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櫻 陳華云 劉湞 周長青

【摘要】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動在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處于精神康復階段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1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品管圈活動干預,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精神狀態及社會功能。結果:護理后,兩組社會功能評分均得到顯著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精神狀態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品管圈活動應用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階段,能有效提高患者社會功能,改善精神狀態,值得應用。
【關鍵詞】 品管圈活動 精神康復 社會功能
doi:10.14033/j.cnki.cfmr.2019.29.0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29-0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in the recovery of social function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during rehabilitation period. Method: A total of 110 schizophrenic patients during mental rehabilitation period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mental stat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were compared. Result: After nursing, social function scores of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nursing, the mental stat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is applied in the recovery stage of social function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in mental rehabilitation perio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state, and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Mental rehabilitation Social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Fuzhou Neuropsychiatric Hospital, Fuzhou 350007, China
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的遷延性慢性疾病,精神分裂癥患病率為0.75%[1]。精神分裂癥患者因精神、思維等異常,極易出現過激行為,且致死致殘率也較高。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住院治療,會導致其社會功能發生退行性改變,情感變得淡漠、意志衰減、行為能力降低等[2]。而品管圈活動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管理模式,通過將護理人員形成小團體,來督促護理人員保質保量地完成護理工作。有研究表明,對于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應用品管圈活動,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及患者的康復質量和生活質量[3]。本研究特分析品管圈活動在精神康復期患者社會功能恢復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住院精神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110例,納入標準: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且臨床確診者;處于精神康復階段的患者。排除標準:嚴重慢性軀體性疾病者;濫用酒精及藥物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5例。觀察組男27例,女28例;年齡23~56歲,平均(36.47±3.17)歲;平均病程(2.46±1.08)年;受教育年限(7.3±3.4)年;PANSS量表評分(52.84±6.74)分。對照組男26例,女29例;年齡24~57歲,平均(36.52±3.08)歲;平均病程(2.39±1.14)年;受教育年限(6.9±3.2)年;PANSS量表評分(53.45±7.02)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1)接收患者后及時檢查生命體征、生理生化能力等,排除身體異常情況。(2)嚴密觀察患者的言行舉動,防止患者出現自殺等過激行為與想法。(3)每天有相對穩定的時間與患者交流,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科學的疏導。(4)保證病房干凈、整潔,充足的光亮,經常更換和清洗床單、被褥。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品管圈活動干預。具體如下:(1)組建品管圈。由精神病科室醫護人員共同參與組圈,明確品管圈的主體,突出品管圈活動的重點,及時根據患者的病情來調整健康教育、飲食生活、醫療護理服務等內容[4]。(2)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改善服務流程。結合不同患者病情的特殊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流程,并按時對護理服務質量進行評估,改善其中的不足;加強護理人員護理技能的培訓和考核,促進護理人員護理綜合素質不斷提高[5]。(3)開展康復訓練活動。針對患者的興趣愛好,組織患者參與到相應的娛樂活動中,比如上網、讀書看報、下棋、繪畫等;創建社交模擬環境,引導患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參與到社交活動中,鍛煉患者的社交能力[6]。(4)開展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紹精神病病理機制與相關藥物的使用方法,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促進患者發現自己患病的原因,從而主動采取或在他人的幫助下改善自身狀況。(5)心理干預。為患者提供溫馨的病房環境,提高患者良好的心理感受,并及時發現其心理變化,護理人員與家屬通過與患者交流的方式,幫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情緒[7]。兩組均護理4周。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精神狀態、社會功能。通過社會功能評價量表(SSFPI)評估患者的社會功能,其中主要包括人際交往、工作技能、生活自理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社會接受能力等,每項0~4分,分數越高,表示社會功能越好[8]。通過精神病理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估患者精神狀態,包括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精神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社會功能評分均得到顯著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PANSS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精神狀態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比較常見的精神障礙性疾病,對于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大多數學者認為與其生活環境、社會壓力、遺傳因素、心理素質等多方面有關。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個體情感、行為、思維、認知等不協調,并導致患者痛苦或功能損害[2-3]。社會功能是指人與社會環境或他人接觸過程所形成的交往能力、社會活動能力,而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經常會存在焦慮、自卑、恐懼、抑郁等消極的心理,所以參與的社會活動較少,時間越久,其社會功能會逐漸下降,直至喪失[9]。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都會出現社會功能下降的情況,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藥物治療是臨床上最為常用的治療方式,對患者過激行為、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是無法對患者的功能缺陷與主動意志方面的缺陷加以治療。
品管圈是一種提高護理質量的方式,通過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尊重患者的主體、組織相關的社會活動,讓患者親身參與到這些活動中,從而發現自身價值,獲得較高的成就感,激發其參與社會活動的欲望,循序漸進的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10]。品管圈活動是一種護理管理方式,其通過組建醫療護理團隊,針對患者的特殊情況,制定對應的護理方法,保證護理質量,提高醫院的治療效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社會功能評分均得到顯著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精神狀態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兩組社會功能與精神狀態均得到顯著改善,且觀察組護理后社會功能與精神狀態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品管圈活動應用于精神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階段,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改善其精神狀態,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Huang Y,Wang Y,Wang H,et al.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Lancet Psychiatry,2019,6(3):211-224.
[2]張琳晗,代林林,馮立明,等.開展品管圈活動對精神科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推動作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9):1578-1581.
[3]尚輝,陳紹榮.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及對護理質量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9):15-18.
[4]楊惠青.品管圈活動在恢復精神科康復患者社會功能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7):2328-2331.
[5]陸葉,明亮,葉竹筠.品管圈活動在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特色康復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12):1667.
[6]繆志梅,劉風蘭,朱艷玲,等.品管圈活動在流浪精神障礙患者住院病區異味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6):2313-2316.
[7]李森,徐英,李雪,等.Orem自護理論結合品管圈模式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1):163-166.
[8]中華行為醫學科學委員會.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會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9]王英,陳茜,張澤梅,等.品管圈活動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Barthel自理能力中的應用[J].華西醫學,2017,32(7):1064-1068.
[10]楊林順,楊躍濤,楊麗梅,等.品管圈活動在縮短精神科門診就診等待時間的應用[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4):693-695.
(收稿日期:2019-05-17) (本文編輯:桑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