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成
優秀的班級對學生的健康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創建一個優秀的班集體,使學生的每一個學習過程都能得到珍惜,每次情感波動都能得到關注,形成一種獨特的班級文化。教師在開學伊始做好四件事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深入班級摸清每個學生狀況
只有熟知每一個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和性格趨向,在班級建設中才能對癥下藥,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解學生情況的方式可以是家訪、與學生談話、聽別人評價等,我通常是采用以調查問卷為主其他方式為輔的辦法。
問卷一:(了解家庭環境)
你今年多大了?
你是獨生子女嗎?你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幾?
你家的經濟收入怎么樣?主要經濟來源是什么?
你是單親,雙親還是合房雙親的家庭?
你的父母和你住在一起嗎?他們都做什么工作?
學生的年齡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能反映學生的成熟度和個性發展趨向。家庭的經濟情況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家庭環境的優劣,家長素質的高低對學生的成長起著熏陶和導向作用。學生長時間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或與單親、繼父母之間的微妙情感都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這些都是創建和諧、溫暖、家庭式班集體的重要參考依據。
問卷二:(了解性格趨向)
你擇友的標準是什么?你的好朋友哪些表現讓你羨慕?
你的興趣愛好是什么?你在課余都喜歡干些什么?
你讀書的目的是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
你想上什么樣的大學?將來做什么工作?
擇友標準反映了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擇友標準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寬容,懂得珍惜,明白只能在尊重別人的同時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興趣愛好,形成班級內的興趣趨向。這些,對班集體的創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是學生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他們的理想越遠大,越堅定,內心煥發出來的力量就越強大,就越能激勵自己去為之奮斗。
二、共同參與成立學生“自管會”
班級管理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需要別人管理的人,而是培養能夠自我管理的人。把學生從旁觀者變成活動的主體,成為班級建設的“設計師”。 成立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進行自主管理必然成為班級管理的主流。首先,設置崗位,明確職責,采用分級管理的辦法。 “一級管理”為六名班委,分別負責學習促進委員會,生活管理委員會,紀律仲裁委員會,文體活動委員會,學生代表委員會,愛心基金會這六個部門的工作。其中,學生代表委員會負責監督班干部的工作并反映同學們心聲;“二級管理”由四名大組長組成,分管各組的學習、紀律和衛生;“三級管理”由各學科課代表組成,負責各學科的學習并協助任課老師做好工作;“四級管理”為值日干部,負責班內當天各項工作,如打掃衛生、鎖門關窗、開關電源等。把班內大大小小的工作落實給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的主人。其次要評議標準,公開選舉。班主任做為班集體中的一員,可先提出自己心目中優秀班干部的標準,如:(1)思想作風正派,有一定的分辨是非、分析問題的能力。(2)熱愛集體,樂于服務,在同學中威信較高。(3)有敢于創新的精神,能獨立思考,勇于負責。(4)學習成績較好,有號召力等。鼓勵每個同學發表意見進行補充和修改,然后根據崗位所需,公開投票選舉或先提名后競選等方式選出理想的班干部。大家都積極參與了民主選舉,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行使自己的權利,自己就是班級的主人,班干部是自己的代言人,很樂意接受他們的管理。同學們不拘泥于被動地接受管理的死板模式,積極將學到的知識靈活地與實踐和創新結合起來,在作為被管理者的同時也成為管理者。
三、科學合理確定班級奮斗目標
班級目標的制定要有科學性:(1)必須體現全面發展的要求。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可以適當突出某一方面的要求,但不能偏離教育重心。(2)要難度適中具有激勵性,要有“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吃”的感覺。(3)要體現整體性。班級目標建立在個體目標上,又高于個體目標,且使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銜接。(4)要具體性。能夠量化的一定要量化,如:成績、活動次數、體育鍛煉標準、健康狀況分析等。并且一定要有具體的標準規定。如:先進個人、文明集體、德育標兵等。通過召開主題班會,結合上面的原則大家各抒己見,經過討論,達成共識,形成目標。人人都參與了,才能把班集體建設當作自己的事情,才能把自己的才干奉獻給集體,與集體同呼吸共命運并融入集體中。
四、齊心協力制定班級規章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健全了,條例詳細了,才能為規范行為提供依據,處理班級事務才能“有法可依”。在遵守《中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的同時,根據班級情況,積極動員全班學生參與制定若干合理可行的具體條例與規定。如班級公約、課堂常規、學習常規、衛生公約、課間文化等。充分利用板報、墻報、專欄、標語等來引導和規范集體成員的日常道德和行為習慣,充分發揮規范制度的導向功能。規范制度的制定一定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為出發點,體現尊重和激勵、寬容和善待的文化特色。但規范制度不應該是班主任和班干部少數人的思想,而是絕大多數成員認同的一種行為準則。可是,規范制度本身并沒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班主任應該不斷地讓學生回歸到規范制度背后的道德標準中去。引導學生高度自律并積極參與管理,將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覺,內化為集體的習慣、傳統、價值觀。
雖然不同的班情應設計有不同的管理方案,但這四件事卻是創建一個優秀班集體必不可少的工作。開學初做好了這些工作,整個學期的班級管理工作就會輕松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