋找作品的靈魂,抓住作者的審美以及所傳達的思想,來不斷提升學生的藝術感受和審美能力。
總而言之,美術教學作為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活動而存在,該項工作的開展應該在學生的實際基礎之上,提出詳細的教學目標。盡管對教學工作的不同層次以及不同階段的要求不同,但都是圍繞提高學生對美的認知和表達而進行的。對具體的作品進行有效的評價以及多維的思考,是實現審美的主要方法。
參考文獻:
[1]郭贛泉.淺析初中美術欣賞課審美能力的提升[J].新課程(中學),2017(11):262.
[2]賴妍.淺析初中美術欣賞課審美能力的提升[J].學園,2017(3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