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探討當今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探究能有效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策略,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的良性發展和社會人才資源的優化。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價值觀;創新
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較弱的問題,多數大學生均經歷過在校期間學習迷茫,畢業前擇業慌亂的過程,導致畢業生競爭力不強、畢業生就業體驗較差、單位滿意度不高等就業質量差的問題。隨著科技發展,行業變更加速,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不僅僅會影響到其畢業時的就業情況,更會長遠的影響到其未來的職業發展,造成個人幸福感低下和社會資源浪費。本文立足于探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思考能有效指導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
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
由于大學之前的求學經歷影響,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和社會經驗不足的問題。脫離“唯分數論英雄”的應試環境,也意味著離開曾經的舒適圈,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大學生活,不少大學生在入學后出現了不適應的情況。特別是在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方面,不少大學生會對自己一開始的不適應表現進行錯誤歸因,繼而產生負面評價,甚至出現退縮的行為表現,如網絡沉迷、逃課、遠離社交等。同時,大學生仍處于身心成長發育的階段,自身的價值觀、興趣、性格和能力也處于發展變化的狀態之中,由于其自身缺乏有效的測評手段,加之錯誤歸因思維方式的影響,導致許多大學生對自身的價值觀、興趣、性格和能力存在一定的誤解。
1.2 缺乏清晰的社會認知
同樣的,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大學生存在思維功能固著、惰性思維、迷信權威等僵化的思維模式,造成了大學生在獲取職業信息和社會信息時存在資源和渠道有限的問題。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背景下,多數大學生在獲取職業信息和社會信息時仍然被動的依賴于老師在課堂上有限的講授,缺乏主動探詢的意識,也無法主動將平時生活中的網絡搜索技巧遷移到職業信息和社會信息的獲取中。即使有部分學生有意愿了解并做出行動,通常也會因為抱持著一勞永逸的想法,沒有持續跟進,導致所獲信息相對陳舊,跟不上現實社會中的變化。
1.3 缺乏有效的職業規劃指導
我國大多數高中學校尚未普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個別高中學校雖有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在應試壓力之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于課程的重視程度都非常有限。大多數學生在高考專業選擇時并沒有得到有效指導,更多的是聽從長輩建議報考當時的熱門專業或“跟著感覺”盲目選擇。進入大學之后,由于目前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多以大班形式的課堂理論講授為主,兼之案例陳舊,缺乏足夠的實踐環節,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1][2]。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應用也大多僅限于提交考核作業,極少能將所學應用于自身的實際規劃之中。與此同時,大多數高校也因為專業教師配備不足和設施設備有限無法向廣大學生群體提供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個性化教育咨詢的服務體系,難以幫助有需要的學生解決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2 對策建議
2.1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個體的職業價值觀對其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設定、計劃制定和具體實施有著巨大的影響。職業價值觀過多偏向于個人的、物質的層面會使個體在職業發展中更關注于短期經濟效益的實現,而忽略人生價值的實現,最終導致個體主觀幸福感低下。借助于當今高?!叭恕睓C制,廣大教師在引領學生樹立主流價值取向,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觀的同時,也需注意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激發學生自我實現的愿望、確定人生目標,實現個人品德和社會公德的契合,個體發展與社會需求的匹
配[3]。
2.2 加強課程建設培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目前大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要加強課程建設,采取小班制授課,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的專業情況,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師資方面要確保任課教師均參加過較為系統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夠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具體的方法指導,而不僅限于理論講授;盡可能邀請相關行業的專家作為兼職教師,有針對性的向學生普及當下的行業情況,并對學生的專業發展規劃提出意見建議。在教學內容方面,要及時更新系統化、專業化的課程案例庫,并盡可能加入企業調研和人物訪談等實踐內容,使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案例和實踐更好的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并借鑒其中的經驗教訓優化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2][3]。
2.3 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自我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除了通過教師的課程引導和具體指導進行之外,也離不開朋輩團體的影響。學生朋輩團體活動如生涯規劃團輔、社團活動、志愿者活動等可以幫助學生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了解自我、增強自信、提升責任意識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相較于課程教學,學生朋輩團體活動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活動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經驗和人脈關系對其未來發展的影響更加直接、長久。
2.4 以新媒體為載體持續滿足學生需要
以傳統模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受限于時間空間的制約,信息更新不及時,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特別是面對龐大的學生群體,個體指導的機會成為稀缺資源。以新媒體為載體則可以有效改變傳統模式下存在的問題[1]。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方法可以公布在網絡上方便學生隨時查詢,相關行業的具體情況可以得到及時更新,以留言板的形式進行個性化指導可以直接幫助學生解決具體問題,同時篩選出所遇問題復雜的學生通過即時聊天工具進行個體咨詢。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實踐,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校內外資源的整合利用不是為了給學生制定出一個完美的職業生涯規劃,而是讓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培養起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特長,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做出最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徐明,徐夢玲,信瑩瑩.新媒體視角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探索——以南京某高校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03):251-253.
[2]韓二東.基于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要求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策略[J].河南教育(高教),2019(02):96-98.
[3]孫佩瑜,周躍萍,朱聶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機融合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02):111-112.
作者簡介
楊金(1985-),女,漢族,河南省清豐人,理學碩士,重慶商務職業學院,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