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賴于課堂教學中教師所表現的思維深度及廣度,作為閱讀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學生思維發展的促進者,教師要能夠在教學實踐中遵循新課程改革發展理念,從學生既有的實際認知和具體教學內容分析,探究采用何種創新教學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獲取語文基礎知識和培養語文能力及素養的重要途徑。作為語文基礎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的主體特征在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要能夠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學資源,從多方面、多層次呈現文本價值,激活學生語文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其思維能力綜合發展。
一、 用語言重組激活文本
教學語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課本中要講授的知識通過自己的語言向學生講述,是教師有效完成教學目標的有效載體。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導入語、過渡語及提問語等多個方面下工夫,以彰顯自我個性的語言文字積極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在語言重組中實現閱讀教學的成功。
比如,在教學《桃花源記》一課時,我通過吟誦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引入新課教學:“這首詞講了作者因為溪亭醉飲,醉意未消樂而忘返,在暮色蒼茫中迷路誤入荷花深處而驚動了水鳥,這是怎樣一番美妙的情趣?今天,我們要學的《桃花源記》是一個漁人迷路誤入桃花源的故事。”又如在教學《小石潭記》一課時我在課上因勢利導自己仿寫了夜觀星空這樣的一段話導入新課:“自深空北部斜上角處,隔星云,望北斗,如大熊尾……”一下子激活了課堂氛圍,在語言巧妙導入和文體仿寫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二、 從不同角度切入文本
閱讀教學實現有效性的前提即教師在備課時對教學文本的透徹領悟,只有教師對閱讀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領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預設主線,引領學生進行深入有效的閱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吃透文本,解讀的文本視角多,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能更加全面,從而有助于激發學生思考,達到培養思維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臺階》一課時,為了從多種角度深刻分析人物形象,我在備課教學時利用網絡資源深入了解了作者寫作該篇文章的緣由及背景,在課文講解中為了讓學生理解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的作用,我在課堂中以提問的形式將其化繁為簡:“這篇文章寫了什么人?主要寫了什么事?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文中有哪些細微句子描寫了父親的性格及品質?父親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群體?”在問題串聯的形式下有效切入文本,層層遞進中更利于學生思考。
三、 以多元互釋擴寬文本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能夠走進文本,解讀文章的寫作結構及構思特點,理解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還要有跳出文本、立足學情和課堂情境,尋找不同價值的教學資源的專業教學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不囿于固有的教學模式,靈活組織學生學習活動,從多種視角解讀文本,在文本解構、重構中發現和思考文本,以拓寬學生的視野。
比如,在教學《社戲》一課時,除了引導學生復習之前學過的魯迅先生的作品,還可以引導學生跳出文本閱讀其他文體的作品,在廣泛閱讀魯迅作品的過程中分析、鑒賞他的創作風格,每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各形象的異同點,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拓寬文本知識;又如,在教學《藤野先生》一文時,引入魏巍的《我的老師》,在文本對比中讓學生感受老師的形象,基于文本又不唯文本是從,利用文本互釋發掘文章更深層次的內容。
四、 設課外作業提升感悟
“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語文閱讀課外作業是課堂延伸拓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提升學生閱讀思維能力不可缺少的。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系統的課外閱讀訓練輔助課內閱讀教學,不僅有效鞏固學生的閱讀技巧能力,還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比如,在教學《我的母親》一課后,教師可以搜集不同作家眼中的“母親”形象,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分析中品讀母親的偉大之處;在教學《蘇州園林》一課后,根據說明文中的閱讀技巧方法,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相關的說明文閱讀題目,讓學生在閱讀訓練中理解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順序等知識,在有效練習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實踐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改變傳統的單一閱讀授課模式,從多個角度和多種形式出發開展閱讀教學,用語言重組激活文本、從不同角度切入文本、以多元互釋拓寬文本、設課外作業提升感悟,實現閱讀多元化,幫助學生挖掘文本內涵,汲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養分,在閱讀對話中促進學生語文綜合思維提升。
參考文獻:
[1]嚴波.引導學生探究,點燃學生思維火花——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研究[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3):123-124.
[2]黃雪飛.激活語文課堂 彰顯語文魅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激活學生思維初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9):69.
作者簡介:
李科模,貴州省遵義市,貴州省綏陽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