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學分銀行制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它體現了教育的開放性、終身性,促成了學分的轉化和互認,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校園限制。中職英語教學的現狀是:考試檢測考分評價的形式不能激發學生參與英語課堂的興趣,導致在中職英語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喪失。受“學分銀行”制度啟發,作者嘗試在中職英語教學中以“學分”代替“考分”。有意義地參與課程的實踐活動都將轉化為學分計入期末總成績。實踐證明,這一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揚長避短,有益于發揮其學習主體性,有效克服中職英語不快樂、不提高的難題。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建立學分銀行”,“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化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學分銀行制度有益于促進教育的開放性和公平性,也是新時代終身學習的必然要求,同時,學分銀行制度幫助學習者拓寬學習渠道,打破學習內容、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學分銀行制度已經較為成熟的韓國,學分銀行制度也很好地激勵民眾參與開放大學并把各種渠道獲得的、學習形式各異的,成果不受限的學習轉化為學分,換取相應學位。
受此啟發,我將學分銀行制度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借鑒到中職英語評價體系中。這種嘗試基于中職英語內容特點和學情。中職英語課堂是各學科抬頭率最低的學科之一。
首先:當學習能力弱、基礎不扎實的中職學生遇上外語,結果是自下結論:不會。其次:當前的教材內容沒有按專業進行劃分,而中職教育多數時候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多數中職學生不能明白學習英語對他們步入社會后的職業生涯有什么幫助,因此學習積極性更加低下。再次:各中職學校中也存在重視專業課看清文化課的錯誤引導。在中職教育中,我們強調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為學生職業生涯服務,不是說中職文化課教育不重要,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中職文化課的工具性和素養性。
基于以上教育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把學分銀行制度的理念遷移到中職英語綜合評價中。中職生雖然學習英語有困難,但他們樂于實踐、樂于動手、發散性思維強,接受新事物能力強。我依據學生特點將他們分組,為他們設置課前實踐任務,請他們參與到課程資源的開發中,以“Can you tell me where Carrefour Supermarket is?”這課為例,參與教師授課資源準備的各個環節均可積分。制作課堂道具可積2分、為教師備課提出有建設性意義的意見可積3分、參與課前預習視頻的錄制可積4分,視頻的影視后期制作可積3分、課堂知識點掌握,各教學環節課堂任務的展示,作業作品上傳以及作業的質量、課前預習環節在教學平臺的回答質量和數量均有積分。
在這種多元評價中,每堂課的學習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積分。我的教學對象是高鐵乘務專業、學前教育專業、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他們有各種不同的專業技能。學分積累制度實行一段時間之后他們已經開始自己思考“我能為這堂課做什么”。這是對未來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準備。步入社會以前,我們一直在學習,在實踐,在嘗試,就是為了回答“我能給社會帶來什么”這樣一個問題。
課后,教師將學生積分情況分類,英語學習相關的積分用來作為布置分層作業的依據。因為這個積分最能反映學生在一堂課中的掌握情況。英語學習無關的其他實踐積分轉化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計入最終考核成績。
在教學中,評價雖然是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但卻對教學活動的展開有先導意義。教學評價方式也是教師教育理念的展現。我們進行教學評價不是為了評判學生而是為了以有益于學生發展和教育發展的評價方式去引導又快樂又提高的高效課堂。因此,“學分銀行”制度啟發下將學生參與課程開發、參與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實踐與學習成果一起納入中職英語綜合評價更有利于踐行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教學理念,更有益發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