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凡
摘 要: “浮云”的詞義從古至今發生了部分變化。“浮云”的詞義在古代漢語時期主要是“天上飄浮的云”,在現代漢語中,“浮云”的本意完全保留,并在特定語境中產生了5種新的詞義。但到網絡語境中,“浮云”產生的新詞義“特指對事物淡漠的態度、不用在意的態度”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義項。
關鍵詞: 浮云 詞義 古今變化
引言
隨著“神馬都是浮云”這一網絡新語的出現,“浮云”一詞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那么,“浮云”在網絡環境中的詞義究竟是什么?“浮云”的詞義從古至今又經歷了什么變化?對此,前人主要集中在將“浮云”作為古詩詞中特定的意象進行研究,基本不涉及對其詞義變化的探討,即使有所涉及,也僅停留在對“浮云”詞義的定性分析。例如《“浮云”不是“浮云”——淺談“浮云”一詞的演變》[1]這篇文章中,主要通過定性的分析,總結了“浮云”的詞義變化,在語料和詞義總結的完整性上有所缺失。
對此,我們考慮結合語料庫進行“浮云”詞義的古今變化研究。語料庫真實性、動態性、全面性的特點,能解決在定性研究中語料和詞義完整性缺失的問題。我們將結合北大語料庫、相關網絡搜索引擎和漢語詞典,從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網絡用語三個層面,對“浮云”詞義的古今變化及其在當今網絡環境中的用法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解決前人研究“浮云”詞義時語料不完整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浮云”的詞義進行更加具體、完整的歸納。
一、古代漢語時期的用法
對古代漢語時期的調查,首先需要考慮古代漢語的分期問題,對此,郭錫良先生的觀點是:“上古漢語:周秦兩漢;中古漢語:魏晉至隋唐五代;近古漢語:宋元以后至鴉片戰爭。”[2]在北大語料庫中,關于古代漢語時期“浮云”的語料總計1132條,通過隨機抽樣,我們總共抽出202條有效語料,并根據郭錫良先生對古代漢語分期的觀點,將這202條語料按照歷史時間逐一分類。在此分類下,我們對這202條語料進行了定量定性分析,下面是分析的相關結果。
我們發現“浮云”最開始出現在《論語·述而》中——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3]這句話中,孔子把富貴比作天上飄浮的云,雖已包含對富貴不在意、淡漠的態度,但這是增加比喻的修辭后才有的詞義。因此,“浮云”在這里使用的是它的本意——“天上飄浮的云”。
隋代之前,“浮云”的使用頻率不高(圖1),詞義停留在“天上飄浮的云”。比如《楚辭》中:“眇遠志之所及兮,憐浮云之相羊。”“浮云陳而蔽晦兮,使日月乎無光”。“浮云郁兮晝昏,霾土忽兮塺塺,息陽城兮廣夏,衰色罔兮中怠”[3]。和六朝的《全梁文》中:“出彼四門,驚浮云之易滅。”“佇浮云之可寄,愿無比乎金玉”。“愛桂枝而不見,悵浮云而離丑”[3]。除去比喻的修辭成分,這6句中“浮云”的詞義均是“天上飄浮的云”。在唐代,“浮云”一詞使用頻率最高(圖1),除了沿用“天上飄浮的云”這一本意外,“浮云”還產生了兩種新詞義——李白的詩《登金陵鳳凰臺》中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3]這里“浮云”特指小人、佞臣;在另一首詩《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中有:“吳會一浮云。飄如遠行客。”[3]“浮云”在這特指游子、無家可歸之人。到明清,“浮云”的詞義仍集中在“天上飄浮的云”,沒有產生新詞義。民國時期,“浮云”出現了特指小人、佞臣的含義——在民國小說《清朝秘史》中有:“皇上明如日月,不過這會子被浮云遮蔽著,一時照不到這里罷了。”[3]
圖1 “浮云”使用的朝代分布
綜合語料庫中各朝代使用“浮云”一詞的情況,可以發現:“浮云”的本意“天上飄浮的云”在整個古漢語時期都有使用,只是在唐代和民國時期才有新詞義產生。“浮云”本意的使用頻率高達95.54%(表1),在整個古代漢語時期占據著主要地位。同時,其產生的新詞義只是局限于某些特定朝代,并沒有被沿用下去。
二、現代漢語時期的用法
在北大語料庫中,現代漢語時期關于“浮云”的語料總計有413條,通過隨機抽樣,我們共抽出139條有效語料,下面是根據這139條語料分析出的相關結果。
在現代漢語中,“浮云”仍有延續其古代漢語中出現的本意——“天上飄浮的云”,且這一詞義在現代漢語的使用頻率中仍然占據主導,達到92.09%(表3)。在本意的基礎上,“浮云”也產生了5種特定的新詞義:1.特指不實際、無用的東西。2.特指掩蓋真相的事物。3.特指功名利祿。4.特指轉瞬即逝的東西。5.特指遇到的困難。但是這5種新詞義的使用頻率不高,僅局限于特定語境。下面將結合北大語料庫[3]中的語料舉例分析。(表3)
綜合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浮云”使用的情況,我們發現,“浮云”的本意“天上飄浮的云”不存在詞義消失的情況,相反,這一本意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在此基礎上,“浮云”引申出一些特定的新詞義,但“浮云”詞義的發展變化始終離不開本意。
三、作為網絡新詞的用法
我們通過360搜索、搜狗搜索、微博、微信這四種網絡平臺搜集到共33條關于“浮云”的有效語料,下面是結合這33條語料分析出的結果。
在網絡中,“浮云”的本意“天上飄浮的云”仍然存在,但使用頻率較小,只占30.30%(表4)。使用頻率最高的詞義是在網絡中產生的新詞義——名詞:特指對事物淡漠的態度;不用在意的態度,這項詞義是由其本意引申出的。例如語料:“神馬都是浮云。”“我又不靠微博活著,流量對我如浮云”。“人呀,除了健康,什么都是浮云”。另外兩種新詞義分別是:“特指事物的變化無常”和“特指轉瞬即逝的東西”,這兩種詞義的使用頻率都很小,均只占到0.72%(表4)。
從上述結果中我們發現,“浮云”的本意在網絡的使用頻率相比古代、現代漢語中有了明顯下降,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其在網絡環境下產生的新詞義——名詞:特指對事物淡漠的態度;不用在意的態度。從“浮云”產生的這一新詞義中我們能初步推測出,可能是因為當今社會人們工作、生活壓力太大,所以在網絡上借“浮云”一詞表達自己的情緒,幫助自己擁有更平和的心態。這也是“浮云”一詞在網絡上最頻繁的用法。
四、與相關詞典釋義的對比
在使用北大語料庫定量和定性分析后,我們又參考了三本漢語詞典進行比對,下面是相關結果。
在《古代漢語詞典》[4](425-426)中,“浮云”的釋義是:“1.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2.用以比喻。(1)比喻與己無關。(2)比喻小人。(3)比喻人生之短促。”此釋義和北大語料庫古代漢語部分的“浮云”詞義基本一致,只是在語料庫中,“浮云”的比喻義沒有單獨列為一項,而仍將其看作本意。在《古今漢語詞典》[5](418)和《現代漢語詞典》[6](601)中,“浮云”的釋義均為:“飄浮的云彩。”這與北大語料庫現代漢語部分及網絡環境中的“浮云”的詞義差距較大,這兩本詞典都只收錄“浮云”的本意,對其引申義未給予收納。特別是“浮云”在網絡環境中使用的主要詞義已不再是其本意,因此,我們認為,其使用頻率較高的引申義——“名詞:特指對事物淡漠的態度;不用在意的態度”應該被考慮納入相關詞典中。
結語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我們發現“浮云”的本意在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及網絡用語中均有使用,其本意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并基于特定的語境引申出更多新詞義,特別是網絡用語中,其引申義“名詞:特指對事物淡漠的態度;不用在意的態度”使用頻率很高。同時,對比相關漢語詞典,我們發現“浮云”在《古代漢語詞典》中的四項詞義,到《現代漢語詞典》中只保留了本意,在網絡環境中的用法也沒有被收入相關詞典中。因此,我們建議,“浮云”在網絡環境中產生的用法可考慮納入相關詞典中。
參考文獻:
[1]成鮮蘭.“浮云”不是“浮云”——淺談“浮云”一詞的演變[J].語文教學之友,2012(12):48.
[2]郭錫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古代漢語·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3]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gudai.
[4]《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編.古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5]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古今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