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
摘 要:博物館在我國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但人們對博物館的了解卻知之甚少,通常只知道博物館內收藏了大量由古至今的文物,以及博物館屬于非營利性的對外服務機構,人們可以在博物館開放期間到博物館進行參觀。然而事實上博物館不僅具有文物征集、文物展覽、文物研究的職能,同時也具備教育功能,通過多種途徑來向大眾普及博物館內有關文物的信息,以及通過這些文物來映射當時的歷史實況,增加人們對我國歷史的了解。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問題;發(fā)展趨勢理念;策略
我國最初并沒有博物館,其是在閉關鎖國局面被打破后才從西方國家引進我國,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如今我國的博物館數量越來越多,整體發(fā)展情況也十分可觀。然而即使如此也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博物館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在博物館教育這一板塊卻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夠得到有效解決,不僅會對博物館今后的綜合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也會妨礙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文物的傳承。
1 博物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育活動不足
雖然我國有著一定數量的博物館,但很多地區(qū)的小型博物館不僅開館時間較短,且教育活動的組織情況也不好,如只有在特殊節(jié)日內才會組織相應的活動,或是博物館閉館時間過長,很多博物館冬季閉館,直到第二年春季才重新開館,在有限的開館時間內無法保證教育活動的數量和質量,是導致博物館教育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受到博物館自身性質的影響,以及人們往往只是在節(jié)日,或是天氣較好的時候才會到博物館一游,導致了博物館內的人員缺乏工作激情,也就不會投入精力和時間研究教育活動,或是對館內文物進行后續(xù)研究工作,而是將精力放在文物征集上,以此來保證博物館展覽活動的效果[1]。
1.2 教育方式單一
如今我國已經進行了教育改革,學校教育的總體效率有了很大提升,但博物館教育方面卻并未出現多少進展,即使已經脫離了三員一體的模式。不難發(fā)現,無論是以往還是現在,博物館在開展教育活動時一直是以講解員的講解為主要方式,而人們只是被動的接受講解員講授的內容,這與填鴨式教學并無多少不同。另外,雖然受到教育改革的啟發(fā),如今部分博物館會定期或不定期的開展講座活動,但收效甚微,最終還是要回到展廳講解的模式。而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我國博物館對于其自身的教育職能理解不夠,認為博物館教育就是通過接待服務—講解—組織活動的一系列行為來完成,卻忽略了對教育職能的挖掘[2]。
1.3 教育工作者綜合素養(yǎng)不高
博物館內的主要工作對象是文物,而要做好文物的相關工作,首先應保證工作人員對文物有足夠的了解,同時具有很好的文化知識底蘊,如此一來才能夠做好文物挖掘和研究的工作,也才能夠更好的服務于人民。教育工作者同樣是博物館內的在編人員,如今博物館的教育工作者都為講解員,而此類講解的特點是相貌和身材較好,且語言表達能力極強,但專業(yè)性不強,反而更似商業(yè)活動對主持人的要求。另外,現如今很多博物館加大了對外語言人才的招募比例,然而招募指標中還是以人員的身材相貌為主,從而導致了博物館教育宣傳團隊的整體工作素養(yǎng)持續(xù)下滑,無法真正的開展博物館教育工作[3]。
1.4 人們對博物館缺乏正確認知
在人們心中,博物館更多的被看作是一種收藏機構,其中收藏著大量價值不菲,且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人們對館內的收藏品主要存在的是一種觀賞性心理,只需要滿足視覺享受即可。但博物館存在的意義絕不止于此,其是人類藝術與科學的結晶,也是人類學習藝術和科學的主要場地,通過對館內藏物的研究和宣傳,能夠讓更多國人了解歷史,從歷史中獲得新知。同時,人們要形成一些信念,如文物保護的信念、文物研究的信念、文物宣傳的信念等。
2 博物館教育發(fā)展趨勢理念與策略
2.1 確定教育目的
博物館有著多項職能,教育職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以往因受到種種因素影響,導致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不佳,為了能夠緩解這種情況,今后應明確博物館的教育目的。博物館屬于社會型機構,因此其最終的目的應為全社會服務,社會群體的組成較為復雜,從年輕人到長者,從學生到職員。對于不同的社會群體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并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只有充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要求和需求,才能夠真正使博物館教育走入人心,走入社會的每個角落[4]。
2.2 豐富博物館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通常更多的指向學生群體,如今學生所接受的教育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學校教育,另外一種是家庭教育,而博物館教育正是這兩種教育的延伸。對于現如今的博物館,其不但要做好基本的文物展覽活動,也要積極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如其可以與當地的學校達成共識,每星期或是每個月進行幾次專門的課堂教育,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使博物館教育工作者積累更多工作經驗,也可以真正將博物館的教育作用發(fā)揮出來。此外,博物館也可以開展各類活動,如示范表演、專題講座,或是知識競答等。
2.3 優(yōu)化人才隊伍建設
教育工作的開展依然要依靠專業(yè)的人員隊伍,今后博物館應充分重視起對現有人才的培訓,同時要根據實際需求來提升相關人員的準入標準,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在設計教育活動后應利用有限的時間對參與此次活動的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使其不但能夠對教育內容了如指掌,也能夠通過不同的講解手段進行生動有趣又足夠深入的講解,使被教育者能夠提升性質;2)除了每次的專門培訓外,博物館內部也應制定出培訓體系和制度,減少不必要的假期,將這些時間用來做更加有意義的事情,除了內部開展的培訓活動外,也可以聯合其他博物館開展交流學習活動;3)將人才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工作素養(yǎng)視作唯一的準入標準,從根本上杜絕非專業(yè)人員的存在[5]。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若要得到發(fā)揮,首先應確保人們對博物館有正確的認知,其次要對教育宣傳手段進行優(yōu)化,做到與時俱進,然后提升博物館教育工作者的綜合能力,最后將博物館的發(fā)展與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只有充分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夠更大限度的完成博物館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邱玲菁,朱麗梅,顏丹,吳曉英.博物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現狀和對策——以江西省博物館為例[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3(10):108-112.
[2]陳炳潔,姜文婷,王宇靈.博山琉璃文化傳播現狀與發(fā)展路徑的調查與分析——以博山琉璃園、琉璃博物館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9):60-61+95.
[3]白婧.行業(yè)博物館:交流、合作與發(fā)展——以華僑類博物館與航海類博物館為例[J].博物館研究,2018(02):10-22.
[4]王啟峰.新時代中小型博物館現狀思考與發(fā)展對策——以平涼市博物館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8(02):122-126.
[5]龍亞萍.智慧博物館視域下博物館科研管理現狀與發(fā)展路徑研究——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8(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