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開發主要是通過針對具體學校開發出教程,用以彌補國家教程在地方實施時存在的不足。同時是我國基礎教育三級課程中重要的一環。校本課程的出現讓課程變得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靈活性,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高中閱讀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可以有效地改變我校現在的英語教學現狀,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1. 閱讀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
校本(school-base)含義主要指的是在學校內部實施的為了學校和學生的發展的,基于學校實際情況而開發的教材。校本課程論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英國等國家,后來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將課程的編制權的部分或者全部下放到了基層學校。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教材是學生在學校開展學習活動的主要資源,同時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中,教育部提出了“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的課程三級管理模式”。這是為校本教材的開發提出了政策保障。高中英語閱讀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主要有主體性、發展性和基礎性。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務是幫助學生實現個性發展;加強教育工作者的課程開發意識;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校本課程在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基于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校本課程的開發為科學知識與其他人文知識一起走入課堂提供了可能性,要注重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
2. 閱讀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策略
高中英語閱讀校本教材的開發步驟有以下幾步:分析需求、設定目標、決定內容和編寫過程。下面將結合高中英語人教版教材,闡述閱讀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策略。
2.1結合學校情況,擴展校本課程范圍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除教材以外,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應該達到36萬詞匯量。因此在開發閱讀校本課程時,需要依據本校學生的現在的英語閱讀能力以及詞匯量,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擴充,可以增加英文原著閱讀、網絡文章資源來滿足高層次學生對英語的需求,要求學生在讀懂英文原著的簡介基礎上,閱讀文章并且對主要人物的性格進行分析;對于部分內容,可以引入影視資料或者歌曲等的賞析,教師在實施時,可以引導學生模仿學習其中的經典對白,同時可以進行書面賞析。通過這樣的擴展,可以幫助學生擴充詞匯量,了解英美文化。
例如在實際的校本課程開發中,可以在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挑選內容進行編寫,歸納到校本課程中的語言文化這一部分當中,是對學生英語文化知識的補充。在編寫閱讀校本教材時,教師首先分析了傳統人教版教材上《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這篇閱讀材料之后,考慮到本校學生對西方的國家的死亡文化了解較少,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時,校本課程命名為《Festival and Holidays》,在校本教材中對全世界的節日進行了擴展,包括了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Christmas。對每一個節日的介紹分為以下幾個部分:How do people celebrate it? Origin and history、Symbols。在每個節日的最后,對文章中出現的新單詞進行了補充講解。
設計這個英語閱讀校本教材,是為了幫助學生擴寬視野,在學習語言,積累詞匯量的同時,了解異國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
2.2明確閱讀任務,開展任務型閱讀
新時代的學校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同時要培養學生成為綜合性人才。閱讀校本教材在開發和實施過程中需要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任務型閱讀的教學法則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任務型閱讀往往被分為三個階段開展:第一階段是激活學生的求知欲,為后面的閱讀任務做好準備工作;第二階段是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有用信息,總結主題;第三階段是在前面兩個階段的任務基礎之上,開發學生的潛能。在開發實施閱讀校本教材時,教師需要緊緊圍繞任務型閱讀開展教學工作。
例如在《Festival and Holidays》的校本課程實施中,首先明確教學任務是為了讓學生對上述的節日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積累相關節日詞匯。隨后教師開展任務型閱讀,首先教師播放各個節日慶祝的視頻資料,激發學生的興趣,播放結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頭腦風暴:“Lets recall, what festivals have you celebrated and how do you celebrate them? 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these festivals?”讓學生們盡可能在自己腦海里面搜索關于各個節日的信息。隨后教師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讓學生閱讀完閱讀校本教材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以下任務:(1) 使用對話形式回答給出的任務問題,可以設計的問題如下What do children wear and do on Halloween? What are the tradition colors of Halloween? 等。對話練習結束之后,教師要求小組長記錄下答案,并且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討論。(2) 讓學生自己對校本課程中涉及到的節日使用表格的形式進行總結對比,表格中需要對每個節日的起源、日期以及慶祝方式等項進行總結。(3)對文章中的詞匯和語法進行復習,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給出選擇題或者填空題讓學生進行練習;最后一步教師給每個學生準備一段不同的關于Christmas或者Halloween的描述,讓學生獨立閱讀,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使用任務型閱讀的教學方法,通過一個個任務型的活動,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積累詞匯,鼓勵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是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鍛煉,符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
2.3培養閱讀技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校本課程的開發學習,使得學生有了新的渠道去掌握更多的閱讀技能,從而提高學生從英語文章當中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技能的提升讓學生有了更大的興趣去探索新的知識,創造性從而被激發出來,個性發展也得到了促進。因此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閱讀技能的培養首先需要教師找出學生的不良閱讀習慣并且加以指正,學生容易出現的不良閱讀習慣有手讀,念讀和回讀;然后教師需要針對不同的閱讀校本教材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的訓練。
例如教師在本次校本課程開展時,在第一次閱讀時,教師在班級里面進行觀察,發現學生普遍有手讀的壞習慣。因此教師在學生完成第二項任務之前,教師可以進行提醒,教師言辭不可太激烈,而是采取引導的方式:“各位同學們,閱讀不僅僅是認識一個單詞,翻譯一個句子,而是一個整體掌握的過程。我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的閱讀中可以嘗試丟掉你們的小拐杖,不要借助手指或者直尺來幫助閱讀,靠你們的眼睛和你們的心來完成我們今天閱讀課,好嗎?”隨后,教師在完成上面第二項閱讀任務的問題時,教師給出的問題除了上述兩個以外,還給出了一題考察詞義猜測的:Please explain the expression “significant other”: Nobody is expected to buy gifts or to take their “significant other” out to eat in a fancy restaurant.教師通過這個問題鍛煉學生猜詞的技巧,學生需要回到原文當中,對上下文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短語的意思。教師另外給出的問題,有通過略讀方法獲取主旨大意的問題:What is Halloween for? 也有需要學生通過精讀來完成的問題:How to make a Jack-O-Lantern? 將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的訓練與任務相融合,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不知不覺當中在培養自己的正確的閱讀習慣,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
3. 高中英語閱讀校本教材開發實施中的注意事項
3.1學校需要定期開展教師培訓
雖然校本課程已經進入我國有一段時間,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師認為開發英語閱讀校本教材是浪費人力和物力的。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日常工作繁忙,負擔過重。學校的管理者需要重視這個現象,盡量減少瑣碎的閑雜事情,為教師騰出寶貴的校本教材的開發時間。同時,管理者需要定期開展教師培訓,讓教師更新觀念,意識到校本課程是時代的必然趨勢,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在培訓過程中,自身的開發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從而開發出更加優秀的閱讀校本教材。
3.2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閱讀校本教材是課程資源,但是具體如何操作,如何最有效的實施,則是需要廣大一線教師進行探索的。教師需要杜絕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而是應該結合自己所在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采取更加多樣的教學活動,努力不斷完善校本教材。改變教學方法的同時,教師也需要去建立新的評價體系,不能僅僅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應該全方面關注學生的成長軌跡,包括課堂表現、作業完成度、小組討論成果等。這樣多方位的評價更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總而言之,通過實踐可以發現高中英語閱讀校本教材可以促進教育民主化進程,多方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可度和創造性。同時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過程也在促進廣大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只要學校管理者明確學校辦學宗旨、教師改變固有課程觀念,高中英語閱讀校本課程開發必將成為英語閱讀教學的趨勢所在。
注:本文為東莞市教育科研2016年度規劃課題《基于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校本閱讀教材開發與實施研究》(課題編號:2016GH184)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勞玉梅,女,籍貫:廣東湛江,大學本科,就職于廣東省東莞市第六高級中學,中學英語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英語教學。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第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