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當代素質教育的全面革新,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運用解決問題,“探究性學習”逐步成為許多學校所推崇的教學方式之一,尤其在語文教學當中的影響更為明顯。通過對事物發生的探究活動,對事物問題分析,觀測,實驗總結發生概念及規律的形成,進而尋找解決方案。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不僅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觀察分析能力得到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也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語文教學;運用
過去的授業解惑的教學方針中,學生遵循老師的講授,學習其單一重復的學科概念,規律,強調的是學生通過學習獲得已有知識論證并將其延續。探索性學習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事物的發生發現其概念,熟知運行規律,并主動尋求獲取解決方式,其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性和對其概念規律的驗證探知,及對解決方案的創新。
一、 探究性學習的概念
探究性學習,擁有自主性,實踐性,過程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是近代教學方式中提倡的一種新型課程方式之一。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方法,在探究中主動獲取信息,運用分析知識,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法,在這過程中,掌握科學的方法和技能,形成科學的邏輯思維,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二、 如何將探究性學習運用在小學高級語文教學中
(一) 引入啟發性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讓其在學習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以主體自居,承擔起發現,思考,探究,總結,解決問題的責任。而教師可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例如案例分析,場景模擬等方式,就問題的起源,發生過程,解決方向對學生加以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討論思考,從中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知,擴展其對問題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維特性。
例如在小學語文《大禹治水》的教學中,文章的生字相對比較多,教師通過請學生齊聲朗讀文章段落,讓學生主動標記并提出不認識的詞匯。此時不必馬上將答案公布,通過對生字的拆分分解成一個個簡單熟知的字或者偏旁部首,如“災”字,看字形猜“災”字的意思,“宀”表示房子,房子里邊著火表示災難,然后借助拼音讀取正確字音,最后還可以讓學生用新學到的詞匯,組合造句。在這過程中不僅激發學生的自動發現生字并主動學習的興趣,又有效的加深學生對字,詞匯的印象和理解其中含義,并重組運用,得到新的詞匯量。
(二) 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傳統的小學語文教育中,師生間互動偏低,基本上采用“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標準式的答案設置,其對問題的思考深度不夠,維度不寬,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探究性的教學方式,更大限度提供了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就問題的看法理解,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便答案與標準答案不盡相同,但其在正確性的范圍下,得出的不同見解結論,教師都應多以鼓勵支持。
如在《坐井觀天》的課程講解中,教師將自己和學生分別代入青蛙和小鳥的角色,讓學生以其中角色與自己進行對話討論,在其過程中除了按照原文對話進行演示之外,教師可以在適當的地方隨機拋出一些其他的問題,讓學生對其進行解答分析,觀察學生對這些隨機問題的反應及應對能力,并對學生對課本以外的問題答案加以肯定分析,讓學生了解其課本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答案標準,也能讓其受到鼓舞,并樂于日后的思維的拓展和創新。同時,師生間的互動,不僅有效改善課堂嚴肅氣氛,也能讓學生在民主的輕松氛圍下,勇于將自己的觀點表達,也讓教學的效果事半功倍。
(三) 場景模擬,在實操中探究學習: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是一個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由淺入深的探究認知過程。與虛幻想象的未知事物相比,有著豐富色彩的真實感官世界而已,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在面對問題的出現,解決方案的探究過程,這一系列的探究參與實際感,加深了學生對其認知印象,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問題的由淺入深,多維度思維的思考分析,最終得出的見解具有獨創性又具備多元化。因此,語文教學中,真實的場景模擬,不僅為學生的認知提供一個豐富有利的環境因素,更是為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提供推波助力,教學質量提升一個新臺階。
模仿,是小學生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范例的展示,有助于學生的表達能力的提升。如在《口語交際:做手工》的教學中,教師在學前創辦“手工節”的場景,讓學生學習制作手工作品,通過展示作品并向同學講解制作過程。當然,在制作前,教師提前準備好一些手工作品供學生參觀,然后挑選其中作品進行模仿制作,演示其制作過程中向學生解說制作過程。老師單獨演示解說完成之后,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愛的作品加以模仿制作。在制作完成后,學生要向之前老師演示的一樣,不僅要將作品展示,還需要通過自己的制作過程,將制作步驟向同學分解說明。這當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并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模仿,制作,讓學生在真實的制作過程中,加深作品制作步驟的理解,然后通過其自己的認知理解向同學表達陳述。
當然,除了上述所說的幾種教學方式之外,還有諸多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拋磚引玉的問題激勵,故事點評等。探究性學習更多的是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實踐過程,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激發其對事物認知的開放性思維,幫助其構建自主思考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學習綜合能力,在學生的日后學習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總之,不同學段,教育的目的也各有側重,小學教育作為啟蒙性的教育階段,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初中高中教育更是有著深遠的影響。小學教育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描述能力,并根據觀測結果進行解說的能力,語文教學起著關鍵性作用。教師不應一板一眼的教授學生聽說讀寫,掌握課本以內的知識,更多時候,應當通過探究性的教學方式,與學生互動學習,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其主動獲取學習方法技巧,將其潛能發揮,并形成自己獨有的邏輯思維能力。總而言之,探究性學習的教育理念,不管是對學生的啟發性還是當代素質教育革新發展,有著百利無一害的作用。教師更多的是深入學習了解探究性學習的理念、方式方法,將其運用在具體的傳道授業的教學中。
參考文獻:
[1]司麗.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研究[J].考試周刊,2016(45):40-40.
[2]馮金法.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思考[J].新校園(中旬),2016(3):11-11.
作者簡介:
金慧,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文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