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笑
摘 要:我國的語文教育向來注重革命傳統教育,希望通過革命領袖人物、英雄人物的事跡傳承紅色文化經典。語文教育要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而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關鍵詞:傳統革命教育;紅色文化經典;語文核心素養
溫儒敏教授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使用的幾點建議”中提到,和原來人教版相比,部編本語文教材在課文選篇上,很多革命傳統經典課文又回來了,尚未沉淀的“時文”相對少了。據統計,初中語文教材中類似這些題材的革命傳統選文約有30篇。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這類題材的課文感到迷茫,不知該怎樣教學才能不脫離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這個軌道。本文以部編本語文八年級上冊《回憶我的母親》為例進行了教學探究,旨在探究核心素養視野下的紅色經典篇目的教學。
具體步驟:
一、擺正心態,正確認識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教材有正確的認識。傳統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組織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挖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其思想及道德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就是一篇在大時代背景下的作品。這是一篇寫真人真事的回憶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親鐘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勞動婦女。她一生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堅忍頑強,并始終如一地支持兒子投身革命事業,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偉大母親。鐘太夫人以85歲高齡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極為悲痛,寫了這篇樸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實而細致入微地回憶了母親勤勞的一生,追述了母親對他的深刻影響,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思念、敬愛與感激之情。朱德同志是革命時期的領袖人物,而他所具備的崇高品質和革命精神與他母親對他的教育、影響和熏陶是分不開的,無論是母親身上的優秀品質還是老一輩革命家由愛母親升華到愛中國普通勞動人民的思想境界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著指導性作用。
二、時空對接,激發興趣
(一)收集相關歷史資料
背景資料是指與課文或文中人物、情節和內容有關聯的,但在文中沒有展現或完全展現的資料。由于革命傳統教育類時間跨度大,而當今中學生生活經歷單純,社會閱歷膚淺,無法理解和體會先輩為了革命勝利、民族解放而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文本情感的領悟。因此,收集相關的資料背景,對這類文章的閱讀起著重要的作用。
1944年,我國正進入抗日戰爭的第三個階段,即戰略反攻階段。日本帝國主義雖做著最后的反撲,但中國共產黨實力迅速壯大。同年2月,朱德的母親去世,朱德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本文來悼念亡母。作為一名革命領袖,他走上革命道路離不開母親的支持和鼓勵。在作者心中,母親既生活在貧苦的農民家里,也生活在中國近代到現代的不斷發展的歷史背景下,母親既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又是為中華民族作出不可磨滅貢獻的偉大人民的一員。作者對母親的深情是遠遠超出個人范圍的。只有了解了時代背景以后,執教者才能避免只把本文當作一篇頌揚母愛的文章,才能對文本中的相關內容有更深刻的體會。
(二)鏈接生活,把握閱讀的興奮點
如果把閱讀活動視為隆隆前進的列車,那么興趣是引擎,情感是加速器,思維便是前進的軌道。要激發學生對革命傳統教育類篇目的情感,教師可從生活實際入手,尋找歷史與現實的對接點,為學生搭設一個能進入歷史又能回到現實的連接點跳板,或者說搭建一條時空隧道,縮小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時空差。
人的一生中,母親扮演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盡管每一位母親因生活背景或人生經歷不同,都有自己鮮明的性格特點或是處世風格,但她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愛自己孩子。母子之情是人世間最純潔、最永恒的感情,這種情感是超時空的,借著這份情,教師便可以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搭梯架橋,完成時空的對接。同樣是母親,在革命領袖朱德心目中,他的母親有什么特別之處,母親對他的一生有哪些影響,為什么“值得我永遠回憶”?這一系列的疑問必將激發學生的閱讀文本的興趣。
三、聚焦語言,生本對話
在教學傳統革命題材類文章時,教師要帶領學生沉潛到語言文字的深處,品味咀嚼語言的豐富內涵,挖掘真實的內心體驗,讓學生感受到真正的內心震撼。
人的靈魂總是能夠通過他的外在形象或行為展露出來。教學時,要關注細節處描寫。《回憶我的母親》中寫道:“母親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看似平平淡淡的十分樸素的一句話,仔細探究就會發現,這位農民階級的貧苦勞動婦女人格魅力的閃光點——每天天不亮,母親就第一個起床干家務和耕作,全家有二十多口人,在這樣貧困的大家庭中,母親沒有打罵過孩子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長幼、叔伯、妯娌相處得都很和睦,這難道不歸功于母親的那種寬厚仁慈的生活態度嗎?也正是她身上的這種寬厚仁慈,影響著“我”的一生,為“我”將來走上革命的道路,領導農民階級奮起反抗起了指引作用。
四、延伸活動,多元輔助
任何的教育活動都不是單向的、獨立的,它應當滲透于各門學科和各個領域。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把傳統革命教育類題材的篇目和與之相關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開展紅色文化綜合性語文活動,通過尋找身邊的革命英烈,觀看紅色影片等拉近和革命時代人物的距離,真切感受革命精神,傳承革命時代涌現出的優秀品質和人文精神,全面提升語文素養,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丁兆曙.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8(Z1):100.
[2]楊忠敏.例談革命傳統教育題材課文的教學[J].小學教學設計,2012(13):8-10.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