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 李文
摘 要 創新是國家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關鍵要素。教育是知識傳播、應用和創新的主要途徑。通過教學實踐,構建“1+2+1”教學模式能有效促進高職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創新思維的提升,對增強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綜合能力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對構建“學習型”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 創新能力 教學模式 課程 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1.009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key element of national strategy of manufacturing power. Education is the main approach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1+2+1" teach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ve thinking, which has a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high-quality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type" society.
Keywords innovative ability;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1 教學模式研究現狀
“教學模式”這一理論始于上世紀50年代,隨著近代教育學形成獨立體系而不斷的系統化、完整化。傳授式教學是古代典型的模式,其結構是“講—聽—讀—記—練”;17世紀,隨著班級授課制度的實施,夸美紐斯提出了以“感知—記憶—理解—判斷” 為程序結構的教學模式;19世紀,赫爾巴特提出了“明了—聯合—系統—方法”的四階段教學模式;杜威提出了“創設情境—確定問題—占有資料—提出假設—檢驗假設”實用主義教學模式。[1]
1.1 傳授式教學模式
該教學模式源于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根據行為心理學的理論設計,學生可在短時間內集中接受大量的信息,教學組織簡單,鍛煉學生的紀律性、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全部理解接受的信息存在一定難度,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2 自主—輔導式教學模式
該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從人本主義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便于教師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學習內容要與學生興趣相協調,否則學習效果欠佳,教學規模(人數)要合理。
1.3 探究式教學模式
該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注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注重交互式教學,培養學生探究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教學實施過程較長,便于小班式教學。
1.4 胡格教學模式
托馬斯.胡格及其團隊創立了“胡格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設計與實施、師生角色、教學評價五個基本元素進行調整和改進,實現了對傳統課堂教學的超越。
由此可見,四類教學模式的側重點不同,傳授式教學模式側重傳遞知識,適用于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自主—輔導式教學模式側重于學習能力的形成;探究式教學模式側重于創造能力的形成;胡格教學模式側重于綜合能力的形成;因此,構建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是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根本保障。
總之,教學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論、教學原則和教學經驗,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結構性流程,是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中介環節和具體可操作的實踐活動方式。
2 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創新能力是指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科學方法在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心理品質和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由借鑒(學習已有的知識、經驗)、實踐(將想法變為現實)、總結(總結教訓,捕捉新的創新點)三個要素組成,因此,需要一種合適的教學模式來指導、組織師生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有豐富的知識和熟練技能(課程)、寬松靈活的實踐條件(社團)、總結提升環境(競賽),實現課堂教學外延、以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
2.1 傳統教學模式與學生自身特點不匹配
2.1.1高職學生素養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道德修養、職業素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具體表現為: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不強、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但對新事物存在強烈的好奇心、動手能力強;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感但又爭強好斗、充滿朝氣;對事物的專注力、持久力不強但又渴望成功、渴望獲得認可。由此可見,高職學生具備形成創新能力的有利條件。
2.1.2 傳統教學模式特征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以書本為中心,以背板(或屏幕)為背景,以粉筆(或鼠標)為道具,教學資源匱乏,教師單向的灌輸知識,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師講,學生記,教師講的和書本寫的具有絕對的“權威性”,這種教學方式不同程度的壓抑了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造成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實踐技能不熟練,所學知識和技能與實際生活、生產脫節嚴重。
2.2 以教學理論為指導,以網絡學習資源為平臺,建立“1+2+1”教學模式
“1+2+1”教學模式是指1個網絡學習平臺(以數控機床機械裝調與維修課程為載體),2個活動(社團活動、技能競賽),1個崗位(頂崗實習),即“平臺+活動+崗位”,實現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教學相結合,教師與學生、師傅與徒弟身份轉化的新型教學模式。
2.2.1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建立精品資源共享平臺
課程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主要載體,是學生萌生創新種子的肥沃土壤,要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優化教學方法,完善考核評價辦法,煥發學生學習風貌,提高教學質量。
(1)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構建開放的學習平臺。該平臺包含基本資源(課程標準、教學任務、教學課件、講義、評價方法等)、拓展資源(教學視頻、微課程、虛擬仿真、機床博物館等)、名家指導(教育專家、企業行業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等)等三大部分,[2]師生能夠自由的在該平臺上進行資料查閱、項目學習、問題咨詢與解答,企業名家能對師生提出的問題及時給予技術指導,從而構建一個友愛、健康、和諧、開放的網絡學習環境。
(2)梳理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通過對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職業行為能力的分析,確定基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框架,編寫貼近實際工況的教學項目,合理解決前后續課程的銜接問題,例如:任務2-2數控車床主傳動系統拆裝講解中,分析學生已具備知識和技能(學生在“機械制圖”課程中掌握裝配圖的識讀和繪制能力,“機械設計”課程中掌握帶輪、齒輪、軸、箱體的結構特點及初步設計能力,“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中掌握帶輪、齒輪、軸、箱體制造工藝及裝配基礎知識)基礎上,通過課前問題引導、課中小組討論、課后技能拓展等教學過程,實現“線上與線下、課上與課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教學組織方式,采取引導文教學、討論教學、案例分析教學等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數控車床主傳動系統結構特征、具有正確拆裝主軸組件能力,課后通過三維軟件完成主傳動系統三維模型的搭建、動畫仿真,學生習的知識得到鞏固、提升,知識面得以拓展,逐步由接受型學習過渡為探究型學習,鍛煉了學生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的工作方法,學生實現了由“被動學習”→“學會學習”→“學會鉆研”→“學會創新”的轉變,增強學生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擁有量,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提供智力源泉。
(3)完善考核評價辦法,增進學生學習動力。學生考核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養。[3]過程性考核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個方面,定性評價主要包含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情感,促進學生有效的、主動的、健康學習;定量評價主要根據學生掌握知識和具有職業技能來評價,分任務、分階段的完成知識與技能評價,幫助學生及時診斷、改進、調整學習方法。終結性評價是對掌握的知識和具備的技能進行總結,為構建創新思維能力奠定知識基礎。
2.2.2 以社團活動為陣營,以技能競賽為戰場,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社團活動是高職院校第二課堂,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提供廣闊天地。開展有效、務實的社團活動,能為學生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人人可創新,人人愿創新的文化氛圍,實現課堂教學外延,彌補專業教學的不足和單調,為各學科的交叉融合提供舞臺。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每名學生需參加2個社團(身心類、技能類),并要修滿學分(4學分)。以挑戰者裝備協會(技能類社團)為例,每年招收會員40名左右,在社團導師的指導下,社長定期開展社團活動,申報并開展課題研究,每年完成作品4項(例如:智能控制的鉆削裝置、柔性氣動攻絲機、手挫矯正裝置、基于藍牙控制的巡視車等),參加國家、省級機電產品創新競賽、職業技能大賽,并多次獲獎,這樣極大激發學生創新活力,為他們展示個性,發揮特長,創造良好課外學習環境。
2.2.3 以頂崗實習崗位為依托,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頂崗實習是高職學生很重要的實踐課程,是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由于頂崗實習工作崗位的真實性、工作環境的復雜性(與在學校相比較),學生在企業師傅的指導下,需要承擔文獻查閱、實踐操作、數據采集等具體工作,并在實踐活動中領會“做學”統一,通過“做”達到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目的。
3 小結
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結合高職學生自身特點,分步驟、有計劃的進行創新教育,為學生創造有利創新環境,以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平臺為紐帶,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借助社團活動或技能競賽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依靠頂崗實習增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使創新思想貫穿學生成長全過程,進而推動學生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確保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好實現。
參考文獻
[1] 胡春香.實踐“問題教學”,激趣提質訓能[J].師道教研,2017(1):79-80.
[2] 李文,高健.基于“互聯網+教育”高職課程建設改革與實踐——以《數控機床機械裝調與維修》課程為例[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31-34.
[3] 胡鳳英,楊根蓮,馮本秀.基于個性發展的高職教學過程考核評價方式探討[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