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現代信息化社會與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信息檢索是每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能力。而信息檢索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不斷地積累、試錯。因此,在高校中開設信息檢索相關課程很有必要。而將信息檢索課程制作成為MOOC,在網絡上進行大規模開放授課,則將惠及更大人群,全面提高其信息素養。
關鍵詞:信息檢索;信息素養;MOOCS
如今我們處身于無可爭議的數字化時代,傳統實體產業無不紛紛革新,進入數字化領域,在可預見的未來,社會數字化程度仍會呈幾何遞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的學生必須具備“理解、發現、檢索、獲取、組織、分析、評價、利用、交流、傳播信息的能力”。此即所謂“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程度的高低決定著學生們在數字化社會生存手段的強弱。一個凡事依靠“百度”搜索的學生,其學習、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效率必然不如一個信息素養高,會針對不同問題尋找不同手段獲取信息的學生。所以,信息素養需要專門的學習、針對性的指導、全方面的實際操作,以及長期的經驗積累。可見,開設信息素養課程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方方面面具有非常實用的意義。
1 《信息檢索技巧》的課程設計理念
1.1 課程設計與應用范圍
本課程擬針對全校學生開設公共選修,適合所有年級學生的信息需求。課程前四章整體介紹實用的網絡信息資源及使用方法,如實用app、實用微信公眾號、如何搜索多渠道搜索電子書、如何查找官方統計數據、如何識別釣魚網站避免電信詐騙等等。從第五章起,則由淺入深講解信息素養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就業方面的幫助。比如圖書館資源運用、四六級和考研資料查找、文獻綜述及論文的寫作指導、分類別有針對性地查找網上招聘信息、個人簡歷制作等等。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信息素養就是“漁”,是如何獲取信息的高超手段,這是生存在數字化時代的每一個人所必須的。
1.2 理念前瞻性
《信息檢索技巧》課程是在圖書館前期課題《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經驗之上推出的全新課程。其二者之間有著極大的不同:《文獻檢索》的授課核心是教會學生如何進行信息的查找,而《信息素養》課程僅將信息查找作為授課的一個方面,而非全部。《信息素養》課程要打造的是一個教會學生如何分析信息需求、針對信息需求多角度多手段查找信息、進行信息篩選預評估、遵守信息道德與知識產權的全方位、立體化教學
1.3 課程稀缺性
目前國內外共有6個國家的26所大學或機構開設了共36門《信息素養》慕課,包括阿拉伯語、英語和中文三種。國內題名關于“信息素養”的課程共3門,分別為北京大學《信息素養》、中山大學《信息素養通識教程》以及四川師范大學《信息素養:效率提升與終身學習的新引擎》。在華中地區,武漢大學推出《文獻檢索》,但沒有關于《信息素養》課程。所以,本課程《信息檢索技巧》具有一定稀缺性,建設完成后不但可以以本校學生為受眾,更可以面向全華中地區的高校進行推廣。
1.4 實際操作性
本課程將以學生實際操作為核心,教師指導為輔助,配以一對一指導答疑解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從研究信息需求開始進行一系列完整的實際操作。小知識點獨立思考、獨立操作;大型知識節點,學生分成小組頭腦風暴,共同完成。
1.5 與在線課程具備天然匹配性
《文獻檢索》課程的推進思路是“教師講授——教師演示——安排上機課集中實際操作”,而《信息檢索技巧》課程的推進思路是“預習知識點——教師講授演示同時進行——學生隨時實際操作”。本課程的推進思路非常適合“翻轉課堂”教學法。所以,本課題如果入選課題,搭載學校網絡課程平臺,將會達到更優的教學效果。
2 《信息檢索技巧》的MOOC化設計
2.1 授課思路改變
傳統的《文獻檢索》課程偏重知識的系統性,因而理論行知識的比例必然無法減少。而本門《信息檢索技巧》課程,其理論部分主要傳授文獻檢索的基本原理,介紹手工檢索和計算機檢索工具的結構、特點和使用方法;而實踐部分包括手工檢索實習、計算機檢索實習以及綜合運用。值得指出的是,《信息檢索技巧》課程的理論和時間部分不是割裂的,簡單的先講理論,然后上機實踐操作,而是呈現一種水乳交融的狀態,將穿插在機檢實習中,由老師提出課題或學生自設題,學生利用相關檢索工具進行查找,將檢索途徑和檢索結果做成實習報告。
其總體授課思路原則有三:其一,結合學生現有信息檢索能力基礎進行適度提升,難度不宜過大;其二,中文信息為主,外文信息為輔,作為適當拔高;其三,遵守現代信息社會知識產權法則。
2.2 知識點構架改變
《文獻檢索》課程的知識點框架為:第一章、大學生與信息素養教育;第二章、文獻信息檢索的基礎知識;第三章、電子書的檢索;第四章、電子刊的檢索;第五章、特種文獻檢索與工具書利用;第六章、文獻信息檢索的綜合利用。另外設有兩次課程為上機實踐課程,最后一次課程為期末考試。
而《信息檢索技巧》課程,則改為全程智慧課堂,電腦邊授課,邊講解,邊操作,隨時提問,隨時答疑。其知識點框架改為:第一章、信息化社會生存之道;第二章、綜合性搜索與垂直搜索;第三章、實用網絡資源檢索;第四章、使用數據資源檢索;第五章、信息檢索能力與學習效率提升(上);第六章、信息檢索能力與學習效率提升(下);第七章,信息檢索能力與工作;第八章,信息檢索能力與休閑生活;第九章,信息檢索能力與綜合素質提升。
2.3 知識點講授技巧改變
從上一節的知識點構架的改變可以看出,《信息檢索技巧》課程更加注重短平快的知識點講解,力求知識點的實用性,力求以最簡單的方式,用最少的時間,幫助學生樹立起牢固的信息檢索意識,增強信息檢索能力。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的授課技巧也要進行相應的改變。
首先,要對具體知識點的講解時長做出精確的劃分。作為一門網絡MOOC課程,每一個知識點的授課時長盡量控制在5-10分鐘,最短不可短于3分鐘,最長不可超過15分鐘,否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將會大打折扣,影響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和吸收。其次,盡量弱化知識點之間的相互勾連,即降低知識點的耦合度。因為網絡授課的特殊性,學生可以隨時終止課程,然后在合適的時間再次進入課程繼續學習。所以,網絡MOOC課程必須要減弱知識點之間的耦合度,以方便學生隨之重新進入課程,學習一個獨立性較強的知識點,而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用于重復上位知識點。第三,每段視頻內部的知識點必須聚合度極高,以便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完成本小段知識點的學習之后再停止,而非中途停止。
3 結束語
從《文獻檢索》課程,到《信息檢索技巧》課程的轉變過程,并非簡單的將面授課改為視頻錄課。將一門課程MOOC化需要從授課思路、授課大綱、知識點講授技巧等等多方面、多維度地轉變,使其徹底適應互聯網思維特點。
參考文獻
[1]黃如花,李白楊.數據素養教育:大數據時代信息素養教育的拓展[J].專業教育,2016(01):21-29.
[2]潘艷桃、廖昀赟.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慕課”化趨勢[J].新視野,2014(04):21-27.
[3]楊鶴林.元素養: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新標準前瞻[J].新視野,2014(03):5-10.
[4]張東烜.基于圖書館元素的信息素養教育學科結構改革評價研究——以深圳大學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4(07):6-10,轉51.
作者簡介
韓璐(1987-),女,漢,初級館員,遼寧省沈陽市,碩士,歷史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