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寧


摘 要 隨著鄉村振興重大戰略的提出,鄉村轉型與發展逐漸成為農村工作的主要內容。土地資源是鄉村發展中的重要物質基礎,其利用與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在有序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的過程中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可持續利用,解決現有土地利用中不合理的問題并構建完善的土地利用體系成為當前的重點工作。
關鍵詞 鄉村振興;城鎮化;土地利用管理;可持續利用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6.060
隨著鄉村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發展較為片面,主要依靠財政收益并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造成土地生態遭到嚴重破壞,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構建美麗鄉村戰略相悖[1]。為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需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和經營體系,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由產量為主向質量優先轉變,優化土地資源利用方式,實現發展過程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 鄉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土地資源利用問題
隨著我國鄉村經濟的發展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土地資源作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基礎,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日益凸顯。
1.1 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問題
由于城鎮化進程推動,城市向外擴張規模不斷擴大。耕地成為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的主要用地來源,造成大量的農地非農化的現象,耕地資源流失嚴重,嚴重威脅了我國的糧食安全[2]。從表1、表2可以看出,2016—2018年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需求,我國城市建設用地面積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而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后大多是不能逆轉的,或者恢復用途的費用較高且土地生產效益大大降低,從而造成我國現有耕地的糧食生產壓力過大,會威脅人民生存之本和我國糧食安全。
1.2 土地利用的結構失衡和經濟效益低下
由于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尚不穩定,土地承包期較短,導致農民在利用土地時很難挖潛和開發土地的深層價值,對土地進行長期投資,而是更注重獲取土地在短期內可快速取得的價值。在這種較為粗放的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地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無法形成土地的集約利用,實現土地的最大經濟效益。
1.3 土地生態系統惡化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量優良耕地資源流失,導致未利用土地成為耕地重要的開發儲備,而對未利用土地的不合理開發會導致當地生態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如坡度較大地區開發為耕地會造成水土流失的生態問題。在未利用土地的開發過程中,由于新開發土地的生產能力較低,為了快速獲取收益,農業生產者過量使用化肥、土壤改良劑及生長調節劑等也同樣容易造成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嚴重破壞土地的生態系統。
2 應對發展過程中土地資源利用的問題的對策
2.1 健全農地非農化的補償機制
針對鄉村工業化發展和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建設用地大量占用耕地,造成耕地資源嚴重流失的問題,各地政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完善耕地非農化的補償機制。深化推進土地增減掛鉤制度,努力構建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3]。以對荒地和農村建設用地等地塊進行土地開發整理換取城市建設用地開發使用權,這種“一增一減”的用地模式有助于逐步減少農村低效率建設用地,增加耕地的有效面積。值得注意的是,在實行土地增減掛鉤制度時,除了要保證耕地數量動態平衡以外,也要保證耕地質量動態平衡[4]。由于許多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占用了優良耕地,在保證耕地面積總量動態平衡時只能選擇開發出在生態邊界線的土地,開發完成后的土地質量較差,無法直接應用到生產中,雖然保證了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但是實際可供耕種的土地面積是減少的,因此在實現土地增減平衡過程中要注意新增耕地質量與被占用耕地質量的一致性。
2.2 以土地利用制度保障土地可持續利用
在我國城鄉建設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央提出現階段我國土地管理主要任務為: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生態的方針,努力實現土地,特別是耕地的供求動態平衡。1)從制度上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提高土地承包權的穩定性,適當延長承包期,讓農業生產者能安心長時間投入生產利用活動,不用擔心因承包權的不穩定性、承包期屆滿后土地產權糾紛導致其對土地的資本投入無法實現收益。2)財政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發展的資金支持以保證農地利用的投入。目前,農村金融進行融資活動較為困難,僅有少部分地區的土地經營者能以其承包農地的經營權作為抵押向金融機構貸款,用于農地的開發、生產、經營,在發展過程中嚴重限制了鄉村的自主性。3)深化“三塊地”改革,盤活農村閑置土地,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集體經營建設性用地入市有利于激發農村內部經濟活力,同時構建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土地市場;探索有償使用制度,保證一戶一宅,建立有償自愿退出機制,以消除空心村,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將農村內部金融活動作為農村發展的動力。
2.3 持續推進科學規劃,加強科學研究
實現鄉村振興需要進行科學規劃,將重點發展的鄉鎮企業在規劃的建筑用地范圍內適當聚集,實現其生產的規模經濟效益,對規劃復墾的土地進行集中整理,使其能投入生產活動并通過適量加大資本和勞動投入獲取聚集效益。在規劃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對土地整治技術、土地復墾技術的研究和健全綠色發展體系的探索。只有保證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才能在協調人地關系中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何國松.多尺度丘陵山區耕地演變機理及預警系統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8.
[2] 劉穎茜.淺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中的集體土地權益保護[J].裝飾裝修天地,2017(17):78.
[3] 陳亞恒.占補耕地數量—質量折算方法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8.
[4] 趙陽,羅丹,王賓.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讓農村改革落地生根[J].云南農業,2015(5):6-7.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