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法律課在日常教學中常被老師簡單當成法律知識課,因此學生在學習中很難提升法律素養,導致生活中依舊出現一些明知故犯的不良行為。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法律課必須要提高學生參與度,以活動形式,讓學生在體驗中真參與,真思考,真領悟,評價環節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將學到的法律知識學以致用。
關鍵詞:法律素養;活動探究;體驗式教學;注重實踐
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已使用兩年有余,老師都感受到法律知識變多了,變深奧了……在老師專注于挖掘教材,力圖把法律知識講解得更透徹時,生活中卻屢屢上演這樣的現象:學習過《矯治不良行為》的學生拒絕不了網吧的誘惑、學習過《受教育權》的學生,依舊不能很好地履行受教育的基本義務、學習過《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學生圖方便過馬路時便會闖紅燈……這不和諧的一幕幕向所有道德與法治的老師敲響警鐘:我們不能只關注知識點的傳授,忽視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
那何為法律素養呢?“所謂法律素養是指一個人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一是指法律知識,二是法律意識、法律觀念,三是法律信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階段目標中也明確提出:“初步樹立法治意識,養成規則意識和尊法守法的行為習慣,初步具備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和能力,為培育法治觀念、樹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礎。”可見,對于法律課的目標,很多老師的認識還不到位,還停留在淺顯的“法律知識”層面,課堂中也大多采用案例講授法,往往老師講得熱火朝天,學生卻聽得云里霧里,沒有共鳴,沒有感悟,自然也就沒有踐行。那如何提升學生法律素養呢?我覺得可以巧用活動方式。
一、活動內容源自身邊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和注意力的問題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在選取教學素材時一定要從學生興趣出發,比起文字或視頻展示,創設活動情境更加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如在教授《做一個成熟的消費者》時,創設這樣的情境:天貓雙十一開始在即,利用圖片展示淘寶購物車里收藏的物品:有衣服、書籍、零食……有前多少名半價的,有前多少秒免單的,有買一送一的……學生都經歷過雙十一,或多或少都參與過五花八門的打折促銷搶購,這樣的活動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結合曾經收貨時后悔的經歷,通過對購物車里東西的篩選,幫助學生認識到做一個成熟的消費者需要理性消費、需要提前了解商品信息、需要識別各種消費陷阱等。整節課學生參與度都很高,知識理解也很容易,因為學生真共鳴,真感悟,真表達。
二、活動設置有針對性
很多老師在常態課上不愿意采用活動教學的原因之一就是認為活動形式花哨,效果卻不好,特別是法律知識比較難時,活動法更是不如講授法來得直接且有針對性。我覺得這是對活動法認識的一個誤區,為什么活動法收效不好?因為設計活動時并沒有弄清楚這個活動與所學知識到底是什么關系,即通過這個活動體驗,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什么知識。對于掌握這個知識,特別是本課重難點,該設置怎樣的活動既能吸引學生注意,又能從學情出發,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本課知識。
如教授《生活需要法律》這一課,我導入時設置了一個看似與教學沒有關系的活動——派發獎品,我以近期班級衛生檢查優秀為由將為數不多的禮物以拋灑的形式分發給學生,教室瞬間“亂了”,之后我分別請了搶到禮物和沒有搶到禮物的學生談談感受,多數沒有搶到禮物的學生一致認為這樣發獎品的方式不科學,通過大家商議,最終決定以后發獎品要制訂一個制度,按照一定規則發,這個提議最后獲得全班同意。通過這樣的環節我讓學生在感性層面感受到“生活需要法律”的重要性,之后引導學生從發獎品需要規則,到社會中我們要遵循的共同規則是什么等問題引入今天的課題。
三、活動評價升華行動
法律課變成簡單的法律知識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評價環節設置不科學,以知識點的練習代替了教學評價,以題目完成的正確率代替了學生將知識內化于心的程度。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還在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于事實和現象的‘權利感。”因此,在評價環節設計時應該多考慮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如在《矯治不良行為》這一課的學習評價環節,我在學生通過學習,認識了不良行為有哪些、不良行為的危害、不良行為形成的原因及如何矯治不良行為這些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我幫你做更好的自己”計劃表,即在班級中選擇一個同伴,選取他現在身上存在的一個不良行為,幫助他矯治,并將過程記錄下來。這份作業歷時一個月,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展示活動成果時,大家都談到了很多情感上的體驗與收獲,讓人驚喜的是,幫助別人的小老師“以身作則”,自我約束能力變強,對矯治自身不良行為也是一個促進。
法律課的學習不能只關注法律知識的學習,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才是法律課最終的目標,從學生實際出發,層層深入設問,關注行動的評價,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參與,真思考,真領悟,真踐行,從而提升法律素養,使青少年真正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參與者、推動者!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5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