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可以提高學生語文的各種能力,開闊他們的眼界,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文字的無限魅力。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教師要根據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況與教學要求,利用文本資源優勢,加強師生之間的多層次溝通,達到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水平的目標。
關鍵詞:有效策略;文本細讀;閱讀教學
文本細讀就是從文章的寫作手法和作者情感表達入手,對文章進行全方位地剖析與推敲,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清晰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與真正內涵。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廣泛,它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探索文章,讓學生受益匪淺。不僅在課堂上,文本細讀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深刻地影響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效果,所以教師在選擇細讀文章或段落時,一定要精挑細選,利用豐富的情感與嚴謹的邏輯思維幫助學生潛入文本海洋,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在誦讀文本過程中體會文本的內涵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以“誦讀”為前提來開展,而“誦讀”又以多讀與大聲朗讀為前提。學生在閱讀時,首先要不斷地閱讀文本,然后在采取大聲朗讀文本時要注意將自己的情感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行融合匯聚。教師在課堂中要積極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要一心一意,不能因為分心導致無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讀之中,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可以有效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將自己替換到文本人物中,將文本人物的喜怒哀樂完美地表現出來,情感有起伏。舉個例子,初中語文課文教材中有林森祥的《臺階》、曹文軒的《孤獨之旅》等,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這些經典文章,通過學生對這些文本的細讀,用心探索文本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色彩與內涵。在讀的方式上,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避免學生朗讀的單調枯燥。例如,分角色讀、分組讀、齊讀、分男女讀等,不停地根據不同情況做出合適的調整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朗讀的熱情,增加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可以在閱讀中尋找到自我。老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新文章時,可以先進行示范性的朗讀,讓學生領略不同文章的不同氣勢與情感,然后讓學生進行多次齊讀,從中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在讀中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
二、進行多元解讀,注重個性發展
不同的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都有著獨特的與眾不同的經歷與思考方式。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很容易忽略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而以自己為課堂的中心,這樣課堂教學效率并不高。然而文本細讀就不同,它的主體是學生,它需要學生結合自己的感情對文本進行感悟,這就體現了學生的個性,不同學生經過文本細讀后,對文章的感悟是不同的。因此,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文章進行多元解讀,在不同的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使得學生的體驗最大化,獲得不同的感受,開闊學生的視野,也尊重了學生自身對文本的理解。初中語文的現狀就是大部分教師信奉“標準答案”,只要學生的表達與答案有出入就會被判錯,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學生的思維,局限了學生的思考,讓他們的思考量度深陷于“標準答案”中。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盲目地根據“標準答案”去判斷,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觀點去仔細考究,結合文本給出合適合理的解釋,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本,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化,給學生帶來信心,提升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舉個例子,教師在教《塞翁失馬》這一課時,有的學生沒有結合文章的背景進行閱讀,就會認為塞翁這個人不夠精明,這也不利于對文章寫作的把握,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對事物進行評價,對此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對文章正確理解。
三、通過同類細讀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初中語文教材閱讀內容的編排是合理的,它依據了教學目標需求以及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對內容進行細致的解讀僅僅通過閱讀教材是不夠的。所以教師可以根本教材內容進行篩選,選擇一些貼合教材或內容大致接近的文章,供學生細讀,這不僅僅是對教材和課堂的有效補充,更強化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舉個例子,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一篇很經典且富有內涵的文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攀上爬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教師可以從多方位,例如文章的結構或細節描寫入手,讓學生掌握文章里的描寫方式。但是語文教材中篇幅較少,學生的理解深度有些局限,所以,老師可以在語文教材文本的基礎上向學生推薦朱自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等,引導學生進行細讀。
總的來說,文本細讀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了解文本內容以及探究作者情感所在,幫助學生從更深的層次和更全面的角度去欣賞文章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何霞.芻議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7).
[2]崔貴林.論多媒體技術促進初中語文開放式教學方法[J].信息記錄材料,2018(3).
[3]王丹蕾.文本細讀:高中古詩詞教學的詩意還原之路[D].湖南師范大學,2015.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