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瞿夢易 周俊楠
摘 要 校園欺凌是一種恃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為,它不僅會對被欺凌者產生巨大的身心傷害,也會對欺凌者本人、進而對教師和學校產生不良影響。小學校園欺凌的預防和治理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學生、教師、家長和國家等不同層面進行綜合設計,提出科學有效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 小學校園欺凌 應對之策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1.074
Abstract Bullying on campus is a kind of bullying behavior, which not only causes great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 to the bullied, but also affects the bully himself and the teachers and the school.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bullying in primary school is a very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needs comprehensive design from students, teachers, parents and countries, and puts forward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oping strategies.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bullying; countermeasures
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基礎和先導,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增長、品德形成、能力提升、身體發展的最重要的奠基時期,從根本上影響著他們整個人生的快樂和幸福。然而,在今天,我國小學教育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諸多問題,導致上述理想目標的實現出現偏差,難以順利而有效地達成。其中,校園欺凌事件的頻繁發生、屢禁不止,就是一個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所謂校園欺凌,也稱校園欺負或校園暴力,它是一種恃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為。挪威學者奧維斯(Dan Olweus)最早對校園欺凌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將校園欺凌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時間并且重復地暴露于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欺凌并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1]根據校園欺凌的手段和形式,可以將其分為身體欺凌、語言欺凌和心理欺凌三類,其中身體欺凌和語言欺凌是直接欺凌的主要表現形式,心理欺凌則是間接欺凌的主要表現形式。[2]校園欺凌對小學生的影響是消極的、負面的,只有全面分析和了解校園欺凌的危害表現,才能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校園欺凌進行預防和治理的科學有效的應對之策。
1 小學校園欺凌的主要危害
小學校園欺凌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直接危害是被欺凌者,當然也會對欺凌者本人,進而對教師和學校表現出不同的危害性。
1.1 對被欺凌者的危害
小學校園欺凌事件中的被欺凌者多為弱者,他們性格內向、怯懦,不擅于與人相處,學習成績不好,個子矮小、身體瘦弱,在性格、人際交往、學業、體格等方面往往處于劣勢地位。一方面,校園欺凌會給被欺凌者帶來嚴重的身心傷害。例如,毆打等直接欺凌行為,不僅威脅了被欺凌者的身體健康,而且會讓被欺凌者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使得被欺凌者產生恐懼心理;而辱罵、起綽號等間接欺凌行為,雖然沒有對被欺凌者造成直接的身體傷害,但是會威脅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使其自尊心受挫,產生自卑心理,嚴重的可能會患抑郁癥,甚至會走上自殘、自殺的道路。可見,無論是直接欺凌還是間接欺凌,都會不同程度地危害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們的健康的成長。
另一方面,被欺凌者多為群體中的少部分的個體,在群體中具有一定的缺陷,在受到欺凌之后往往會產生兩種情況:其一是被欺凌者默默忍受欺凌所帶來的身心傷害,加劇被欺凌者自身的缺陷,使得被欺凌者性格更加自卑、內向,更加不合群,學習成績更加差;其二是被欺凌者對強者的欺凌進行模仿,被欺凌者對比自己更加弱小者進行欺凌,如高年級同學欺凌低年級同學,弱者欺凌更加弱小者,原本的被欺凌者變成了欺凌者,加劇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嚴重危害校園安全。欺凌行為給被欺凌者帶來的上述兩種情況,如果長此以往,就極有可能會使得被欺凌者的認知發生錯誤改變,從而對被欺凌者產生更大的危害。
1.2 對欺凌者的危害
小學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多為強者,具有力量、智力等優勢,如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等。在實施欺凌行為時所帶來的優越感往往會助長欺凌者的欺凌行為的發生,它對欺凌者所產生的危害主要有兩點:其一,持續、反復的欺凌行為會使欺凌者形成惡劣的行為習慣,使得欺凌者具有攻擊性且無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制力下降;其二,欺凌者長期欺凌行為會造成欺凌者的內心狂躁,不利于欺凌者的心理健康。
欺凌者的狂躁心理、攻擊性行為會使得欺凌者在群體中處于不利地位。群體中的其他人受欺凌者不良行為的影響對欺凌者產生刻板、負面的印象,通過將自身情況與欺凌者進行對比,根據對比結果對欺凌者產生避而遠之或趨勢逢迎或批判指責的價值取向。欺凌者因其欺凌行為在班級成員中的負面印象,在與同學相處的時候,處于不平等的位置,不利于欺凌者在群體中建立正常、健康的人際關系,影響欺凌者形成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欺凌者的欺凌行為在小學階段如果沒有得到改善,在未來的人生發展中,欺凌者很有可能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1.3 對教師的危害
校園欺凌事件也會對教師產生嚴重的危害。校園欺凌事件打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活動,影響了教學效果,不利于教師教學活動高質量、高效率地開展。同時,校園欺凌事件也會對班級產生危害,它會影響班級同學的團結,影響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危害班級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的形成,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教師在處理校園欺凌事件時,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盡管如此,若教師對校園欺凌事件處理不當,將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二次傷害,動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影響教師教育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
教師處理校園欺凌事件不僅需要花費精力,同時還承擔著一定的風險。教師在處理校園欺凌事件時,不僅要做到對學生公平公正具有教育意義,而且需要妥善與家長溝通交流。如果不能與家長很好的溝通交流,容易使事態惡化,導致家長將校園欺凌事件的責任全部歸咎為教師或學校,嚴重影響學校的工作秩序以及教師的身心健康。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愛崗敬業,對學生關心愛護,而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多出自于教師內心對崗位、對學生的愛。但是,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次數越來越多,教師需要處理的校園事件也就越來越多。教師在處理校園事件時需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承擔著巨大的責任和壓力,久而久之,教師會產生職業倦怠心理,影響他們對工作崗位的正確認知、對學生的愛和尊重,進而還會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專業發展和專業成長。
1.4 對學校的危害
校園欺凌多發生在校園中,而校園中有眾多的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很多學生會圍觀、直面這些校園欺凌行為。小學生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價值觀、是非觀等尚未成熟,并且模仿和學習的能力都很強。在旁觀校園欺凌事件時,小學生往往容易不自覺的對校園欺凌行為進行模仿,從而加劇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影響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惡化學校的育人氛圍,不利于學校任務和目的的順利實現。
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對學校的多方面可能都會產生消極影響。一方面,校園欺凌事件對學校的教育“軟環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它不利于學校良好校風的形成,不利于積極和諧、奮發向上的學習氛圍的營造。另一方面,校園欺凌事件的經常發生,也會給學校帶來負面的社會形象,影響學校的聲譽,影響學校的正常的招生、運營與管理,從而使學校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處于不利境地。
2 小學校園欺凌的應對之策
小學校園欺凌發生的原因是極為復雜的,其危害也表現在諸多方面,這就決定了其預防和治理應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提出應對之策。
2.1 學生要增強自律和自愛
小學生正處于叛逆期,逆反心理較為嚴重,容易產生校園欺凌等不良行為。因此,提高小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正確健康的認知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欺凌者而言,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比他人優越,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所以常常三五結伴圍毆一個同學,對其進行拳打腳踢,辱罵侮辱等。對此,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對這些欺凌他人的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認識到欺凌行為的危害,從而承認錯誤,形成一種自律意識,自覺抵制欺凌行為,及時遠離違法犯罪的道路。
對于被欺凌者而言,他們有一種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所以當別人對自己有欺凌行為時,他們往往任人欺辱,不會反抗。教育工作者應該注意多給予這些學生一些關心和愛護,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學會自尊、自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當別人欺凌自己時,他們應當學會反抗,學會保護自己,有自己的人格尊嚴。總之,小學生應當增強自律、自愛意識,同學之間友好相處,互幫互助,這樣大家才能在和諧融洽的環境中共同成長與進步。
2.2 教師和家長要強化責任意識
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教師應肩負起責任,對學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欺凌行為的危害,從而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自覺遠離欺凌行為。不僅如此,教師還應當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3]學校應當重視小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積極開展思想品德相關的教育活動,形成小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避免小學生走上暴力甚至犯罪的道路。另外,教師還應當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干預不良行為的發展趨勢,促使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同時,家庭教育也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應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談舉止,不應當有吵架等的暴力行為,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相親相愛,和睦相處,這樣孩子才能在家庭中健康成長。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也不應當隨意打罵孩子,而應該以平等的教育方式,以朋友的身份來教育孩子,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并引導他改正錯誤,這樣孩子就不會對父母產生害怕甚至恐懼心理,不會形成孤僻的性格,就會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人際交往能力,這對其今后的發展有了一個良好的鋪墊作用。
2.3 國家要加強監管力度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它在給學生帶來豐富的知識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尤其是小學生,還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信息的辨別能力還不強,很容易受到一些暴力影片、書籍,暴力電子游戲等的影響,模仿其中人物的暴力攻擊行為,并以此為樂趣。”[4]這必然會對小學生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因此,國家應加強監管力度,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堅決嚴厲打擊向小學生售賣涉及暴力相關信息的書籍等行為,并加強預防機制,防止小學生因這些不良信息而產生欺凌行為,為小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指明正確的道路。
國家應當加大宣傳力度,教育和引導社會大眾自覺抵制金錢至上的物質利益的誘惑,激勵經營者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因為金錢而蒙蔽了自己的良知,從而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國家還應當凈化社區文化環境,提升市民的精神品質。現在很多社區經常出現打架斗毆等的欺凌行為,這些行為給小學生造成了心理陰影。因此,國家應加大整頓力度,減少社會上暴力事件的發生,從而給小學生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生活居住環境,從而遠離校園欺凌行為的侵害。
參考文獻
[1] Olweus D.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 bullies and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peer groups[J].The psychologist,1991(4):243-248.
[2] 袁翠清.我國未成年人校園欺凌現狀及對策研究[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82-86.
[3] 朱雙燕.當前我國校園暴力問題及其預防對策研究[D].江西:江西理工大學,2010:22.
[4] 潘云夢,卜建華,張宗偉.當前校園欺凌現象行為分析與應對措施[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7(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