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名著閱讀,由原來的每冊2部增加到現在的6部(含2部必讀書目、4部自讀書目),強調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意在改變現在學生們讀書少的狀況。相對以往的要求和教學定勢而言,面對如此大的閱讀量,需要學生能夠“吃得下”并“消化好”。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讀出名著的“個性”。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
針對學生實際,可以對名著閱讀進行分層安排和要求,如分為“2”“2+2”“2+4”三個層面:“2”為所有學生的必讀書目,“2+2”為中等水平的閱讀書目,“2+4”則針對學有余力和喜歡閱讀的學生。《禮記·學記》中提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要讓學生有選擇名著和制定個人目標的權利,有個性地閱讀名著,形成寬松而良好的名著閱讀氛圍。教師要在學生“讀起來”的基礎上因勢利導,效果自然彰顯。
二、尊重閱讀的個性
名著閱讀同樣有方法,可以讓學生的閱讀由“虛”變“實”,如猜讀法、發現法、想象法。猜讀法又稱懸測讀書法,就是閱讀一本書的標題或前文,結合文章的內容、形式等作出預想猜測,將后續的實際內容與寫法和猜想作比較的一種閱讀方法。發現法,是指在閱讀過程中邊閱讀、邊思考,從內容、形式等方面不斷發現精彩之處,見別人所未見,從而獲得閱讀的滿足感、愉悅感。想象法,是指在閱讀中對文章描寫的事物、畫面、情景、意境等進行聯想、想象,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與體驗。如閱讀《駱駝祥子》就可以用猜讀法,閱讀《海底兩萬里》可以用想象法,閱讀《伊索寓言》可以用發現法……不同的名著,可以有不同個性的閱讀。
三、尊重名著的個性
對于不同體裁的作品,閱讀策略不盡相同。因此,教師也應根據不同的名著而給予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指導。如《駱駝祥子》《朝花夕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三本名著的閱讀處理方式就各不相同。對《駱駝祥子》,前期分周布置閱讀任務;中期分組確定話題,課堂講名著;后期根據各組話題,撰寫研究小論文。對《朝花夕拾》,前期分周布置閱讀任務,中期分組領任務,后期集體完成資料整理。其中關于《朝花夕拾》的五個任務分別是:各篇目50字左右的內容概述;15處經典語句的摘抄;作者喜歡的游戲、活動、任務、現象等列舉3個,并簡要說明理由;作者不喜歡的游戲、活動、任務、現象等列舉3個,并簡要說明理由(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列舉本書的寫作特色,至少3點,并能根據文章進行闡述(如對比手法等);找出文中引發你童年回憶的句子,并簡要談談讓你聯想到了怎樣的情境。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前期分周布置閱讀任務;中期分章概括故事內容,每周5分鐘“情節小故事”;后期觀看同名電影,并比較異同。
四、尊重展示的個性
可以開展“讀書講壇”活動,制作與名著有關的精美課件;可以將摘抄筆記整理歸類,交流展示;可以將經典語錄寫在卡片上,制成書簽、明信片等;可以用主題的形式制作手抄報,互動評價;可以將經典改編成劇本,搬上舞臺……如《創業史》,以梁生寶為中心,用思維導圖來概括人物關系(見圖1)。
如《海底兩萬里》,學生可根據書中提到的時間、地點,結合地理知識,繪制航海路線圖(見圖2)。有的學生通過想象繪制了海底的客廳、書房、海底漫步等場景,并制作成書簽,甚至引起了出版社的興趣,并擬將其作品出版發行。
有的學生在閱讀了《駱駝祥子》后,寫出了研究性小論文。如學生在《我看祥子》中寫道:
祥子是《駱駝祥子》中的主角,也是形象最為豐滿的人物。老舍的文字十分精妙,于一字一句的描寫中都可以觸及祥子的靈魂,可以說是句句扣祥子,字字關祥子,因此我們對于祥子的感觸也是頗深的。
學生在《殘喘濁世的小福子》中寫道:
小福子是老舍筆下的一個悲劇人物,但“悲劇”中帶著老舍對真善美的探索和追尋。她本身就是一種“真善美”的體現,她的性格、她的樣貌,在祥子心中甚至在無數讀者心中都是美的。老舍先生想要創造這樣一個人物,想要這樣一個人帶來一種美,而她的美的本質、她的美的意義,是老舍的一種美學的創造。而這種美的悲劇也是必然的,在這樣的壓迫之下,小福子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學生在《這就是北平》中寫道:
故事發生在北平,它如同一張巨大的畫布,在這張畫上著色、描摹,上演悲慘人生。最后,所有的人、所有的物都有了一種“北平”的風味!那是一種怎樣的隨意自然,又韻味濃郁呀!
學生在《虎妞式的愛情》中寫道:
一座孤墳掩埋半生要強,幾支香燭燃盡一生情癡。墳燈搖曳著她的愛與恨、情與仇,肆無忌憚地搖曳著,像極了她的性子,無所畏懼。可這墳燈,終將熄滅呵!是被這社會的無情和黑暗吹滅……
總之,每本名著都有自己的個性,對待名著,有時可能像對待戀人一樣熱情似火,又有時像對待老朋友般耳熟能詳,用最溫暖而特別的方式去親近它們。通過一次次的閱讀、一次次的探尋、一次次的發現、一次次的重構、一次次的突破……不斷培養學生閱讀的激情,提升學生閱讀的品質。正如美國著名教師雷夫·艾斯奎斯所說的:“我們最終必須用孩子們在發自內心閱讀時發出多少笑聲和留下多少淚水來衡量他們的閱讀能力。”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