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祖兵 程麗芬
[摘 要]興趣德育是以學生感興趣的活動為基礎而進行的德育。其提出基于三點考慮:一是傳統德育面臨困境,二是當代教育應該關注兒童的興趣,三是興趣的德育價值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興趣德育的基本特征表現為:以活動為基本方式,以學生為核心主體,以生成為基本過程。為了更好地實踐興趣德育,可采用活動化、兒童化、趣味化和選擇性等實踐策略。
[關鍵詞]德育;興趣德育;實踐策略
“興趣具有德育價值[1]。”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只關注其智育價值。在此,以湖北省武漢市魯巷實驗小學的興趣德育實踐為基礎,討論基于興趣的品德教育問題。
一、興趣德育的提出
在長期的興趣教育探索中,武漢市魯巷實驗小學提出了“興趣德育”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慮。
一是解決傳統德育困境的需要。傳統德育的最大問題是實效性不高,其成因復雜,但有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常被忽略的原因,就是對德育本質的認識存在問題。比如,在一本權威的教育學教材中,將“學校德育”界定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范的影響,并通過其品德內部矛盾運動,使其養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動[2]。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是傳統德育的重要特點,但這意味著學生在德育過程中是客體而非主體。傳統德育強調學生對社會主流價值的知曉以及對基本社會規范的認同,卻很少關心學生內心是否真正接受和認同了它們。忽略學生主體性的德育,難以培養出具有道德理性的人。要根治這一痼疾,不應只在傳統德育的框架內進行修補,而應調整德育的思維方式。
二是當前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理論和實踐早已證明,兒童不是可以隨意涂畫的白板或可以被隨意灌輸的容器。他們是帶著自己的大腦、經驗和認知方式走進校園的。任何教育都要經過學生自己的篩選、加工、改造,并與已有的經驗融合,才能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德育本來就是培育人靈魂的工作,更應該“以生為本”。這就要求教育者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考慮每個學生的特殊性、個性和興趣,因為這些東西是兒童人性(兒童性)的集中表現。如果繼續延用“施加”影響的德育方式,將難以獲得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難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堅定的道德信念。
三是興趣的德育價值應該被重視。德國哲學家康德(I. Kant)曾將興趣分為理性興趣和經驗興趣兩類,其中理性興趣又分為思辨的興趣、實踐的興趣和美的興趣三個亞類[3],而實踐的興趣其實就是道德興趣,因為“從亞里士多德開始,西方哲學家所說的實踐,常常指道德實踐”[4]。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J. F. Herbart)將興趣分為“認識的興趣”和“同情的興趣”兩類,其中“同情的興趣”指的也是道德興趣。杜威(J. Dewey)曾提出過“社會興趣”這一概念,并指出“社會興趣有強烈的支配力量,由于交往,這種支配力量就轉化為道德方面所需要的力量”[5]。他甚至還直接提出過“道德興趣”[6]這一稱謂。這說明,興趣能夠促進道德品質形成。然而,自杜威以后,教育深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影響,興趣的道德教育價值被懸置高閣。興趣德育就是要重拾興趣的育德功能。
二、興趣德育的涵義
弄清楚何為“興趣德育”是正確進行“興趣德育”的前提。“興趣德育”并不是“興趣”與“德育”的簡單相加,它有自己獨特的內涵。
1.興趣德育的內涵
由于興趣德育是建立在“興趣”基礎之上的,因此明確何為“興趣”是理解“興趣德育”的基礎。關于興趣,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與杜威的研究應該是具有啟發意義的。盧梭認為,興趣是兒童的天然本性,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和最大的動力,甚至是使人走得又穩又遠的唯一動力[7]。杜威從興趣的表現的角度指出,興趣標志著在行動上,因而也在欲望、努力和思想上自我與客體融為一體[8];兒童的興趣與原始生活的興趣有某種一致之處;每一項興趣都是源于某種本能或反過來又最終基于一種原始本能的習慣[9]。可見,無論是盧梭還是杜威,都將興趣與兒童的天性、本能聯系在一起。
基于盧梭和杜威的觀點,可以認為,興趣是源自本性的力求認識、探究某些特定事物或從事某種特定活動的穩定傾向。“源自本性”意味著對某事物或某活動感興趣不是出于某種外在的目的,而是出自自然傾向或天性的力量,是一種內在的動力。“特定事物”或“特定活動”,意味著興趣是有特定指向的。興趣作為一種穩定的傾向,具有動機的作用,但動機的外延要大于興趣;興趣亦不同于好奇,因為好奇通常是即時性的、短暫的。
興趣德育是以學生感興趣的活動為基礎而進行的德育。傳統德育往往是基于社會的、成人的,不是基于兒童的。興趣德育的基本假設是:如果學生對某類社會性的活動有興趣,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在活動過程中自覺地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進而形成品德[10]。在興趣德育中,學生遵守規范或約束行為完全是出自參與、完成活動的需要,是學生主動做出的。
2.興趣德育的特點
興趣德育以活動為基本方式。傳統德育雖然有時也有活動,但更多的還是采取了灌輸式教育。在德育中,“只有引導道德主體參與到各種相互作用的活動之中,親自審視其對人的生存價值,實際處理各種關系,才能獲得對它們的深刻理解與認識,才能不斷深化自己的情感體驗、磨練自己的道德意志,從而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以及在這種道德信念引領下的行為習慣,并產生對人的合理存在的新的向往,了悟人的生活意義”[11]。因此,興趣德育提倡“先行后知,知行統一”的理念,認為只有通過德育活動,學生才能獲得道德體驗,才能深刻理解道德觀念與道德規范,進而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對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而言,活動是他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他們更感興趣的,因此通過活動進行德育更符合其天性。
興趣德育以學生為主體。在傳統德育中,教師與成人是德育的主體,代表社會對學生“施加”道德影響,而學生的責任就是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興趣德育則與之不同,它以學生為中心。這意味著,學生自己是其品德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德育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考慮、尊重并關照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關照學生、相信學生、依靠學生,是興趣德育的基本前提。有研究者指出,在學習上,沒有興趣的學生永遠是被動的學習者,是被“填”的“鴨”,被灌輸的對象;而有興趣的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是不畏艱險的“戰士”,有可能登上科學的巔峰[12]。德育同樣如此,只要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就無需強制與灌輸,學生會在活動過程中自我覺察并主動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
興趣德育以生成為基本過程。傳統德育強調由外到內的塑造,而興趣德育強調由內到外的生成。以“種樹”來打比方:傳統德育如同將已經長好的樹移植到學生的內心;而興趣德育則是看學生內心有什么樣的種子,然后提供適宜的環境,讓其長成參天大樹。雖然看上去都有了“樹”,但其基礎不同:移栽的樹木根基不牢,風一吹便可能連根拔起;而在內心的“土壤”中自己慢慢長大的樹,有發達的根系,非常堅固,不會輕易被風吹倒。因此,興趣德育強調以學生已有的興趣為基礎,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參加相應的活動、擴大活動的領域與范圍,使學生的道德品質慢慢生長并壯大起來。
三、興趣德育的實踐策略
興趣德育就是要讓德育“活”起來,就是要讓德育符合學生的興趣。那么,如何讓德育活動成為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呢?按照杜威的建議,就是要使活動的“材料與方法與學習者的目的和現有能力極其密切地相關”[13]。
1.活動化策略
活動化策略是指在德育過程中,必須讓學生參與活動,參與社會性實踐,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知、體驗、學習、提高,從而形成并提升道德品質。杜威曾經指出,教育者(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的職責,就是務必使兒童和青少年所獲得的觀念最大限度地是用這樣一種充滿活力的方式獲得的,即它們是指導行動的活動的觀念,是動力[14]。將學校德育活動化,目的就是讓學生以充滿活力的方式獲得道德。
活動是興趣德育的基本途徑。進行興趣德育,就是讓德育回歸生活世界,必須讓學生親自組織并參與班級、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活動,直接感受健康社會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愛與被愛,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道德認識,獲取道德體驗,變枯燥無味的說教為心靈的溝通與情感的交流,變深奧的說理為無形的滲透,使學生在做事的自然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感悟和思想的認同。
2.兒童化策略
兒童化策略是指德育的活動、過程要從兒童的視角去設計、組織。同一次活動,是基于兒童立場還是基于成人立場,其過程與效果迥異。比如,組織學生進行一次關于環境污染的社會調查,如果從成人的角度組織,就會先告訴學生調查的目的、步驟、方式、調查時要遵守的規則和應注意的事項等,然后再開始調查行動;如果從兒童的角度組織,就會先讓學生確定調查目的、選擇調查方式、設計調查步驟、制定調查規則,并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步調整、完善調查方案。以上兩種方式,都可讓學生形成規則意識,但效果不同:前者的規則意識是通過告訴的方式植入學生大腦的,學生理解程度淺,信息存留時間短;后者是通過學生自己的大腦想出來的,是自發“生長”出來的,因此理解程度深,且不易被忘記。
兒童化,就是要從兒童的年齡特征、兒童的需要出發組織德育活動;德育活動中所滲透的觀念、思想是兒童能理解的、能接受的;德育活動的方式是兒童喜歡的。兒童化,就是讓德育活動富有童趣。杜威認為:成年人只有通過對兒童的興趣不斷地予以同情的觀察,才能夠進入兒童的生活,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工作得最起勁、最有效果[15]。要實現德育活動的兒童化,就必須實現教師的“稚化”,即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教師要像兒童那樣真實地參與活動,和兒童一起過兒童的生活。只有這樣,教師才有機會進入兒童的內心,引導兒童的改變。
3.趣味化策略
興趣是在主客體或主體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對任何事物感興趣就是積極地與那個事物發生關聯[16]。因此,要使學生對某一活動產生興趣,一方面取決于學生自己的傾向,另一方面取決于活動對象的特征。趣味化策略的實質就是讓德育活動本身生動有趣,以吸引學生參與。
開展興趣德育,就要組織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只有學生產生了內驅力,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并期盼再次進行這樣的活動,進而使德育活動具有可持續性。趣味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組織活動;二是要使活動本身富有趣味。但是,為了提高德育活動的趣味性,給活動增加一些娛樂性細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杜威將其稱為“糖衣炮彈”。要讓德育活動有趣,最根本的是讓兒童在活動中能夠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或者說讓活動與兒童已有經驗“接壤”,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又能發展和拓展兒童已有的經驗。借用維果茨基(Lev Vygotsky)的話來講,就是德育活動應該處在兒童認知與能力的最近發展區內。
4.選擇性策略
從整體上看,學生對活動是感興趣的,但每個學生的興趣是有區別的,活動又是各種各樣的,有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參與方式,因此教育工作者既不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同一種活動,又不能讓所有學生參與所有活動。這兩種做法都違背了興趣教育的原則。“承認興趣在有教育意義的發展中的能動地位,其價值在于使我們能考慮每一個兒童的特殊能力、需要和愛好”[17]。但是,我們又不能為每一個學生單獨組織活動。一是沒有這種可能性;二是即使有這種可能性,它也沒有道德教育的價值。興趣德育的關鍵,在于要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一個可行的做法是學校組織豐富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去參與。因此,武漢市魯巷實驗小學開發與組織了各種各樣的德育活動,讓學生以走班制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參加。注重活動參與的選擇性,成為保持學生參與興趣的基本原則之一。
參考文獻
[1]郭戈.關于興趣教學原則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2(3):119-124.
[2]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2.
[3]何旭明.學習興趣的喚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11.
[4]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79.
[5][6][8][14][15][16][美]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0,209,210,142,14,176.
[7]郭戈.西方興趣教育思想之演進史[J].中國教育科學,2013(1):125-155.
[9]呂達,趙祥麟.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2
[10]張紅娟.興趣德育的基本理念探析[J].中國德育,2015(12):10-14.
[1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98.
[12]高盤良.興趣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03(2):6-7.
[13][美]丹尼爾·坦納,勞雷爾·坦納.學校課程史[M].崔允漷,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305.
[17][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8.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