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易
摘 要: 南通地區最早是一片沙洲,這片地區最早的居民是晉元帝帶來的一批北方移民。五代時期,南通地區被屬于吳越政權的姚氏家族統治了近百年時間。南通話非常復雜,南通地區共有6種方言,在其內部不同區域使用的方言存在差別。南通話是混合了吳方言底層成分和北方方言特征的一種極為特殊的方言。學界的主流觀點將南通話歸為江淮官話,但它有很多吳方言的特征。兒化是官話區普遍存在的一個重要語言現象,南通話中也有大量兒化現象存在。由于南通方言的特殊性,該方言的兒化特征是否與吳語的兒化存在聯系這個問題還有待研究。
關鍵詞: 南通話 官話 吳語 兒化
一、南通方言特點形成過程
南通市位于長江三角洲北部,東瀕黃海,南臨長江。南與上海、蘇州隔江相望,西與泰州毗連,北與鹽城接壤,處于吳語和官話的過渡地帶。將南通話歸為江淮官話是學界的主流觀點。1956年,張拱貴教授提出南通方言是江淮官話的主張(《江蘇人怎樣學習普通話》,1956);1960年袁家驊等編撰的《漢語方言概要》也將南通話歸入江淮官話范疇。1988年,由中國方言學會會長李榮主編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前述上海市和江蘇省的第三方言區正式確定為官話方言區江淮次方言(江淮官話)的一個方言片,稱之為泰如方言片。南通方言和海安方言、如皋方言、如東方言都屬于這個方言片。
南通境域屬沖積平原,東流入海的長江從上游帶下大量泥沙,在此逐漸淤積成陸。成書于宋端熙元年(988)前后的地理書《太平寰宇記》在海陵縣(今泰州)條目下記載:“胡逗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晉書·王導傳》記載“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南通本是長江入??谒袧q出來的一片沙洲,此地先民就是外來移民,最早的南通方言應該就是這些外來移民帶來的方言。五代時期,胡逗洲稱靜海,屬南吳,浙江吳興(今湖州)的姚氏家族統治此地近百年。據《輿地紀勝》記載,顯德三年周師克淮南,取南唐長江以北土地,姚存志侄孫姚彥洪“率兵民萬人奔吳越之地”。后周以前的南通一直屬于吳越文化圈,直接隸屬于吳越政權勢力范圍。五代后期,后周日漸強大,顯德三年(956)周師克淮南,取南唐長江以北土地。后周取靜海東洲設通州,此地與北方關系日漸密切。宋代以后,通州地方人口漸次增加。公元1127年,中國北方金國女真人舉兵南下攻克宋都城汴京,北宋被金國所滅,隨著金軍肆虐中原,大批中原漢族人士開始大規模向南方逃難。據州志載,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60)通州人口已達17527戶,43189人。此后歷代人口有增有減,至清雍正九年(1731)為71208人,乾隆四十年(1775)為333659人,同治十三年(1874)為1174659人。新增人口中很多是外來移民。鮑明煒、王均(2002)根據部分家譜、族譜考證的結果表明,這些新移民來自大江南北。由于南通地理和歷史的特殊性,南通話演變為一種混合了北方方言和吳方言底層成分而與北方方言親緣關系更密切的,長期發展形成的較為獨特的方言。
兒化是官話方言區的普遍現象,是方言中不容忽視的現象之一,歷來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南通的兒化現象有獨特之處。據《南通市志》記載,南通話有大量兒化現象。兒化具有構成詞形、區別詞義、改變詞性和修辭的作用。一些兒化詞只有借助兒化才能成立,如果脫去兒韻尾則不成詞,或顯得別扭,不上口,或變成另一個詞。例如:膝頭盤兒、包兒、貓兒、下晚兒。在兒化構詞方面,重疊式加兒化構成名詞的情形很有地方特色。詞干可以是名詞性的,也可以是動詞性或者形容詞性的。例如:圈圈兒、條條兒、猜猜兒、揩揩兒、方方兒、狹狹兒。疊加字(第二個音節)一般讀作輕聲。南通方言兒化的修辭作用主要是舒緩語氣、表示親近及強調“小”的意味等。如臉嘴兒、空當兒、雪人兒,不附加兒尾一樣成立,但兒化可增加口語色彩。南通話的乳名兒化較多見,如“云兒”比“云侯”有更多愛撫意味。市志所記載的南通方言兒化詞有52個,兒化韻十三個:er、or、uor、?蘚r、yr、ar、ur、i?藜r、?觔r、uar、ir、?覦?藜r、r。敖小平《南通方言考》認為“兒”作為后綴有6種用法:1.疊音名詞性詞根加后綴“兒”,例如:兜兜兒,頭頭兒;2.名詞性詞根重疊加后綴“兒”,圈圈兒,勾勾兒,叉叉兒。如果詞根有多個音節,就重復最后一個音節,例如三角角兒(三角形)。3.形容詞性詞根重疊加后綴“兒”,例如:圓圓兒、方方兒、扁扁兒。4.摹狀形容詞綴加后綴“兒”,矮滴滴兒、綃爿爿兒。5.不及物動詞詞根重疊后加后綴“兒”。例如,怪怪兒、搞搞兒、猜猜兒、叫叫兒、吹吹兒。6.及物動詞詞根重疊加后綴“兒”。例如包包兒、揩揩兒。根據敖小平的記錄,南通老城區方言有55個兒化詞,南通方言兒化韻有三個,分別為er、uer、mar。
由于南通方言極為復雜,不僅區域內部不同地區的音系存在差異,同一區域不同年齡階段的南通人所說的南通方言也存在差別,新派南通話所說的兒化詞比老派少。從老派到新派,南通方言兒化現象逐漸萎縮。經過實地調查和分析研究,筆者發現南通方言兒化詞非常豐富,按義類劃分可將南通方言分為十種類型。
二、南通方言兒化詞的分類
1.天文、氣象
如毛毛兒雨、轉轉兒風、冰珠兒
2.地理、方位
如四轉兒、邊邊兒上
3.時間、節令
如下晚兒、早早兒、等陣兒、點兒時候、霎兒時候一會兒
4.人類社會
嫩雀兒、矮滴滴兒、怪怪兒精、頭兒、鄉下佬兒、能干卵兒、饞嘴貓兒、伢兒、雙胞兒、人物豆兒、扌卯事鬼兒、搞搞兒、哈癢相兒、背鍬兒、泡兒、猜猜兒
5.飲食起居、房屋建筑、器物用具
餃兒、包兒、魚圓兒、磚頭卵兒、棗兒糕、爬爬兒凳、筷兒、罐兒、勺兒
6.動物、農業
貓兒、稻草人兒、豬拱拱兒、洋雞兒、鵝兒、猴兒、蝦兒、鳥兒
7.植物
枸杞子兒、茄兒、稻樁兒
8.事理邏輯
門兒、門兒經、甚呢門兒、有門兒、沒得門兒、有點兒門兒、假門兒
9.性質、感覺、狀態、形狀、顏色
叉叉兒、勾勾兒、方方兒、彎彎兒、圓圓兒、尖尖兒、扁扁兒、三角角兒、框框兒、好好點兒、等點兒快點、專門兒、輕斬點兒、密細細兒、滴滴兒、格吶點兒、好戲兒、一齊兒、一儔兒、一老兒、差點兒
10.天地時空、地貌山川、水火金土
堆堆兒、墩墩兒、水汪潭兒、泡泡兒、石子兒、溝頭兒
三、南通方言兒化現象
南通方言兒化現象非常豐富,且都和人類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筆者列舉的是南通方言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兒化詞。
1.動詞詞根(疊加)兒化后轉變為名詞
蓋~蓋兒,卷~卷兒,包~包兒,扣~扣兒,攤~攤兒,點~點兒
糊~糊糊兒,揩~揩揩兒,搞~搞搞兒,叫~叫叫兒哨子,招~招招兒,叉~叉叉兒,勾~勾勾兒,泡~泡泡兒,轉~轉轉兒,堆~堆堆兒,怪~怪怪兒
有的動詞詞根疊加后兒化與別的語素共同構成另一個名詞,如轉~轉轉兒風,抽~抽抽兒結,爬~爬爬兒凳。
2.形容詞詞根疊加兒化后變為名詞
方~方方兒,彎~彎彎兒,扁~扁扁兒,尖~尖尖兒,圓~圓圓兒
形容詞詞根疊加兒化后產生的名詞可以再與別的名詞一起構成新詞,如方方兒臉,圓圓兒臉,手彎彎兒。
3.名詞兒化后變為另一個名詞
門~門兒,皮~皮兒,眼~眼兒,頭~頭兒,馬~馬兒,
有的名詞詞根疊加后發生兒化可以與別的語素共同構成另一個名詞,比如毛~毛毛兒雨。
4.量詞兒化后轉化為名詞
袋~袋兒,串~串兒,頭~頭兒
有的量詞兒化后可與別的名詞一起構成新詞,如塊~塊兒糖,還有量詞疊加兒化后與別的語素一起構成另一個名詞,如滴~矮滴滴兒。
南通方言兒化現象中的“兒”具有構詞功能,是構詞語素。兒化在南通方言中可以改變一個詞的詞性,可將一個詞變成另一個詞。兒化中的“兒”本是詞綴,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詞經過兒化后產生的詞能夠成為一個新的詞綴。動詞“點”、名詞“門”和“鬼”經兒化后形成詞綴“點兒”“門兒”“鬼兒”,“卵”兒化后成為“卵兒”。它們可以和別的語素結合構成另一個詞,如輕點兒,快點兒,差點兒;假門兒,鬼門兒,玩門兒;凍殺鬼兒,扌卯事鬼兒,落水鬼兒;能干卵兒,醉葫卵兒,促掐卵兒?!包c”、“門”、“鬼”是三個可獨立成詞的語素,“卵”是不能單獨成詞的虛語素,它們都能與“兒”一起構成南通方言中特有的詞綴。
南通方言中新老派兒化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詞的數量和語音表現上。新派兒化詞比老派少很多,減少的這些兒化詞部分已經不再使用,還有一些詞根仍在使用,但兒化現象已經丟失的詞,即老派兒化詞新派的口語表達中不再出現卷舌音[?鬢]。如下晚兒,病鬼兒,小氣鬼兒。南通方言兒化詞從新派到老派總體上呈現衰退趨勢。
注釋:
①敖小平.南通方言考[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 12:04.
參考文獻:
[1]敖小平.南通方言考[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12.
[2]鮑明煒,王均.南通地區方言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顧勁松.漣水方言兒化現象考察[J].河池學院學報,2012,32(04):48-51+55.
[4]李思敬.漢語“兒”的音史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5]李立成.“兒化”性質新探[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3):108-115.
[6]南通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通市志:1983~2005[M].北京:中華書局,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