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峰
摘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不同地區在人類生產生活中衍生出更具特色的文化。海南黎錦圖案作為一種區域特色文化,同當地人們生活環境和民族文化傳承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海南黎錦圖案工藝巧妙、構圖精巧、造型獨特、色彩豐富,促使藝術內涵十分豐富,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和重視。由于海南黎錦圖案自身獨特的文化價值,深層次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其中潛在的藝術審美價值,還具有社會認識價值,在當前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中,對于傳承和弘揚傳統特色文化具有積極作用。本文就海南黎錦圖案特色文化藝術內涵進行探究,從多角度來剖析其中潛在的價值,尋求合理途徑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海南;黎錦圖案;藝術內涵;特色文化;藝術美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125-02
一、前言
黎錦文化是海南島黎族獨有的文化,同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當地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和地理環境聯系較為密切,具有鮮明的文化特點和地域特色。黎錦文化最早誕生于春秋時期,在黎族民族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中揭示了黎族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具有較強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黎錦文化在長期發展和完善中,逐漸將黎族特有的藝術造型、審美價值、簡明構圖、普通材料和文化內涵等要素整合在一起,彰顯名族特色的同時,帶給人們更加強烈的視覺享受和藝術感知,更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通過海南黎錦圖案特色文化的藝術內涵分析,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積極作用。
二、海南黎錦文化的歷史來源
海南黎錦文化誕生歷史較為悠久,是我國棉紡織品的先驅,同時也是記錄下中國紡織業發展的活化石。黎錦由于自身獨特的紡織工藝,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喜愛。在漢代時,黎錦紡織品已經成為朝廷的貢品,不難看出黎錦紡織品在當時紡織業中的地位。黎錦紡織文化經過長期發展和完善,將當地特色文化更加深層次的融合,并且在2009年正式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紡織過程中,由黎族婦女手工織繡,圖案精美、工藝精湛、色彩艷麗,生動展現出黎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造出更具藝術美感的黎錦團。黎錦圖案豐富多樣,超過了150多種,在黎族人民想象力和創造力加工下,將動植物紋、累點日月水火以及幾何圖形紋引入其中,通過抽象藝術畫處理,技巧夸張,形式感較強,實現色彩的合理搭配,帶給人們更加強烈的藝術體驗。
黎錦除了是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穿著的服飾以外,還是文化價值身后的藝術品。憑借著厚重不失靈動的藝術氣質,充分彰顯出黎族人民獨特技巧和藝術內涵。黎錦中記錄下黎族人民的審美觀念和歷史文化,并將黎族人民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審美意識和宗教信仰等內容整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形象。
三、海南黎錦文化的藝術特點
(一)色彩單純性
黎錦的色彩較為鮮艷,主要是黑、紅為主,配合少量的紫、白、黃和粉等中褐色,主要是受限于自身條件限制。黎錦染色原料以山區礦物和植物為主,紅、黃、白、黑等顏色采集難度較小,數量多,而其他的中褐色則需要調配,數量較少。故此,黎錦紡織品制作中,以黑色為底,紅色為裝飾,簡配白、黃等中褐色,色彩較為鮮艷。但是,卻很少以白色為主底色,主要是由于黎族人民生活在山區,常年狩獵為生,衣服很容易臟污和損壞,而白色不耐臟,所以被舍棄。黑色為底色,不難看出生活環境對于藝術創作所產生的影響。
(二)圖案抽象性
黎錦服飾圖案樣式較為豐富,黑色為敵,以抽象為直線、圖像的花紋,將實際生活中的動植物、日月星辰、山河湖泊和云彩紋等。也正是這種抽象性的圖案,彰顯出黎族婦女獨特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具有突出的文化價值。
(三)紡織多樣性
黎錦紡織多樣性,表現為服飾圖案和飾紋方面,黎錦服裝多為單面織,少有雙面織。從紡織技術來看,雙面織技術要求更高,難度大,美觀性也更強。同對雙面織黎錦觀賞了解到,圖紋多樣、樣式精美、色彩鮮艷,藝術之美顯露無疑。
從中可以了解到,黎錦服飾的圖案造型都養,設計巧妙,很大程度上受到當地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影響。黎族人民主要生活在亞熱帶海島上,氣候宜人,植物種類繁多,依靠自然環境生活的原生態生活方式,這種生活環境對黎族人民的審美心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黎錦服飾圖案造型奇特,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喜愛,為了可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應該順應自然,通過社會實踐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通過勞動成果來證明人的本質力量,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同時,憑借創新力和想象力,在實踐中逐漸形成自然力人格化形象思維,培養人們的審美情感。海南黎錦婦女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對服裝產生獨特的藝術認知,通過合理的制作手法來模擬自然景物,不斷形象化完成作品,可以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四、海南黎錦圖案特色文化的藝術內涵
(一)黎錦文化的藝術美
海南黎錦文化的傳承歷史悠久,傳統的黎錦文化中折射出黎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等。這些內容時黎錦紡織的主要內容,逐漸形成程序化、習俗化和藝術化視覺語言符號,藝術內涵豐富,彰顯出別樣的藝術美。黎族有自己的方言,卻沒有文字,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黎錦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通過大美無言靜態視覺形式來展現黎族獨特精神文化和思想意識@。
(二)黎錦文化制造藝術美
黎錦紡織工具主要是以腳踏紡車和捻紡車兩種為主,有當地的木棉和野麻資源豐富,將其作為紡織原料,通過捻紡紗工藝進行制造。具體方法包括染、紡、織、繡幾種方法。染料是以天然植物為主,通過加工獲得染料,來源廣泛,制造工藝簡單,成本低。由于此種染料是從天然植物中提取出來,色彩鮮艷,需要操作者具備較強的染色手藝和經驗。黎族婦女在紡織中,采用傳統紡織工具,通過雙手來紡織精美復雜的圖案,但是不同區域和不同部落編織的黎錦圖案有所不同,具有較強的人文價值。
而黎錦刺繡方法包括單面繡和雙面繡兩種方法,單面繡通過底線和繡線橫豎交錯繪制成多種精美圖案,這些圖案疏密有致、層次分明。雙面繡的行針方法包括扭針法和直針法,將這兩種方法靈活運用,疏密得當,形成正反兩面圖案。如果運用雙面繡方法來紡織成一套服飾,需要花費的時間多達幾個月以上的時間。黎族人民憑借獨特的紡織工藝,寄托于審美情感,促使黎錦服飾具備更強的藝術美感。黎錦染、紡、織、繡工藝特色鮮明,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多種紡織工藝,在豐富黎錦文化內容的同時,價值更為深刻。
(三)黎錦文化的色彩藝術美
黎錦服飾制造中采用通經斷緯工藝,將黑色紗線為經紗,作為整體的基調,配合黃、白、藍、紅等中褐色,粉紅和紫色等輔助顏色為緯紗,經緯交叉編制而成。此種工藝色彩鮮艷,造型奇特,與當地人們日常生產勞作和生活環境聯系較為密切,將耐臟污的黑色作為底色,可以更好的滿足黎族人民狩獵生產需要,無形中更展現黎族人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與此同時,黎錦的顏色鮮艷,語言內涵豐富,黑色作為黎錦服飾的底色,象征著長久、莊重,在黎族服飾中廣泛流行;在黎族人民眼中,紅色象征著品位和權貴;白色象征著吉祥、純潔和美好等等。黎錦服飾色彩搭配中,搭配規范較為嚴格,需要遵循統一和對稱形式美準則,不同形式的黎錦選擇對應的圖案和紋樣,通過色彩鮮明對比,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深層次感受色彩的藝術美。
(四)黎錦文化的構圖藝術美
黎錦文化的構圖藝術美,主要表現在黎錦服飾用幾何圖形和線條描繪成多飾多樣的圖案花紋。黎族由于自身的居住區域不同,色彩和圖案同樣有所差異,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黎族婦女服飾上的團紋樣多樣,主要是以植物紋、動物紋和人形紋為主;另一方面,織錦壁掛和龍被上的裝飾圖案,象征著吉祥、權貴和品位。黎錦圖案整體構圖,藝術美感強烈,母體圖案占據整體構圖中心位置,子體圖案形狀較小,構圖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同時具有較強的節奏感。如《女昏禮圖》,整體構圖的母體則為幾個轎夫抬著的新娘轎,迎親的人們則是子體圖案,子體圖案包括跳舞、挑著彩禮、奏樂的,形式多樣豐富,在烘托主體形象的同時,又突出了構圖整體的藝術美。
(五)黎錦文化的造型藝術美
黎錦文化的造型藝術美較為鮮明,將審美和實用相結合,產生眾多造型獨特的黎錦圖案。通過黎錦圖案可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黎族人民情感思想,在主觀感受和客觀形象中構建一座橋梁,通過黎族人民日常生產生活的記錄,可以充分彰顯黎族人民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黎錦文化中包含黎族人民內心的精神信仰,而這種精神信仰滲透在日常生產和生活各個環節,通過黎錦圖案衍來彰顯黎族人民精神信仰的樸素心理。如,蛙紋則是喻指生殖崇拜圖案,象征著多子多福和人丁興旺的精神寄托,希望獲得強大的繁殖力。此外,根據實際需要對黎錦圖案藝術化處理,實現抽象和具象并存,并將復雜黎錦圖案精簡化,具有強烈的裝飾感,在促進人們審美感官升華的同時,豐富人們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感悟。
五、結語
綜上所述,海南黎錦文化在長期傳承和弘揚中,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與黎族人民的生活環境和風俗習慣聯系密切,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通過黎錦文化的價值挖掘,可以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享受和審美體驗,在無形中揭露黎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