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育金
摘 要:小學數學中名數改寫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需要運用計量單位和單位之間的進率、小數的性質、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等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在數學教學當中,在名數改寫這一課時需要學生進行多次練習的,它也是學生在上課時遇到的一個很難的問題。就從名數改寫常見的問題出發,對名數改寫教學的有效辦法進行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名數改寫;教學;有效辦法
一、名數改寫常見的問題
(一)忘記單位之間的進率
在我們學習的單位當中,它們之間的進率有10、100、1000等等,所以在學生初學時,很容易就搞混這些單位之間的進率。那么當遇到這類習題時他們也會出現錯誤。對于初學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因為他們都不是很熟悉這些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或者是100,為什么它們會如此的相似,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學生對這些單位不是很熟悉。所以每節課堂知識都要進行總結和及時復習,這樣才能夠加深印象,讓學生應用自如。
(二)忘記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之間的改寫辦法
在數學改寫當中,最關鍵的就是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之間的改寫辦法。他們之間的改寫是有一定的規律與方法的。單名數改寫成復名數,在練習中也時常出現,這也是學生最易出錯以及較難把握的。
例如:4.6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首先分析要改寫的數,是一個由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組成的,即由4平方米和0.6平方米組成的,而4平方米可以填寫在復名數中前面的高級單位,要改寫的是0.6平方米轉化為以平方分米(低級單位)作單位的數。
(三)移錯小數點的位數
在進行名數改寫時,最常見的一種算法就是要移動小數點的位置。在移動小數點時,學生常常會出現錯誤。這種類移動小數點位置的題,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規律總結。
例如:54.38×1000=54000.38,54.38÷1000=54.038這類錯誤。原因是把一個小數以小數點為界分成兩部分,當這個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時,只是把小數的整數部分擴大十倍、一百倍、一千倍,而當一個小數除以10、100、1000時,就只是把小數部分縮小原數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這是學生常出現的錯誤之一。
二、名數改寫教學的有效辦法
(一)強化基礎知識的訓練
凡事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學習也是如此。想要學好名數改寫就要做好基本功,強化基礎知識訓練。在學習名數改寫時,我們需要明白各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明確單復名數的概念,這些都是我們的基本功,是需要學生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完成。
例如,在平時的學習里,學生抽取一定的時間對最近學習過的單位進行分類總結,從而可以更好地記憶它們之間的進率。還有對單名數的概念、復名數的概念以及它們的換算方法要進行理解記憶,并定期檢查,對學生進行督促。
(二)教師注意語言的準確
教師是直接進行傳道授惑解惑的人,所以準確性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理解單、復名數的區別時,教師應該讓學生理解什么是量,必須是同類單位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才叫復名數。例如:4千米5克就不是復名數,而4平方厘米5平方毫米才是復名數。4千米、5克是兩個單名數。這樣會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有時候通過幾個錯誤的例子告訴學生,會讓學生理解得更快。
(三)及時歸納知識點
名數改寫要記住的知識點有很多,而且種類也比較多,所以在學習完所有類型的單位之后,要讓學生主動對這些知識進行總結,這對學生來說就是重新學習與復習的一個過程,其次還要注意時效性,要在學習后及時進行總結,這樣才會加深印象,讓學生真正記住相關的知識點。最后是配合一些練習題,通過做練習其實就是應用這些知識,達到趁熱打鐵的目的。
(四)應用到生活中
名數的改寫如果單從理論方面去講,容易讓學生產生混亂,甚至對課程感覺到厭煩,這對于整個的教學效果是十分不利的。那么教師就可以從生活中出發,引入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例如,教師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都去過超市,常常看到一些水果的單價寫著每千克多少元,那么除了這種說法外,還可以用另一種說法表達嗎?”這樣就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從而教師也可以順利地引出課題,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當中。
總之,名數改寫這一節內容雖然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困難。它有許多知識點需要去記憶,也需要去分類總結,其次還要掌握各種換算的方法。但是一些新穎的授課方法可以積極的引導學生,讓學生對于這一節內容產生興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對這一節內容感興趣是第一步,其次就是用巧妙的方法帶領學生認識復數和單數單位之間的含義以及它們的轉化方法。再者就是讓學生進行多次練習,最后對他們在練習中出現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并進行所有知識的分類總結,讓學生對于這一節所學的內容加深印象,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高效地掌握名數改寫這一節內容。
參考文獻:
[1]宋秀春.淺談名數改寫的技巧[J].中華少年,2018(18).
[2]文亞.口訣助我行三準保我對:淺談提高名數改寫的準確性[J].科學咨詢,2010(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