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
摘 要:江山村歌發展至今已經第十一年頭,走過輝煌,屢創佳績,不但唱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更是作為G20杭州峰會國禮饋贈外賓。江山也被譽為“中國村歌之鄉”、“中國村歌發祥地”、“中國村歌創作基地”,村歌文化成為江山農村文化的代表。但同時村歌文化其自身局限性也制約其更好地發展,亟需轉型升級,延續生命力。
關鍵詞:江山村歌;發展現狀;轉型升級
江山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是浙江省西南門戶和錢江源頭之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縣,1987年撤縣設市。區域面積2019平方公里,總人口61.4萬,下轄11鎮5鄉3街道、292個行政村13個社區。村歌文化是江山農村文化的代表,全市三分之二以上行政村擁有自己的村歌,作品累計榮獲國家、省級榮譽20多項,被譽為“中國村歌之鄉”、“中國村歌發祥地”、“中國村歌創作基地”。
1 江山村歌文化緣起和發展
江山自十一年前,大陳鄉大陳村率先創作了《大陳,一個充滿書香的地方》、《媽媽的那碗大陳面》兩首村歌,村民自唱自演,以濃厚的鄉土情懷,樸實的歌詞、曲風,贏得了世人的贊嘆,唱進了人民大會堂,唱進了央視的全國村歌大賽。繼而,全市各地掀起了全民作村歌、唱村歌的浪潮,并有十首村歌成為了G20杭州峰會的國禮。時至今日,江山市有177個文化禮堂建設村都創作了村歌,有的村還作有兩首以上,全市有村歌200多首。正如中共江山市委宣傳部長汪黎云在紀念村歌發展十周年刊文中所指出:“村歌的火熱折射出農民對精神文化的渴求,更讓人們再次關注鄉村發展。”如今,村歌發展已近一甲子,如何繼續發揮村歌文化的獨特魅力,如何繼往開來,延續輝煌成為擺在江山市文化工作者的首要難題。
2 江山村歌文化的現狀
江山村歌是村民歸屬感的音樂符號、凝聚力的載體、曬幸福的工具、進行自我宣傳的武器和進行自我教育的手段。江山村歌發展至今,已近飽和,幾乎所有文化禮堂建設村都有本村的村歌,展示自己的村情特色。然而近幾年也發現村歌發展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2.1 創作人才匱乏
江山村歌發展十多年,創作歌曲200多首,而能數的出來的詞曲創作者無非是陳宏君、孫建平等江山本土音樂人,而能把這些村歌展現出來的也無非是本土的這些歌手、演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一、就近原則。江山村歌發展過程中是有行政指令參與其中的,而為了更快更好地達到文化禮堂建設標準,通過驗收,尋求本地音樂人的幫助,譜寫村歌是一種必然。其二、名人效應。江山本土音樂人陳宏君作為江山市村歌文化發展過程中有巨大貢獻的人物,曾被評為村歌十周年盛典“弘揚主旋律領軍人物”獎。作為第一首村歌《大陳,一個充滿書香的地方》的曲作者,自然很多村會慕名而來,這就會造成曲風風格單一化的缺點。其三、經濟因素。一首村歌的誕生是需要經濟投入的,從作詞、作曲、錄音、MV拍攝、展演等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首村歌能完整地在舞臺上展示,最少需要5萬元,而對于一些集體經濟薄弱的村來說無疑是一種負擔,所以這些村莊只好選擇能省則省的原則,尋找本土音樂人制作村歌。
2.2 缺乏唯一性
村歌發展已十一年,江山作為“中國村歌發祥地”只是作為一種歷史性的表彰,事實上全國各地很多村莊都有村歌,特別是一些能歌善舞的地區,村歌更具有特點和獨特性。這種可重復性、可借鑒性成為村歌文化發展的瓶頸。江山作為村歌文化發展的重鎮,其唯一性將會隨時間慢慢淡化。特別是當上級宣傳部門將“村歌”作為一種宣傳鄉風文明、美麗鄉村建設的手段加以推廣時,村歌會成為全國各地農村普遍性的代表文化,而同時江山村歌文化也會失去其獨特性、唯一性的優勢,漸漸被新勢力所取代。
2.3 時代使命結束
村歌發展應該說是農村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需要。當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新農村建設內涵升級,農村會自發去尋找下一個文化爆點,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可以預見的是村歌文化會長久根植于農村這片熱土當中,但是它不會像如今在這樣成為某些地區,如江山,某些村莊,如大陳村的支柱性、代表性文化。所以,這就需要村歌文化做好轉型升級,適應新時代新農村發展需要,適應城鎮大環境發展需要。
3 江山村歌文化的轉型升級
近年來,江山市提出“融衢接杭”,奮力譜寫“活力新衢州、美麗大花園”的江山新篇章的發展戰略,這就需要村歌文化進行轉型升級,以應對不斷提升的城市發展需求。之前的村歌發展依托的政府鼓勵、村莊意愿、創作人激情已經遠遠無法滿足新時代下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就這一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3.1 文旅融合,做大文化產業
以大陳鄉大陳村為例,作為村歌發祥地,第一首村歌的誕生地,自然是村歌文化發展的標桿。然而近幾年也遇到了村莊發展的瓶頸,村歌文化自然給村莊帶來了名氣,給村莊爭取到了上級補助資金和政策,然而村民真實受益的卻不多,村歌文化并沒能真正成功轉化為老百姓的現實需要,那么作為以“村民自作自唱自演”為標榜的村歌文化到底能延續幾何?文化并非只是務虛,更有其務實的一面,這也是中央機構改革將文化和旅游合并所根本的深層次的因素。所以,村歌文化在未來十年如何從務虛轉換到務實,如何做到虛實結合是轉型升級的關鍵。大陳村現在正在策劃以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為背景素材打造一臺音樂劇,而此劇將會成為大陳村打造4A級旅游景區的重要元素,也是吸引游客駐足觀看,帶動周邊消費的重要項目。這就是村歌文化的轉型升級,要用村歌文化帶動村莊建設,用村歌文化推動文旅產業發展,只有老百姓實實在在得到實惠,這樣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3.2 創建中國鄉村音樂創作基地
中國鄉村音樂創作基地以國際化、市場化、產業化為運作思路,引進先進文化發展公司投資運營,以村歌文化輝煌歷程為基礎,以創作基地為依托,以發展中國鄉村音樂為切入點,通過引入音樂制作、宣傳包裝、唱片出版、經紀公司等音樂龍頭企業,銜接網易云音樂、酷狗音樂、咪咕音樂等互聯網音樂平臺,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中國鄉村音樂,成為集音樂生產創作、行業交流、商業實體經營、音樂人發掘與培訓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產業平臺。同時,通過每年舉辦中國鄉村音樂頒獎盛典和露天音樂會,使之成為中國鄉村音樂的圣地,從而帶動江山市文化旅游產業以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成為江山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使江山成為名副其實的音樂之城。
中國鄉村音樂創作基地的建設將為江山打造“美麗大花園”注入堅實的文化力量,符合江山市新形勢下的發展戰略,讓文化和旅游能成為真正的融合,詩和遠方真正地走在一起。通過建設中國鄉村音樂創作基地,帶動周邊餐飲業、娛樂業、零售業、旅游觀光業、酒店業等業態的融合和增長。同時相關產業的發展又能促進音樂企業、人才進一步聚集、集中,成為可延續性、獨一性的文化產業項目。因此,本項目的建設具有非常重大的社會效益。
總之,村歌文化作為江山市十年來傾注大量心血而發揚壯大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代表文化,對推介江山、展示江山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由于其產生的先天營養不足,導致村歌文化的發展遇到了瓶頸,亟待轉型升級。筆者所見,僅僅是一家之言,如何更好發揚壯大村歌文化,提升村歌文化的生命力值得江山全體文化人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杜亞雄.江山“村歌”的社會功能[J].中國音樂(季刊)2015年第四期.
[2]汪黎云.村歌十年[N].江山新聞網,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