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錦程
摘 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讓他們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落實到具體方法上就是“讀”“品”“說”“寫”。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體會到文章的精妙。在對語言的細琢深究中探究文字的神韻,體悟文字背后的意蘊。在寫的訓練中強化文言感受,習得言語。在說的訓練中熟稔文言字詞,貫通文言語法,形成文言語感。“讀”“品”“說”“寫”應相輔相成,互相穿插滲透,從而提高文言文學習效率。
關鍵詞: 文言文 言語實踐 教學路徑
實踐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的言語實踐,讓他們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文言文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強調它的“實踐性”。經驗告訴我們,要想解決文言文教學長期“高耗低效”的現狀,提高文言文學習效率,最關鍵的是把文言文教學過程變成實踐過程、訓練過程。學生在訓練中理解文意,積累字詞,培養語言,習得言語,文言文學習品質得以改善,言語能力得以提高,語文素養得以提高。這個實踐過程、訓練過程落實到具體方法上就是“讀”“品”“說”“寫”。
一、讀:瑯瑯書聲,熟讀成誦方入境
讀是文言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課堂實現高效的第一步,我們要給足學生自主朗讀的時間,讓他們在朗讀中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懂文義,讀出蘊藏在文字里的作者的真情實感,熟讀成誦方能體會文章的精妙。
1.原汁原味的試讀。原始文言文是沒有句讀的,后人為了閱讀方便才加了上去。葉圣陶和朱自清先生曾設想過:“國文教材應該有兩種本子,一種不分段落,不加標點,供學生預習用。另一種是分段落加標點,待預習過后才拿出來對勘。”斷句是文言語感的綜合訓練,既指向“文”又指向“言”。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朗讀多個版本的去掉標點后的《賣油翁》,雖然去掉標點后,學生一開始朗讀起來可能有點困難,卻給朗讀增加了一些新奇和挑戰,極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讀了幾遍后,越來越順暢。在挑戰自我中,文言語感能力逐漸提高。
2.繪聲繪色的范讀。文言文大都距今時代久遠,為了盡快掃除認知障礙,很多老師播放相關音頻和視頻,但這些音像素材參差不齊。教師最好范讀,范讀要基于學情,注重文中的字音停頓、語氣、語調。如教師可根據對《賣油翁》的理解,進行現場直播式范讀,讓學生有章可循,易于模仿。繪聲繪色的范讀猶如星星之火迅速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置身于美的享受與熏陶中,打開學生的心扉。
3.競爭激烈的比讀。課堂是舞臺也是擂臺,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展開朗讀比賽,看誰朗讀得流暢,誰最能讀出人物背后的情感,甚至誰能先背出來。通過各種小競賽,同學們熱情高漲,如在《賣油翁》中誰最能讀出陳康肅公“爾安敢輕吾射”時的怒發沖冠,通過比讀同學們實現了熱情高效的深層次體味。
二、品:細酌深究,語不品透誓不休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文言文大都是濃縮的精華,特別注重煉字煉句,只有對文本語言進行細琢深究,仔細揣摩,才能進入語言內核,探究文字的神韻,體悟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
1.關鍵詞法。文言文注重煉字煉句。王榮生、董志斌教授提出:“文言文閱讀教學著力點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具體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載道。”我們在教學中注重體味推敲關鍵字詞,對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蘊尤為重要,如在《賣油翁》課堂中,我請學生找出賣油翁倒油時的一連串動詞,“取”“置”“覆”“酌”“瀝”,并從聲調角度讀準,這幾個動詞既井然有序又十分簡潔,學生通過對文字的斟酌就能真切感受到文字背后體現了倒油翁倒油技術的嫻熟,爐火純青,一氣呵成。
2.對比法。文言文比較閱讀是指把內容相關又有所不同的課內外文本、語段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式閱讀,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過程。俗語云:“有比較才能鑒別。”同一文章中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情感,甚至同一人物前后情感有所不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品讀出情感的不同,我就相關語句進行對比,這樣學生就能清晰地了解不同的特點。如《賣油翁》中陳康肅公態度前后對比,先“康肅公問曰”,后“康肅公忿然曰”,顯然后者多了“忿然”,更能體現陳康肅公對賣油翁由“些許生氣”到“暴跳如雷”的變化。
3.替換法。替換是品味關鍵字詞非常有效的方法。通過對原文中關鍵字詞進行適當刪減替換,再與原文對比著讀。既能體會到遣詞造句的精妙,更能體會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和意圖。如《賣油翁》最后“笑而遣之”的“遣”,能不能改成“送”,學生在質疑探究中覺得“送”能更好地體現出陳康肅公慚愧后對賣油翁的尊重。
三、說:侃侃而談,出口成章是佳境
說話是人們交流思想的主要形式,說話能力對現代社會每一個人來說都極其重要。說話訓練應貫穿文言文教學始終,學生在訓練中潛移默化地熟稔文言字詞,貫通文言語法,形成文言語感,最終習得言語,提升綜合素養。
1.復述課文。學生使用自己的口頭語言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教材中很多文言文都是敘事散文類,有較強的故事性,如在《賣油翁》中要求學生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合上書,對文章內容用講故事的形式講一講并注意故事的特點,這種復述可以適當地想象、補充,但不能脫離原文,不能違背原文的意思。
2.演課本劇。文言文中不少人物個性鮮明,不同人物形象,情感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排成課本劇,既增強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又讓平日里不善言語的學生充任課本劇中的角色,從而調動全班同學的參與積極性,在《賣油翁》的學習中,我讓同學分別扮演賣油翁和陳康肅公,通過角色扮演融入人文角色中,表演出賣油翁的“從容淡定”,表演出陳康肅公“輕視到有點生氣到暴跳如雷”。課本劇表演讓文中人物深入人心,學生在思維語言碰撞中讓課堂變得靈活而充滿活力。
3.適當辯論。在口語訓練方法中,辯論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因此,這種方法最好在學生已有一定基礎之后才使用。辯論題目的設計要與所上課文緊密相連,要新穎,還要有現實意義。比如快上完《賣油翁》這篇古文可拋出辯題:“康肅公最后‘笑而遣之,是對賣油翁服了呢還是不服?笑,是服氣的笑,還是無奈的嘲笑?”這個題目既促使學生重溫課文知識,又使他們聯系現實思考。辯論不強求分出高低優劣,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甚至語不驚人死不休,最終達到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
四、寫:靈活多樣,習得言語明真意
豐富的積累、靈活的運用是形成語文能力的關鍵因素。文言文教學中在學生對文本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后,通過對文本進行“仿寫、改寫、創寫”等,不僅強化了學生對文言的感受,還習得了言語、創造能力,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嘗試。
1.仿寫。仿寫好比習字中的描紅,學生感到有章可循,會減輕學生對訓練的畏懼心理。如果說學習文言文是理解吸收的過程的話,嘗試文言文仿寫則是傾吐學生感悟的表達形式。如在《賣油翁》中,康肅公“忿然”曰,那我們能不能仿照“忽然”這個修飾語,對其他幾句前面也加修飾語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當時的情感,有些同學給康肅公一開始加上“悵然”曰,給賣油翁加上“坦然”“淡然”。人物形象一下子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2.改寫。在教材中很多文言文注解已經比較詳細,“字字落實,句句串講”實在沒有必要進行,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呢?相對于現代漢語,文言文濃縮精煉。我的做法是讓學生結合注釋自讀自學,理解文章的字詞句,讓學生對文本細節想象后進行故事化改寫,通過故事敘述形式對課文有了深入的理解。改寫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各種文體、語體、人稱、結構、表現形式的作用和關系,對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極為有效的。
3.創寫。《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文言文教學中如果能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再“創作”,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與表達能力都將得到訓練,學生將以超越文本的方式回歸文本。如《賣油翁》的作者歐陽修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賣油翁以自己酌油的經驗警醒陳康肅公不要“矜”于射箭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將陳康肅公和賣油翁當作作者,用第一人稱“創作”新的文言文,并與原文反復對照、反復誦讀,體味文章的真意。
“讀”“品”“說”“寫”相輔相成,互相穿插滲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學要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地開展實踐活動,方能提高文言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魏小娜.實踐型文言文教學模式初探[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1).
[2]王榮生.解讀“語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06(4).
[3]陳勇.語文實踐的內涵、特征與設計[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2014(1).
[4]劉光成.語文課應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J].中學語文教學,2015(3).
[5]周春玉.五程序單元教學“精讀課”之操作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