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玲
摘 要: 信息技術時代,多媒體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手段,以直現形象容量大等特點出現在現代語文教學中,無疑是一種創新,順應了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為學生提供了直觀又生動的學習環境。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越來越意識到多媒體的重要性。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多媒體的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筆者就近年來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談談看法。
一、創設上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沒有絲毫的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多媒體具有直觀、多感官刺激的效果,學生置身其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積極性,身臨其境。小學是打基礎的關鍵期,面對枯燥乏味的字詞和作文,學生往往無精打采、索然無味。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生提高語文水平的有效方法,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特別喜好聽故事,看動畫片,并參與其中,教師要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如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的音樂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戲等,把學生帶進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探究,積極進取,使學生會學、愿學和樂學。例如《春曉》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感受詩人表達的意境,為了更好地表達詩人對春天的喜愛,我制作了一個課件并且配上了一段悠揚的音樂,描繪春的美景讓學生感受生機勃勃的春天,再加上生動形象的動畫,使課件變得更生動、色彩明艷、形式豐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二、增加教學密度,突破教學難點
以往的課堂教學節奏慢,效率低。講授、提問、練習等都是按照“既定模式”安排的。這樣會使部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和壓抑,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然而運用多媒體,教師可以用備課的時間制作精美的課件,將知識點精心重組和串聯,形成鏈接的形式,一環扣一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質變到量變。其次,可以通過多媒體將重點知識挑出來進行課堂練習,對本節課重難點進行鞏固,有利于突破重難點,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樣就增加了教學密度,讓課堂變得充實起來。例如我在教學《談禮貌》一課時利用多媒體直接出示文中的三個事例,讓孩子明白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好處,然后課件出示課前搜集的一些關于禮貌的俗語、名言,讓孩子們理解其意思,在這些俗語名言中體會如何使用禮貌用語。接著,以課件出示課前準備的日常事例,讓孩子根據情境設想當事人當時會說什么,并要求孩子用上俗語、名言。這樣由課內引申到課外,由簡到繁,循序漸進,讓孩子既認識到禮貌待人的好處又學會使用禮貌用語,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結合課內課外,培養閱讀習慣
小學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黃金階段,課內閱讀時間有限,讓孩子大量閱讀課外書功夫在校外,但回去閱讀課外書只是老師的一句空頭作業,如何讓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是語文教師的難題。信息技術構建一系列的網絡平臺,如智慧校園、創建班級QQ群、微信群、校訊通等,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這些平臺,及時和家長交流、溝通,校內校外相結合更好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我在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半小時活動”,利用微信群、QQ群和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每天督促孩子認真閱讀課外書半小時,完成的同學家長將孩子閱讀圖片或視頻發到班級微信群或QQ群里,并及時利用“班級優化大師”為閱讀孩子加分,第二天在班級公布分數,從而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有效推動讀書活動的開展,培養孩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
四、活用信息手段,教活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重難點,教師不愿意教,學生不喜歡寫,多媒體信息手段的運用猶如春風拂面,一改以往作文課的枯燥,給課堂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
1.創設寫作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如在教學二三年級學生寫《春天來了》看圖寫話時,學生靠書上的幾張圖片只能寫出干巴巴的幾句:“花開了,草綠了,柳樹發芽了……”利用多媒體做出動畫效果,把花、鳥、樹都做成寶寶圖片,它們在春天的變化都用動畫的效果展現出來,再加上歡快的音樂,讓孩子觀看視頻,并演一演、說一說,最后寫一寫。這樣的作文課學生自然身臨其境,都躍躍欲試,有效解決學生“不想寫”的問題。
2.再現生活情境、搜集作文素材。
《新課標》指出,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真實地再現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學習情景、活動情景,以聲動心,以像傳情。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學生經常會遇到玩游戲時熱熱鬧鬧,寫游戲時無話可說的情況,主要是學生活動時忙著參與游戲,忽略游戲時的觀察體驗。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再現情境,喚醒學生的體驗。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習作二,作文內容是讓孩子記一次精彩的比賽活動,盡管我們學校每年都開展拔河比賽活動,運動會上也會有各種比賽,但學生在真正比賽時只顧比賽熱烈場面和結果,開始讓學生寫還是空洞乏味,沒內容。我利用課間帶著學生在操場上分組進行拔河比賽,把學生拔河的整個過程拍攝下來,并選取典型的人物拍成特寫鏡頭,然后進行編輯,在課堂上重新放映,讓學生觀察人物的表現,并指導學生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再觀察再構思表現拔河比賽的精彩,這樣他們很容易將文章寫得生動傳神、有血有肉,解決學生“寫什么”的問題。
3.借鑒優秀范文,學習寫作方法。
也許我們時時記得“砍樹”,也許我們刻刻不忘努力,也許我們天天忙著收獲成果,卻不記得“磨斧子”。借鑒優秀范文就是寫作中的磨斧子。學生不論喜歡寫作與否,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傾向,即喜歡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尤其對古今名著愛不釋手,在作文教學中我運用電教多媒體呈現名家美文,帶領學生評析欣賞、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然后讓學生仿寫記誦。還常常會把學生的優秀作文放在多媒體上,指出其中的優秀之處讓學生朗讀并記下,在下次作文時適當地應用。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提高文學修養,積累素材,又能學習寫作方法,解決“如何寫”的問題。
4.寫后圖文對照,提高修改能力。
“文章不厭百回改”,葉圣陶先生曾說:“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引導指導,該怎么做由學生自己去考慮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成自我修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用的。”教師要使學生懂得“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道理,養成自評自改的習慣,不斷提高寫作水平。一般作文寫好后,學生滿足了,往往不愿意再靜下心來修改,但是寫完作文讓學生再一次觀看錄像,針對錄像中的精彩鏡頭,讓學生對照習作看看有沒有寫出當時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和心理等,“圖文”對照,既培養了修改的興趣,又提高了修改能力。同時,我還把收集到的與本次作文相關的資料提供給學生做評改的參考,這種互改是交互的、復式的、立體的、多層次的,這樣評改能極大地刺激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改的欲望,教會學生“如何改”。
總之,多媒體的應用,教師突破了以往語文教學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收集一些網上的資料,制作成課件,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多媒體的運用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作用不容估量。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枬,王彥.教育敘事:在實踐中體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