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亦
摘 要: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它博大精深,燦若繁星。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這些古詩內涵豐富,對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關鍵詞:古詩;四趣曲;教學
綜觀當今的古詩詞教學,那種只重灌輸不重學生個人感悟、只會死記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教法令人擔憂。這樣的課堂往往把一首意境很美的詩弄得支離破碎,單調枯燥,氣氛沉悶,學生毫無學習興趣,無法感受到古典文學的美,反而掙扎在背注釋、背句意這些無聊又無奈的舉動中。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通過“讀、品、悟、動”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讓古詩詞的瑰麗之花在學生心靈綻放。
一、吟誦詩句,讀中激趣
“讀”是古詩詞教學中頗為關鍵的方法,它應該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在教學古詩時,采取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逐字逐句的仔細閱讀、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聲情并茂的朗誦讀可以把詩中的語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為一體。教學中還要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注意朗讀時的快慢、停頓。每天還要保證學生誦讀的時間,充分利用晨讀要求學生放聲朗讀,讓他們讀出氣勢,讀出感情。古詩具有獨特的音韻美,通過朗讀才能彰顯,使之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愛上誦讀古詩。
二、想象畫面,品中激趣
古詩是高度概括的藝術,有時會留有許多空白。在理解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進行填補或擴充,豐富詩歌的內容,從而領悟詩句的意思,品味古詩的意境。
三、體會詩情,悟中激趣
古詩是一種精練的語言形式,一首古詩,寥寥數十字,短短幾句,詩人就會描繪出一種意境,表達出豐富的感情。這些對于只有十來歲的小學生,在理解上會存在一定難度。教學中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學生,那么學生只是死記硬背,印象不會深刻,也毫無意趣可言。那就需要教師運用恰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詩句豐富的內涵,體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教學時,教師除了運用最基本的讀的手段外,還要讓學生看、聽、想,適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開展實踐,動中激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滲入活動化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協調學生心、眼、耳、口、手的綜合運用,使其在目視其文、耳悅其聲、心醉其情的基礎上獲得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使古詩詞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詩中有畫——畫一畫
兒童的認知是從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斷深化過程。把畫引入古詩文的學習活動中,不但符合少年兒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點,而且一改學生的被動地位,促使學生動腦動手,主動參與,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語言文字,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背誦效率。教師可根據古詩文的意思和意境讓學生作畫,而學生在作畫過程中必然增進了對詩文的理解,背誦起來也就化難為易了。“詩配畫”在用繪畫語言來表達文學語言之美的同時,學生既領會了詩情畫意,感受了字里行間美妙的意趣,又發展了思維,增強了記憶,真可謂一舉多得。
2.詩中有樂——唱一唱
詩歌是詩亦是歌。詩歌與音樂相伴而生,古代詩往往是用來唱的,優美的曲調能創造特定的情景,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幫助學生加強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現在有很多古詩都被作曲家譜了曲,那動人的曲調是多么吸引人呀!因此,教古詩時伴以優美的歌曲師生一起唱一唱也不失為調動興趣的好辦法。如果能讓學生高歌一曲,用歌唱來替代重復的誦讀,學生不亦樂乎?
3.詩中有情——演一演
有的詩文的故事性較強,有的詩文有對話內容,讓學生“當當小演員,親自演一演”也是較好的一種活動化設計。由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仔細讀詩,豐富詩中人物的對話,看誰表演得最好。沒有上臺表演的學生既當評委,又當替補演員,隨時對臺上演員的動作、語言作出評價,并隨時準備進行更準確的表演。
4.詩中有意——寫一寫
語言文字的訓練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古詩同樣也能利用來發展孩子們的語言。如學完古詩《所見》,詩中那個牧童行歌捕蟬的情景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結合孩子們的年齡特征,引導他們想象牧童會怎樣捕蟬,當時心理會想些什么?會有怎樣的神態動作?讓他們動筆寫一寫,把古詩改寫成一篇短文,孩子們在寫作的過程中,領悟了詩中意境,品味到了詩歌的語言魅力。
5.詩中有趣——賽一賽
小學生充滿活力,爭強好勝,如果僅是讓他們機械死板地讀背古詩文,他們會感到厭倦。因此在學生背誦古詩文時,教師適當穿插一些活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此外還可以開展古詩詞名句積累比賽,古詩詞成語、典故出處集錦比賽等語文活動,使學生從活動中嘗到成功的甜頭,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總之,古詩詞教學不能過于講究程序化、程式化,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字詞句的把握,而應運用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誦讀、聯想、感悟、實踐,讓學生“樂中學,學中樂”,熱愛祖國的優秀文化,從千古佳作中汲取營養,領略祖國文化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