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向明
摘要:作為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美術專業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筆者對中國山水畫教學,有深切的體會,要畫好山水畫、要畫的有創意,除學習前人的傳統優良技法外,還必須去寫生,去面對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這樣才能創造出新技法、開拓出新意境。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教學;寫生;創新;美育;德育
中圖分類號:J2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231-01
作為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美術專業教師,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對中國山水畫教學,有深切的體會,要畫好山水畫、要畫的有創意,除學習前人的傳統優良技法外,還必須去寫生,去面對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這樣才能創造出新技法、開拓出新意境。
山水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東晉、南北朝起就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科。山水畫的技法是我國歷代繪畫大師們經過不斷實踐、不斷發展、不斷總結而形成的獨特的藝術語言,各種皴法的創造都是歷代大師們觀察、師法大自然的結晶,并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大師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結果。
縱觀近幾年的山水畫作品,刻意求新者有之,在傳統基礎上稍有突破者有之,因襲成法的作品也不少。一些寫黃山、三峽等名山大川的山水畫作品,大同小異,有似曾相識之感。我認為對于傳統的學習繼承是必要的,它為藝術的再創造奠定了基礎。但只是繼承,不去發展和創造,是不能使藝術之樹常青的。那么,如何去發展、創造呢?這就要求我們在山水畫教學中,注重師法大自然——寫生。
沒有畫家對自然景物的真切體驗,要創造出新技法、反映時代的發展、歷史的進步、使山水畫具有現代感,是不可能的。
今日的山川地勢與古代相比,變化雖然不會很大,但人們的精神面貌、審美情趣、對山河地貌的感受已大不一樣了,再也不會是古代文人畫所表現出的那種隱逸古雅、逃避現實的情趣,而是投身于祖國壯麗山河的懷抱之中,謳歌自然,抒發胸中奔放之情。
作品要有時代感,就要強調作者投身生活,師法自然,走到戶外去面對大自然寫生。
筆者在中國山水畫教學中之所以能取得較好的成績,正是注重了這一點。多年來,筆者經常帶領美術專業學生到山區進行山水畫寫生訓練,師生皆受益匪淺。
要順利、圓滿地完成室外寫生這項任務,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寫生前一定要先進行一段時間的臨摹,學習好傳統的技法—勾、皴、染、點。扎扎實實練好基本功。否則,面對大自然將束手無策。
第二,做好組織工作,抓好紀律。外出寫生,為了學生的學習和安全,更為了與當地居民和睦相處,必須強化組織紀律,做好思想動員工作。除帶隊教師嚴格要求、以身作則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性。
第三,寫生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范畫的示范工作。面對大自然,邊講邊畫,處處與學生畫在一起,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第四,讓學生明確,寫生不是不加選擇地摹寫大自然,那樣會造成“亂”、“碎”、“平”、“板”、“無主題”等弊病。作者要把自然景物加以選擇、提煉、概括,吸取其精華,重新組合加工成以求神似為主旨的典型化的形象。雖然與生活原型相比,有所改變,但仍然是真實可信的。比如潘天壽先生的一幅作品《小龍湫下一角》,就給予我們很好的啟示,該作品表現的是一小景,然而以小觀大,畫中的一草一石、一枝一葉,都華滋清潤,顯出勃勃生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雖只一角,卻使讀者看到大千世界之美。這已不是自然山川的刻板摹寫,它已融進了作者對自然的感受和認識,灌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見,山水畫的寫生不必求其細節準確,也不求形象與寫生對象的完全相似,而是主張藝術夸張,以達到石濤先生所說的“不似之似”。
第五,寫生也要“意在筆先”。要“遷想妙得”,以景抒情以求意境,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意境是山水畫的核心和靈魂,開拓新意除了好的立意之外,還要掌握構成意境的因素,諸如章法、筆墨、色彩、虛實等。通過章法布局、疏密虛實的變化以求氣勢,使其有平緩迂回,又具險絕之勢,使畫面化平為奇。在筆墨上,骨氣墨韻要多有變化,采取虛實、輕重對比,不平均對待。虛與實、輕與重都是一對矛盾,無虛則實不存,無重則看不到輕。寫生時,構思過程中,要有意制造矛盾,然后再想法把矛盾的雙方統一起來,這樣才能增強作品的藝術性,使作品具有打動人心的感染力。一幅平平的作品是不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師法自然,注重寫生,不一定都要游遍名山大川,尤其是學生時代,要考慮經濟承受能力。祖國山河處處都可以“打草稿”。但是如果閉門臨摹,不深入生活進行寫生,即使各種技法學的都不錯,也不會創出什么新意,那又怎么能表現時代精神呢?意境的開拓離不開對生活的描摹與體驗。
山水畫寫生教學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寫生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絢麗多彩的風光,觀察、體驗、描繪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養他們對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的感受、認識和表達能力,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點、高尚的審美情趣,使學生熱愛、維護、創造美好的事物,憎恨、摒棄、改造丑惡的東西,把學生引向健康成長的道路。
在描繪祖國美麗的河山、故鄉的一草一木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樹立起人生的遠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