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紅
首先研究一下全國卷高考大綱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考試說明
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達方式。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2.分析綜合 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結構,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請看2018年的全國卷Ⅰ
原文:“諸子之學,興起于先秦,當時一大批富有創見的思想家噴涌而出,蔚為思想史之奇觀。在狹義上,諸子之學與先秦時代相聯系;在廣義上,諸子之學則不限于先秦而綿延于此后中國思想發展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至今仍沒有終結。”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廣義上的諸子之學始于先秦,貫穿于此后中國思想史,也是當代思想的組成部分。
原文“興起”轉換成“始”含義是一樣的。“綿延”轉換成“貫穿”信息轉換時等值的。所以選項符合原文的表述。
在高考中,大量使用了信息轉換,高考考查考生對“高濃度信息”的快速閱讀理解與分析綜合、概括提煉的思維能力,設題定位是以“信息轉述”為核心。這里所謂的轉述,是指將文本中的信息轉化為選擇題的語言變化形式。
(二)論述類文本命題定位——考查考生快速閱讀理解與分析概括的能力
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設題定位清晰明確,就是考查考生對“高濃度信息”的快速閱讀理解與分析綜合、概括提煉的思維能力。而這種思維能力如何考查?就是通過信息轉述的方式考查考生。信息轉述方式一般分為以下四種:
1.第一種轉述方式:信息等值轉述
信息等值轉述,雖然語言形式發生變化,但文本信息并沒有發生變化,只是換了一種說法。等值轉述形式有等值概念替換、單復句互變、長短句互變、因果倒置、條件與結果轉換等。
例如2018年全國卷Ⅲ
原文:“對一個正在興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務是聚集更多的發展資源、激活發展活力。而對一個已經發展起來的城市而言,人們會更為注重城市制度的穩定功能。但問題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對秩序與穩定的問題;即使是一個已經發展起來的城市,也需要面對新活力的激活問題。”
【選擇項B】B.已發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臨著激活活力的問題,也都需要有制度彈性。原文中的“也需要”說明兩者都需要,換成“都”并沒有改變愿意。
2.第二種轉述方式:信息壓縮轉述
信息壓縮轉述就是概括性轉述。這個高考考查比較多。從選擇項的語言形式上,是從文本中一大段文字或一個長句子中抽取關鍵詞,重新組織,整合成一個相對短小的句子。
例如2018年全國卷Ⅰ
原文:“一般而言,‘照著講主要是從歷史角度對以往經典作具體的實證性研究,諸如訓詁、校勘、文獻編纂,等等。這方面的研究涉及對以往思想的回顧、反思,既應把握歷史上的思想家實際說了些什么,也應總結其中具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內容,從而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
【選擇項B】B.“照著講”主要指對經典的整理和實證性研究,并發掘歷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內涵。
原文中的“訓詁、校勘、文獻編纂”就是對經典的整理。從文本中一大段文字抽取關鍵詞,重新組織,整合成選項B一個相對短小的詞語“經典的整理。”
例如2018年全國卷Ⅲ
原文:“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廉價的存儲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蓋作為數字化記憶發展的四大驅動力,改變了記憶的經濟學,使得海量的數字化記憶不僅唾手可得,甚至比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更低,記憶和遺忘的平衡反轉。”
【選擇項A】A.由于數字化記憶的發展,記憶與遺忘的平衡發生了反轉,記憶變得更加容易。
原文中的“記憶不僅唾手可得”“記憶和遺忘的平衡反轉”,也是從原文中一大段提取關鍵詞,重新組織,整合成選項A一個相對短小的句子“記憶變得更加容易”。
3.第三種轉述方式:信息闡釋轉述
所謂闡釋,就是將文本中抽象概括的內容用具體的事例加以轉述,其實質就是化簡為繁,是對原文中某一個概括性觀點和結論的例證,也就是說,選擇項中的“闡釋”能否扣住文本的觀點展開。
例如2015年全國卷Ⅱ
原文:“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解就是誤讀,創造也是誤讀,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樣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與藝術家的本旨一致,那樣并不意味著藝術作品的成功。”
【選擇項B】B.理解就是誤讀,創造也是誤讀,理解距離藝術作品的本義越遠,就越是具有創造性,正如《西廂記》之于《鶯鶯傳》、《金瓶梅》之于《水滸傳》。
B選項中“理解距離藝術作品的本義越遠,就越是具有創造性,正如《西廂記》之于《鶯鶯傳》、《金瓶梅》之于《水滸傳》”就是對“理解就是誤讀,創造也是誤讀”的具體闡釋。這里面有具體闡釋,也有具體事例。都是緊扣著文本的觀點展開。
例如2014年全國卷Ⅰ
原文:“悲劇的審美價值的載體只能是文學藝術。因為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美好事物的毀滅是令人傷悲的,因此現實中的悲劇不能作為直接的審美對象來欣賞,否則人就是泯滅了人性的人了。”
【選擇項A】選項A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外出求學,為追求愛情自由,面對封建勢力的巨大壓力,拒絕委曲求全,最后觸碑殉情,化為蝴蝶。
選項A是闡釋“悲劇的審美價值的載體只能是文學藝術”這一觀點的具體例子。是正確項。
選項B在甲午海戰中,清軍致遠艦在中彈累累、艦身傾斜、彈藥耗盡的情況下,開足馬力,沖向日本吉野艦,最后被魚雷擊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壯烈殉國。
選項B卻是現實中的真實事件,不屬于文學藝術,所以不屬于原文所論悲劇。錯誤項。
4.第四種轉述方式:信息邏輯推理轉述
選擇項的內容來自于原文信息的邏輯關系推理轉述。
例如2017年全國卷Ⅰ
原文:“氣候正義關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氣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主要表現為一種社會正義或法律正義。”
選項A.如果氣候容量無限,就不必對氣候變化進行倫理審視、討論氣候的正義問題。
原文:“界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討論氣候的正義的前提是氣候容量有限!”
如果在氣候容量無限的條件下,就不必討論氣候的正義問題了。選項B的邏輯推斷非常合理。所以是正確項。
再來看看2017年全國卷Ⅲ
原文:“對于鄉村中的集體記憶場所,如村落的祠堂、鄉村的入口、議事亭、祭祀場所等,不可因為城鎮化就讓其全部消亡,而應對這些承載著人的情感和記憶的場所定期維修。既要讓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更為方便,又要讓游子在故鄉找到依戀感與歸屬感。如果說留住和呵護鄉村記憶是一種消極型的留住鄉愁的話,那么,活化鄉村記憶則是一種積極型的留住鄉愁。”
B.如果游子在城鎮化的故鄉找到依戀感和歸屬感,就說明故鄉已活化了鄉村記憶。
B項推斷依據,依原文意,“呵護鄉村記憶”“活化鄉村記憶”確乎是“游子在故鄉找到依戀感與歸屬感”的重要的客觀條件,但絕非充分條件;因而,絕不能把條件與其結果倒過來,武斷地說“如果游子在城鎮化的故鄉找到依戀感和歸屬感,就說明故鄉已活化了鄉村記憶”。其實,B項邏輯推理是將必要條件關系當作充分條件關系。邏輯關系推斷錯誤。
總之,論述類文本考查基本就是考查這些信息轉換是否符合原文。考生只需要仔細比對原文,注意這些信息轉換的區別,問題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