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翼 (湖南工業大學)
高校的安全穩定是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高校的安全穩定工作,是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協調、快速發展的根本保證。隨著高校開放辦學、資源共享、社會流動性增強以及網絡媒體和國際大環境影響的形勢變化,高校校園與社會的界限更加模糊,這對高校的安全保衛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持續推進教育領域改革,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2017年,我國高校數量已達2914 所,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99 萬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規模的1/5。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張,多校區的管理格局已成為必然,校區分散、師生人數的增加、辦學層次的增多、生源質量的參差不齊,使高校保衛工作面臨新的復雜形勢,帶來新的挑戰。
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各種方式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給高校安保工作帶來嚴峻挑戰。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媒體成為西方敵對勢力向高校滲透的重要媒介。這些新媒體擁有大量的學生用戶群體,部分民粹公共知識分子在朋友圈大肆宣揚西化的政治理念言論,隨時都在對沖高校的意識形態陣地。境內外非法宗教、邪教勢力以開辦青年聚會班、沙龍等形式發展學生信徒,不惜一切代價,利用各種手段,從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加緊滲透。外籍人員借由留學的名義對大學生進行滲透和“西化”活動,通過講座論壇大肆宣揚反動思想,破壞國家穩定。這些給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帶來嚴峻挑戰。
我國處在深化改革和轉型的關鍵時期,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失業就業問題、征地拆遷問題等社會矛盾凸顯,一些政治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青年大學生政治上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弱的特點,鼓動、蒙騙、蠱惑學生參加一些游行集會活動,這些社會不穩定因素給高校安全保衛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校園周邊環境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食品安全。一些學生熱衷于網上訂餐,學校周邊大量的小攤和小食品店,部分食品中的添加劑含量超標,衛生情況堪憂,網上餐飲資質審查制度不健全。第二,黑出租和私車聚集。高校周邊聚集了大量的黑出租和黑私家車。部分車輛無證駕駛,駕駛人員社會背景復雜,給師生安全帶來極大隱患。第三,校園財產盜竊問題。第四,人口流動量大。高校人口眾多,文化娛樂、餐飲購物、交通運輸等消費服務需求量大,但由于基礎設施滯后,導致有市無場,而游商、攤販卻穿梭不息,周邊店鋪林立,違章建筑多,外來人口集中,秩序很難控制。
近年來國家及地方出臺了一些系列的法律規章,高等院校也制定了相應的安全保衛工作規章制度,對維護高校校園安全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高校安全保衛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安全保衛組織設置的不合理,職責分工不細致,在具體的安全保衛工作中存在著互相推諉的問題;基層單位安全保衛制度不完善,基層組織的安全保衛工作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以致學校的安全保衛工作只是保衛處的工作,基層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大型活動安全管理”“網絡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著覆蓋不全面、針對性不強的問題,有的還無章可循。
政府、社會管理與高校管理不統一,使得安全保衛工作不協調。為了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許多學校跨市、區甚至跨省設立多個校區,根據安全工作屬地管理原則,導致不同校區的管理部門不同,出現多頭管理、重復管理、制度不一現象,使得學校陷入被動的局面。
第一,高校對安全保衛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首先,保衛隊伍建設極其緩慢。目前,高校的安保隊伍大多是一支學歷偏低、專業知識欠缺、年齡結構老化、缺少活力的隊伍,學校治安管理、消防管理、政治保衛等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嚴重缺乏。其次,傳統的人防、物防、技防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高校安全工作的需要,缺乏新媒體的相關制度和管理措施,如網絡詐騙、校園貸等,高校安全保衛隊伍無法有效地對網絡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第三,校園安全防范往往缺少大局考慮,缺乏統籌規劃,比如某教室被盜,就在該教室安裝防盜設備,某地方起火,就多配備滅火器。
第二,安全保衛經費投入不足。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存在著安全保衛人員缺少,基礎保障設施不到位等問題,一旦發生惡劣事故后,校園安全才會得到高度重視,沒有形成長效機制;高校安全保衛工作條件較差,相關的待遇沒落實,影響安全保衛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安全保衛人員隊伍編制少,不穩定,造成培養的安全保衛人員流失,從而影響保衛工作的正常開展。
第三,管理溝通不足。高校傳統的安全保衛工作大多局限于保衛部門的單打獨斗,體制僵硬、模式單一、管理范圍受限、方法簡單,難以形成合力,成效見微。管理大多都是松散型的,條塊分割,難以形成合力,各部門、各種隊伍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執法權。即使安全保衛工作機制靈活、制度完善、各種安防設施完備、措施到位的國內高校,也盡限于學校內部部門及人員之間的配合與協調,工作的范圍、管理的深度、執法的力度非常有限,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對于開放辦學的現代大學,難以擺脫學校單打獨斗的傳統保衛工作模式。
人防、物防、技防是高校治安防控的基本體系。開放式校園應該認真規劃三位一體建設方案。首先,加強物防建設。要樹立“大開放,小封閉”的工作思路,安全管理模式要實現由門衛管理向樓衛管理為重的轉變,對校園內的重要樓宇和重點區域實行封閉式管理。校內交通設施要進一步完善。要制作校內師生車輛專用通行證、完善相關的交通標志標線、落實相關的交通管理人員。其次,加強人防建設。開放式校園的大門其實是虛擬大門,為此要設置崗亭,并確保每個崗亭24 小時值勤。高校保衛部門要配足配強專職巡邏人員,同時還要組建一支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體的巡邏隊和護校隊。巡邏區域要做到校園全覆蓋。第三,加強技防建設,組建具有綜合防范性能的智能化管理平臺,運用“互聯網+”技術為高校技防“插上翅膀”。智能化管理平臺由網絡數字監控系統、全天候視頻監控系統、高校校園消防系統組成(如圖1 所示)。網絡數字監控系統由校園網中心提供互聯網過濾監控措施,及時處理不良詐騙、校園貸和不良網頁等問題。在學校重要出入口、學校圍墻、教室、宿舍門口和重點路口、設立監控點,建立全天候視頻監控系統。設立高校校園消防系統集中管理模式。在整個校區設立一個總的控制中心對整個消防報警網絡進行監控和管理,同時將報警信號和聯動設備的信號通過消防專網傳輸給校消防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值班人員在確認現場真實情況后,根據制訂的相應應急預案,進行消防應急救護。

圖1 綜合防范性能的智能化管理平臺
現代高校校園,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靠高校保衛處單打一、全包攬顯然難以適應社會新形勢新挑戰。建立兩級響應機制。以政府為主導,建立高校安全保衛工作聯席聯勤聯動機制,將公安、交警、工商、文化、城管工作觸角延伸至高校,成立高校安全保衛聯勤聯動領導小組。聯勤聯動領導小組實行全天候值班制度,組織指揮聯勤小組開展常態化治安巡邏。聯勤聯動工作采取二級響應運作機制,一級響應由信息員、護棟員、義務消防員、交通協管員、護校隊、保安巡邏隊等多支隊伍等組成聯勤小組,在校園和周邊開展聯勤巡邏,對治安事件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當一級響應機制無法解決時,及時啟動二級響應機制,即根據具體事件需求,由公安、交警、消防、工商、城管等行政部門,迅速開展綜合整治。高校的安全保衛工作只有建立政府、社會、學校的聯席聯勤聯動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和長效機制,才能切實加強校園及周邊安全穩定,實現校園長治久安。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高校安全保衛工作發展卻相對滯后,不能滿足當前高校發展的需要。高校的安全保衛工作只有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加強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建設,構建政府、社會、學校聯席聯勤聯動機制,才能創建平安校園、和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