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小鳳
這是一個無“微”不至的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日趨完善發達,微課越來越成為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型課堂資源。微課能夠把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的呈現方式,能夠為枯燥、抽象的語文課堂教學創設更為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對于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有很好的輔助作用。但不可否認,有些教師還存在濫用、錯用、亂用微課的現象,達不到應有的輔助教學效果。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尋找科學合理的時機介入微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新授開篇伊始,微課介入打開興趣之窗
葉宇琨老師曾說:“課伊始,趣乃生,激發學生閱讀期待,是一節課成功的起點。”可見,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至關重要。小學生生活經驗少、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在新課導入時,使用微課來創設情境、激趣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新的課堂知識上來,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新課、新知識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時,我首先利用微課展示“海底世界”的奇異景象,配上聲音與解說,讓學生一來就被“海底世界”的美妙景觀所吸引,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呼之欲出,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一下子就被微課調動起來了,原本枯燥的文字頓時被打開,學習的靈性被激發,學習的興趣之窗自然打開。
二、疑難重點之處,微課介入叩開思考之門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的思維還在由具體向抽象漸進發展,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想象能力還不夠,對于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往往難于掌握。在教學課文時,如果教師把這些重點、難點做成微課,適時播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化無形為有形,由抽象轉化為具體,學生學習起來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時,為引導學生理解詹天佑根據不同地形設計的兩種鑿井法和“人字形”線路,我將“人字形”線路的設計用微課進行展示,先出現整個地形圖像,伴隨著一陣汽笛長鳴,一列火車下山時前拉后推,上山時后拉前推駛向遠方,讓學生非常直觀地了解到“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巧妙,從而打開了學生思考想象的空間,很好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這個難點、重點。
三、深化拓展之時,微課介入插上想象翅膀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意境悠遠,許多內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可感悟卻又難以言說,要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文中的美好畫面,感悟作者蘊藏在字里行間的人物情感,就要合理使用微課。例如,在教學《山溝里的孩子》時,由于學生對山溝里的孩子的生活學習沒有直觀的體驗,說出來的體會和感悟都是蒼白無力的,這時我用微課把山溝里孩子的衣食住行與我們這里的生活狀況對比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再讓學生談感受、談想法,大家就都有話可說了。深化拓展之時,微課不僅可以豐富課堂的信息,更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四、鞏固復習之余,微課介入提高學習效率
在傳統課堂上,有些學生因為在課堂上思維游離、懶于思考或來不及做課堂筆記,導致課堂上老師講解的知識點記而不牢,學完就忘,學習效率大打折扣,而微課的使用,能夠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例如,課堂上某個知識點沒聽懂,課后,學生還可以通過觀看教師設計的微課重溫知識點,從而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在教學《太陽》一文時,我發現學生分不清說明方法與修辭方法的區別,課后,我特意做了一個“說明方法的運用”的微課放在班級的微信群,讓學生晚上回家再深入學習。第二天課堂上,我發現學生都能正確判斷出句子中的說明方法,也能說清說明方法與修辭方法的區別,這都是微課的功勞,它讓學生的課后學習更加輕松、有趣。
五、為文創作之際,微課介入打開心靈之閘
作文課上,學生最苦惱的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于缺乏真實的情境體驗,很多學生的文章言之鑿鑿,卻空洞無物、情感蒼白,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閉門造車,沒有從生活中來,缺乏生活的氣息,沒有深切的體會,走不進人物的內心。如此時能恰當地使用微課,就能很好地將學生與社會生活聯系到一起,彌補了學生的“生活空白”,從而激發起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寫作的欲望。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作“感恩”這個話題的作文時,我在學生寫作之前播放一段視頻微課,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句“媽媽,我給您洗腳”,說得母親熱淚盈眶,也感動著全班的孩子們。在這樣母慈子孝的感動的氛圍中,孩子們如身臨其境,心聽其聲,喚起感恩父母、感恩社會的內心感受。于是,課堂上學生躍躍欲試,只聽得“唰唰唰”的創作聲。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與實施,微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提升了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夢想樂園。但筆者認為,微課的使用和介入時機,也應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高度關注,適時介入而不濫用,只有微課和傳統課堂教學相得益彰,才會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精彩迭出、異彩紛呈、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