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帆
摘要:201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世界各國都產生了嚴重的沖擊,我國為了對危機進行應對,及時對宏觀政策進行了調整,推出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積極的財政政策,能夠使我國的經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能夠減少。在我國采取的一系列經濟政策的影響下,我國的經濟與其他國家相比,恢復的最快,甚至在2010年又迎來的發展的一個新的高度。但是,自從2010年來,我國經濟的下行壓力越來越大,結構性矛盾也慢慢的顯現出來,前期為了應對危機采取的一系列經濟政策的負面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當前,在貨幣政策的轉型方面,我國應謹慎的對待,對基準利率調控體系進行構建,使得貨幣政策能夠實現價格型調控;此外,在財務方面有著一定的約束,針對這個問題,還要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的基礎進行凈化,來破除障礙,對社會征信體系加以建設, 并不斷完善,保證體系的有效性,也促使貨幣政策傳導的渠道更加順暢。
關鍵詞:貨幣政策 金融危機 貨幣政策轉型 有效性
一、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呈現出的主要特征
隨著經濟新常態概念的出現,許多學者都進行了相應的研究,也總結出了新常態的特征,以下主要對我國經濟在新常態下呈現的特征進行了介紹。
(一)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
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呈下降的趨勢。通過一組數據對比可以體現,自2010年,我國GDP的增長速度越來越慢,2010年的增長速度為10.4%,而到2015年時,增長速度僅為6.9%。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可以說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發生的一個最大的變化,在未來對經濟政策進行制定時,要結合這一現實進行制定。
(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在任何一個發展階段都是需要重視的內容,也是核心的內容。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以及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的情況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的發展,并且對人們生存的環境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快增長方式的轉型,向可持續增長的方式轉變。
(三)經濟結構的深化
在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下,存在著結構失調的現象,以及內生性特點,這就需要我國的經濟結構需要不斷深化,加快轉型,這也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在我國當前經濟結構發展的新階段,不僅經濟增長的速度發生變化,經濟增長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在這樣的情形下,必然也需要加強需求、供給及城鄉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四)生產要素配置
生產要素的短缺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的特征,比如勞動力短缺,自然資源的匱乏等,要素的短缺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國經濟未來的發展。
二、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衡量標準
(一)數量角度
在數量角度衡量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主要指的是實施的貨幣政策能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一方面,在經濟下行時,實施的貨幣政策能不能對產出的數量和效果產生比較穩定、系統的影響,這個是對貨幣政策是否有效進行衡量的一個關鍵,也是傳統上對貨幣政策是否有效進行研究的一個主要方向。另一方面,除了針對產出之外,為了應對一些特殊情況,貨幣政策還是一種暫時的辦法,尤其是在制定互相矛盾的多目標制的貨幣政策下。比如,在高通貨膨脹時期,實施貨幣政策,主要是對貨幣的數量規模進行控制,來實現物價的穩定,而不是針對產出;當國際收支出現失衡時,為了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又將貨幣政策作為一種手段,此時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如果仍然從產出的角度,就會導致研究偏離方向,缺乏合理性。因此,在數量角度研究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要以實際的情況作為依據。
(二)時間角度
在時間角度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進行衡量,主要是通過貨幣政策外部時滯的長短體現。隨著經濟發展趨向穩定,如果在較短的時間內,實施的貨幣政策能夠達到或接近目標,則時滯較短,說明政策取得的效果比較好,相反,則表明效果不佳。但是,如果是在通常情況下,宏觀經濟的運行不穩定,具有復雜性,實施貨幣政策后,實際的經濟情況可能與人們的預料不一致,這時,貨幣政策時滯的長短就成為了決定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時間角度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進行研究,以時滯的長短為依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貨幣政策工具有效性降低的原因
(一)我國金融體系面臨著較多的政策性與體制性約束和管制
事實上,我國的金融體系面臨著較多的政策性與體制性約束和管制,一些金融機構在向實體經濟放貸時,不具有較強的意愿,這就使得金融中介凝聚了貨幣政策提高的流動性。
(二)市場整體的預期不樂觀
當前,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在逐漸變得緩慢,并且也處于一個重要的換擋期,未來,仍會有較長的時間保持中高速的發展狀態,經濟整體會越來越疲軟,并且投資預期的回報率也會降低,這就對實體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投資方面不愿意增加,也不愿意消費,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不暢也會大大降低貨幣供給增加的效率。
(三)信貸市場結構性失衡
大部分信貸資源都由大型國有企業所占用,且受到預算軟約束的影響,導致降低了其對利率的敏感度,利率渠道傳導的效果不佳。
四、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一)基礎貨幣的傳統發行方式發生變化
雖然我國當前已不再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國貨幣當局依靠的仍然是購買外匯占款來對基礎貨幣進行投放。過去10年,貨幣當局統計口徑下的外匯資產大規模增加,這也就成為了我國主要的基礎貨幣投放渠道。但是,自從2011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下流入的三大項目資金越來越少,這就減少了我國新增外匯占款規模,不能滿足我國經濟正常運行所需的流動性。為了使新常態背景下的資金需要得到滿足,需要合理調整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方式。
(二)基礎貨幣發行方式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基礎貨幣發行的方式對貨幣政策產生的影響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能夠使貨幣政策傳導的時滯得到縮短,并且使貨幣政策既能夠對總量進行調整,還能夠調整經濟結構;其次,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及工具的創新,使市場的流動性得到補充,并對市場流動結構和利率進行了調整;最后,隨著區分基礎貨幣投放工具的細化,合格抵押品的范圍越來越大,這就使得貨幣當局對各種政策工具能夠靈活操控。
(三)社會融資結構變化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在對資金需求的微觀主體進行研究時,還要結合提供資金的微觀主體的行為,以及如何進行再融資。民間借貸市場受到法律規范的制約,融資客體提供的主要是自有資本。新常態下,數量型貨幣的有效性在整體上降低,主要表現是保持短期效應與傳導機制不發生變化,而降低了沖擊的強度,以及產出影響的反應時效。在短期刺激經濟政策方面,我國仍然以貨幣政策為主,數量型貨幣的主要傳導途徑不同,主要為銀行信貸渠道,但我國經濟形勢在逐漸下行,銀行的不良貸款增加,貸款率也上升,使得在銀行存在著惜貸的現象,央行釋放的流動性不能通過商業銀行貸款渠道充分傳導出去。
五、結語
本文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有所降低,而針對這種情況,要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就需要加強研究,探討有效的做事。而有效的措施就是使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增強,并對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發展方式進行轉變,以使市場的信心得到提升,并對公眾的預期進行矯正;央行可以對貨幣投放的方式進行變革,以使基礎貨幣投放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同時,還應對金融市場利率的傳導機制進行疏通,來使市場對政策利率更加敏感,并進一步建立健全利率走廊機制以穩定利率。
參考文獻:
[1]鄭挺國,王霞.泰勒規則的實時分析及其在我國貨幣政策中的適用性[J].金融研究,2011,(8).
[2]封志平,王耀宗,劉亞聰.社會融資結構變化對貨幣政策調控的影響與建議[J].華北金融,2011,10:35-37+41.
[3]高鐵梅,劉玉紅,王金明.中國轉軌時期物價波動的實證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3,06:73-83+206.
[4]焦琦斌,應千凡,游碧芙.社會融資總量與貨幣政策有效性實證研究[J].金融發展評論,2012,05:45-56.
[5]陶士貴,陳建宇.新常態下中國貨幣政策工具創新的有效性研究——基于FAVAR模型的比較分析[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6(4):3-14.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