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寧
【摘 要】 目的:探討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將96例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常規護理聯合共情護理,對比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兩組護理后的HAMD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且觀察組護理后的HAMD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共情護理在抑郁癥患者的應用效果確切,可顯著改善患者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共情護理;生活質量;護理效果;抑郁癥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113-01
抑郁癥為精神科常見疾病,也稱為抑郁障礙,臨床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患者情緒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發展到悲痛欲絕,抑郁自卑,甚至悲觀厭世,不加以有效干預,可能導致自殺企圖或行為,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常規密閉式病房內治療不利于營造與他人溝通和社會直接接觸的氛圍,為改善這一現象,我院開展“共情護理”,取得了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收治的抑郁癥患者96例,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診斷標準[1]。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29例,年齡18~78歲,平均(49.33±8.60)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1.27±0.63)年;受教育年限(8.47±2.62)年。對照組中,男21例,女27例,年齡18~75歲,平均(47.17±9.24)歲;病程8個月~4年,平均(1.36±0.71)年;受教育年限(8.29±2.1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系統性抗抑郁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心理護理、用藥指導、健康教育、用藥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共情護理。①護理培訓:組建由護士長擔任組長,護士為組員的共情護理小組,檢索共情護理相關資料,整理成策,并要求組員掌握。②耐心傾聽:傾聽是實現護患共情的基礎,在患者表達內心感受時,護士要用關切的眼神看著對方,并通過點頭、眼神示意、鼓勵性的語言,如“是的,然后呢”等,表示有認真聽患者傾訴。在傾聽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自己語言表達的內容,并觀察患者肢體動作,思考患者言外之意或是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客觀評價患者潛在的需求。③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理解患者自身的處境和人際關系,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將心比心。④活動干預: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定期為組織書法、下棋、演講、乒乓球、觀影、歌舞等比賽,通過活動讓患者可以轉移注意力,且運動也可以使人產生愉快的多巴胺,讓患者從悲傷抑郁的情緒中走出來。干預2個月后評價效果。
1.3 觀察指標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記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評分,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量表[3]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0.0統計學軟處理,數據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后的HAMD評分分別為(16.31±3.50)分、(20.16±3.94)分,均較護理前的(26.21±4.31)分、(25.72±4.15)分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兩組護理后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較護理前顯著改善(P<0.05),且觀察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時代社會對人健康的消極作用,加之日益發展的社會對個體生理、心理的強烈刺激和沖擊,抑郁癥的發病率也有明顯上升趨勢。當前國內人民普遍面臨房貸、養老、撫養小孩等問題,生存壓力增大,人際關系疏遠,加上價值觀的多元化,各種心理應激急劇增加。因此,抑郁癥是21世界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之一,如何有效干預抑郁癥,讓患者成功回歸健康生活尤為重要。
共情護理為新型的一種護理模式,要求通過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并對患者感情、思想進行評估,深入挖掘患者抑郁的根源,給予患者同情,對患者面臨的狀況感同身受,拉近彼此關系,并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通過組織各種活動等轉移患者注意力,讓患者在活動中得到滿足,感受美好生活的存在。本研究給予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抑郁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優于對照組,這與既往研究[4]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抑郁癥患者,給予共情護理措施可顯著改善患者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葛丹.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應用效果的系統評價[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8,33(05):781-784.
[2] 李華英,武蘇,汪寧.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與生活功能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5):142-143.
[3] 馮文魁.“共情護理”模式在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療效的影響[J].系統醫學,2016,1(11):145-147.
[4] 童良娥,謝志斌.共情護理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08):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