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素質,是個人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成分。隨著教育改革實施的深入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逐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心理的健康發展,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 ,大學生心理是否健康不僅關系到自身的成長,也影響著家庭以及社會的美好未來。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品質鍛煉,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本文主要是論述心理健康問題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及解決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問題誘因;健康觀;解決策略
1 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
近年,大學生群體在情感、生活、就業、考學多重壓力下,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初漏端倪,一些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屢見不鮮,不時見諸報端,自殺、兇殺等一些反常或惡性事件應運而生,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漸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2 常見誘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
大學生心理問題綜合起來大體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大學生心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種一般性的心理成長問題,有一定性心理障礙傾向但并不嚴重;再者則是學生心理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據統計,大學生存在的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可歸結為以下四種原因,第一在人際交往上出現障礙;第二在性與戀愛上出現,矛盾,與戀愛使開放的校園性成為大學生活的重要話題,一些學生難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現問題可能走向極端;第三在學習上,理科生的學習壓力與文科學生相比較為突出,學習壓力增大,容易出現自閉;第四是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讓在校大學生感到身心俱疲,上述現象的產生則會進一步產生自卑、孤獨、嫉妒、報復、交往障礙等心理疾病,給自身成長發展帶來嚴重阻礙。
2.1 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表現常見為悲觀、孤僻、憂郁,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總覺得別人瞧不起自己。這種現象產生主要是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過多的自我否定、消極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響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
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黃洋的室友,投毒原因竟是林因瑣事對黃不滿,逐漸懷恨在心,因嫉妒黃洋成績優異便聯想起其他學校用毒整人的事件,便計劃投毒“整”黃洋,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殺人罪被依法執行死刑。在大學,有的學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學習差等等產生自卑心理,一方面將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人交流,另一方面做出極端事情害人害己。
2.2 孤獨心理
孤獨是一種感到與世隔絕、無人與之進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單寂寞的心理狀態。孤獨者往往表現出萎靡不振,并產生不合群的悲哀。這類學生主要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過于自負和自尊、喜歡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矮子的人,他們不能把自己融入集體中,產生自尊、過度自負和自傲的心態,不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時,慢慢進入孤獨誤區。
2.3 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際交往中,因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學習、名譽等方面不如對方而產生的一種不悅、自慚、怨恨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行為。嫉妒心理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際能力,它會吞噬人的影響正常思維,理智和靈魂,甚至造成人格扭曲!這類人應以提高自身修養方面為基礎,以學會轉移注意力為抓手,以積極升華自己的優勢為龍頭,重拾自信,采取正當、合法和理智的手段來消除這一心理。
2.4 報復心理
在人際交往中,以攻擊方法發泄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的人的一種不滿的、怨恨的方式稱為報復,它具有雙重性質:攻擊性和情緒性。報復經常以隱蔽的形式進行,它的產生不僅與個性特點相關,還與挫折的歸因和環境有關,這種心理給報復者的人際交往帶來了巨大的阻力和壓力。想擺脫這種心理,需要以提高報復者自身的自制力為基點,學會寬容反思報復結果的危害性。
2.5 交往困惑
異性交往是一個一直令大學生棘手的社交障礙,在一些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有些學生與異性交往時總感到要比與同性交往困難的多,以至于不愿、不敢、甚至不能和異性交往。這些大學生主要因為不能正確區別和處理友誼與愛情的關系,劃不清友情與愛情的界限,把友情幻成愛情。再者是輿論的壓力,有的學校、老師、家長對男女同學之間交往橫加干涉,這勢必加重了異性之間交往的困難。要擺脫異性交往的困惑,首先要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男女同學建立自然、和諧和純真的人際關系,講究分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3 高校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措施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個社會系統工程,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要密切配合起來,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能夠在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學校要營造和優化一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環境,以促進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和團結友愛的人際氛圍,形成一個群體心理健康的大環境。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也要將國外的科學理論與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與德育、傳統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結合起來。
3.1 以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為基點,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針對大學生普遍存在對心理健康狀況不重視,心理健康知識匱乏,不能及時發現心理問題,不能正確解決心理狀況,從而導致部分同學之間關系不融洽,不健康,甚至產生矛盾。
高校應廣泛開展主題系會、班會,邀請心理輔導老師走進班級,在人際交往、壓力應對、自我調控等方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導學生心理問題解決辦法。從根本上加強各位同學對于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豐富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改善同學之間關系。
3.2 以開展全面有效心理健康調查為抓手,及早發現解決問題
高校應盡快開展全面心理健康調查,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健康狀況,及時避免心理健康問題產生,做到早發現、早解決,對于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同學進行全方位分析,多層次開導,對于心理健康存在潛在問題的同學,進行提前預防,提早疏導,做到對問題狀況心中有數,對解決結果志在必得。
3.3 以引導正確交流溝通為龍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拓展活動
高校應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諸如心理沙龍、心理交流等活動來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同時建立學生心理社團,自編自演心理劇來宣傳崇尚心理健康的新潮流,開展多形式心理健康素質拓展活動,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將心理知識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組織同學之間分享學習、生活方面經驗,增加同學之間交流溝通機會,營造溫馨健康的學習交流環境。最后,高校應建立一批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隊伍,專業地引導同學進行情緒宣泄,有效緩解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壓力,從而使學生學習正確的生活態度、人生意義,不斷充實自我,提升自我。
4 總結
心理健康,是一種積極進取、陽光樂觀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尚為最后形成,心理還未完全成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難免會出現心理失衡,產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品質鍛煉,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有效地化解學生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礙,而且對構筑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營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常樺.贏得自信:克服自卑心理的個案與診斷[M].華文出版社,2004.
[2]王群.大學心理健康教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張思文(1998-),女,漢族,河北承德人,河北工程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