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動態生成性教學”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互動所生成的、能夠推進教學進行的、主要由學生呈現的各種狀態和表現。它也是指一種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獲得進步與發展,使其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并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的方法。因此,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是衡量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標準。
關鍵詞:動態;生成性;教學策略
近年來,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改革,但是語文課堂“新瓶裝舊水”,單調、枯燥、繁瑣與壓抑的現狀仍未改變,學生語文素養未能真正有效提高。如何改變這些現狀?我覺得創設“活”而“實”的新型課堂即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是關鍵。下面具體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 找準“切入口”,簡化環節
作為語文老師,首先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與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研讀,從而來確定“教什么”。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學習重點,弄清楚了課文中要引導學生掌握哪些知識,學習哪些技能,就能找準學習課文的“切入口”。進而引導學生欣賞課文,學習課文,研究課文,使教學環節簡單化,使得老師在簡單中教,學生在快樂中學的效果。
如教《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高的特點,教學時把文章中讓人產生疑問處作為切入點,也就是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質疑:誰的衣袋里裝滿了昆蟲呢?為什么把昆蟲裝在衣袋里呢?衣袋里裝著什么昆蟲呢?衣袋里裝著昆蟲有什么用呢?學生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去讀課文,在文中尋找答案,充分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由此展開對課文的學習也就水到渠成。當然有些文章可以難點為“切入口”,有些文章可以重點為“切入口”,盡可能在很短的時間,把要教的內容,讓學生學習到位,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
二、 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家認為,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賴,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有利于知識的傳播。我們可以運用語言、課件、音樂、表演等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為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如《東施效顰》一文,講的是東施盲目效仿西施的病態,反增丑態的故事,告訴人們不切實際地照搬,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學生對古漢語知識了解不多,學起來很枯燥。所以,通過制作課件,把古文中講的故事以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變抽象為直觀,變枯燥的課堂為活躍的課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加之老師的指導,學生很快理解了課文內容,懂得了這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實現了教學目標。
三、 可將合作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合作學習是一種可以使學生參與最多,進而使課堂活躍起來的學習方式。但筆者發現,近年來通過采用這種方法,課堂是活躍起來了,但收效甚微。其原因是流于形式,沒有將合作學習真正落到實處。要使合作學習真正取得實效,教師必須通過鉆研文本,提出高質量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先要求同桌之間相互進行探討,然后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第二輪討論,實在解決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師一起討論。這樣在課堂上建立起一個學生自主探究、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的三維模式。事實證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獲得的知識無疑比單純通過老師講解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是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的有力手段。
四、 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興趣
興趣是推動人們去探索新知識、發展新能力的基礎,是啟迪兒童心扉的鑰匙。而學生興趣指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積極性的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易于接受新知識,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一) 從導語入手
巧妙的導語,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激發求知欲。
(二) 重視朗讀的訓練
通過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師生賽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
(三) 巧妙的設計問題
巧妙的問題設計可以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積極動腦,學會思考問題。例如教《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一文時,可先給學生講《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故事,邊講邊出示圖片,學生聽得很認真,看得很仔細,于是,我及時啟發學生:“聽了這個故事,你想說點什么?”同學們紛紛提出了問題,有學生說:“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去送行?”于是,我出示課題,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在學生的一個個問題中,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課堂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只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使其成為學生的樂園,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才能使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因此,語文學習要立足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學生易于吸收的學習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才是語文學習的生命,讓我們一起努力,使我們的課堂變成“活”而“實”的新型課堂,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習呈現真正的動態生成性實效。
作者簡介:
桑宗宣,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蔡旗鎮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