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潘立 沈乃平
摘 要:看似學生唇槍舌劍,整個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但是熱鬧的背后,學生的言語收獲似乎不多。為此,在設計與執教時,我們需要做到定準教學目標,注重言語訓練,從而提升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文本的能力。
關鍵詞:目標;導航;言語訓練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現如今,體驗、感悟式課堂如火如荼,課堂上學生唇槍舌劍,充滿生機和活力。但是,我們靜下心來審視某些課堂,發現在熱鬧的背后,學生的言語收獲似乎不多,有些課堂成了個別優等生和老師之間的口頭對話。每一個教學過程為了追求精致,卻顯得非常煩瑣,學生學得苦不堪言,語言習得卻甚少。因此,在設計與執教《海底世界》一課時,我努力做到定準教學目標,注重言語訓練,提高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 定準目標,關注能力培養
準確合理地定位教學目標,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文,如何體現濃濃的語文味,為此確定的學習目標如下:
1. 學生自主學習認為難讀的詞語,如“波濤洶涌”“竊竊私語”“伸縮爬行”“攻擊”等,都能讀正確,積累“嗡嗡”“啾啾”“汪汪”等象聲詞。
2. 復習總分的構段方法,進一步學習借助關鍵句子,提取關鍵信息,概括一段話。
3. 嘗試學習借助圖表讀懂語段,感受說明文的表達特點,了解相關說明方法。
4. 讀出海底世界的神秘與有趣,并嘗試著介紹,激發學生樂于探索海底奧秘。
科普性的文章非常吸引學生眼球,在確定本課教學目標時,突破零起點,提出了初讀時,復習總分的構段方法,進一步學習借助關鍵句子,提取關鍵信息,概括一段話。有些只是復習,有些是進一步學習。而“借助圖表讀懂語段”這是全新的,學生從沒有接觸過,所以是“嘗試學習”。教學目標簡單且明確,直指語言的運用。從課堂的實踐來看,學生學習的興趣高漲,學生從起點到終點,語言積累和運用的能力有明顯的提升,教學目標得到有效的落實。
我們的教學目標聚焦了,課堂上自然就沒有了煩瑣的內容分析,沒有了雜亂的教學環節,沒有了機械的師生問答,沒有了教師強勢的牽學而教。有的是教師巧妙地引導點撥,有的是學生對文本獨特情感體驗,有的是朗朗的讀書聲,有的是學生充分的語文實踐。
二、 基于學情,合理安排內容
語文教學,要教給學生的東西太多了,可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一篇課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研讀教材和教學內容,發現那些學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東西,以充分發揮教材的價值。只有做到“眼中有生,胸中有本,以生為本”,才能準確地確定適合學生的教學起點,也能達成最后的目標。“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有所為,有所不為。特別是很多公開課為了一味地追求課的完整性,往往把全部的教學內容都在一節課中呈現出來,從初讀感知——到精讀感悟——再到拓展延伸,看上去似乎一氣呵成,但這樣的課堂,學生真的都接受了嗎?第二課時又該做些什么呢?因此我們應該在教學內容上做恰當的選擇,扎扎實實地教,扎扎實實地學,真正做到了什么是第一課時。
又如《海底世界》中的第一、二自然段,學生一讀就明白了,不需要精雕細琢,只需以讀代講,略處理了。第三自然段海底動物各有各的活動特點這一部分,學生特別感興趣,并且自己學起來也會無從下手,因此就作為學習的重點。并且要引導學生嘗試著借助圖表讀懂語段,有扶到放,學生遷移學習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和結尾就放到第二課時中去了。每一篇課文都應選擇少而精要的一部分內容,集中“火力”攻克,另一部分內容應暫時放置一旁,等待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學習,真正給學生留下點東西。
三、 學以致用,講究方法引領
語文教學要體現“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即以語言訓練為中心,特別是要加強語言的運用,“兩個基本點”即培養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書),提高人文素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應努力追求指導精當,指導明白,指導科學,指導的內容具有提示性、啟發性、示范性。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舉一反三。
如學習《海底世界》第三自然段:
師:我們已經知道海底動物的活動各有各的特點,讓我們去看一看,介紹了哪幾種海底動物呢?
生紛紛圈一圈,交流反饋,并板貼畫有簡筆畫的卡片:海參、梭子魚、烏賊、章魚、貝類、深水魚。
師:海參是怎么活動的,請讀一讀句子。
生1:“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
師:你們覺得海參爬得怎么樣?
生紛紛答道:慢,很慢,非常慢,極慢極慢。師隨機批注:極慢。
師:“極慢極慢”,到底有多慢呢?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圈出來)。再請同學讀。
生2:“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特別強調了“每小時”“只能”“四米”。
師:這里,作者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隨機批注:列數字),讓我們感受到海參爬得極慢極慢的。
學習第二句時,教師先讓學生總結剛才學習的方法:邊讀邊把關鍵的信息圈一圈,寫上自己的感受,用簡潔的詞語作出批注。學習第三句時,則是半扶半放,梭子魚又是怎么活動的,先讀一讀,然后像老師剛才那樣圈一圈詞語,用簡潔的詞語做上批注。學習第四~六句,則是全部放手,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合作中學習,隨機請同學把閱讀感受和批注寫在詞卡上,貼在黑板上。完成板書后,請大家看著板書來交流批注的閱讀感受。這樣,學生就掌握了學習語段的方法,可以逐句學習,邊讀邊圈出關鍵詞,并寫下自己的感受。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也會輻射學習這一類的文章和段落。因此,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多么重要!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與歸宿,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引領著教與學的活動。準確合理地定位教學目標,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鄧丹玫,董蓓菲.目標導航“易趣”為重[J].小學語文教學,2018(11).
作者簡介:
伍潘立,中級職稱,浙江省慈溪市,浙江省慈溪市匡堰鎮上林小學;
沈乃平,中級職稱,浙江省慈溪市,浙江省慈溪陽光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