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樑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依據家國情懷教育的現狀,立足于教材,開發出微時政班本課程,積極開拓第二課堂,對初中學生進行知情補白,培植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知情補白;家國情懷;微時政班本課程
一、研究的緣起
(一)“家國情懷”是時代的召喚
“家國情懷”是一種民族精神。古今中外,圣賢偉人、名家名人、英雄志士乃至平凡崗位上平凡之人,但凡名垂千史、有所成就或獲殊榮享美譽的,其核心素養之一都是“家國情懷”。
1.“家國情懷”是傳統文化的內容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伴隨中國自西周以來漫長而輝煌的歷史走到今天。幾千年來流傳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這些詩詞無不體現了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2.“家國情懷”是人物魅力的體現
《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一種典型的家國情懷的概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杜甫對家的眷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陸游對國家的期許;“振興中華”“天下為公”是孫中山的博大情懷。中國“氫彈之父”于敏,放棄個人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將近三十載,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入選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對象,這是現代版家國情懷的注釋和呈現。
3.“家國情懷”是為人態度的彰顯
人在家中,家在國中,國在心中。愛國,歷久彌新,為時代所推崇,成為人格道德的制高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表達了國家希望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家國情懷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歸屬感、榮譽感,更應該是一種責任感、使命感。
(二)青少年學生中“家國情懷”常缺失
筆者對我校八年級200名學生作了關于“家國情懷”問卷調查,樣本分析80人,根據問題調查中獲得的信息,并對問題結果逐個進行匯總統計,得出下列信息:
調查的這些內容都蘊含著豐富的“家國情懷”教育資源,從調查情況及平時的了解,“家國情懷”教育在現實生活中的缺失,在學生生命中缺失。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1.社會和平與家庭富足,生活多“安逸”少“憂患”
任何一個生命體都折射出時代最鮮明的印記。筆者教學班的學生是00后,他們處在一個物質富裕的信息時代,處在一個文化多元的開放社會,在安逸而富足的生活中,學生只看到歲月靜好,卻無知“有人在負重前行”的真實現狀,“國史國事”的空白,消磨了憂患意識,“自我、自私”自然成為這一代人的處世態勢,“我”“家”“國”是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淡薄。
2.娛樂至上,追求物質潮流,生命多“享受”少“責任”
當今社會,娛樂、游戲、休閑、交友主導著青年一代的人生,而“紅色影視”“歷史書籍”“科學人才”卻遭人冷落甚至淡出學生視野。有人抨擊當今中國社會“將軍孤墳無人知,戲子家事天下知”“娛樂至死”的現象。有人批判這一代人缺失信仰和理想,無擔當無情懷。其根源在于他們的生命歷程中缺失了“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的實踐。
(三)“家國情懷”是生命的靈魂
“位卑未敢忘憂國”,正如艾青詩中所說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生命的責任就如生命的靈魂,是我們生命價值的取向。在生活中,我們的生命承載著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自己的主要使命,責任和擔當是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
二、厘清概念
(一)家國情懷的定義
“家,居也”“國,邦也”“情懷”指情感、認同感、歸屬感。“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的一種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筆者認為愛國首先要愛家,愛自己的父母和親人,了解自己的家族發展歷史,從對家庭的情感認同,延伸到對國家和社會高度的情感認同,將家庭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二)知情補白的定義
“知”,知識也,有關家國情懷的知識;“情”,情懷也,家國情懷;“補白”意為填充也。意思就是填補學生在家國情懷方面知識的空白之處,加強家國情懷的教育。
當今校園的青少年家國情懷的現狀,令人擔憂,令人思索,令人探究補白的途徑。
三、教育實現途徑的探索
(一)以教材做延伸,案例+故事移情體驗“家國情懷”
部編七年級第三單元第七課、八年級上冊及九年級上下冊逐步將學生從家這最熟悉的領域擴展到社會,再將學生的視野引向國家,引導和培養學生孝親敬長、遵紀守法、適應社會、愛國為民、報效祖國的意識。教材明確指出“只有國家繁榮昌盛,社會才能和諧穩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加強對其“家國情懷”教育,才能共筑“中國夢”。
1.精選教材,做好家國故事的宣講
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親情之愛》,著重講述家庭的含義和特點,引導學生認識并明白中國人眼中的“家”的內涵。讓學生明白家是人生命開始的地方,是身心的寄宿之所。明白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我們的成長也離不開家庭的哺育和支持。體會父母及長輩在家庭經營過程中付出的愛和辛勞,共筑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筆者在課堂上作了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爸爸媽媽都記得孩子的生日,而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只記得父母雙方或一方的生日。簡單的現象折射出孩子家庭觀的淡薄。筆者也提出幾點要求,一是回家確認父母的生日,二要在記得每年的父親節和母親節為他們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禮物或祝福語,對父母的愛,要大聲說出來,要勇敢做出來。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將來更談不上愛自己的國家。家國情懷的教育根基在家庭。
八年級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素材,有典型人物的事跡、重大的歷史事件、燦爛的傳統文化、輝煌的國家成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使用好這些資源。如,在第八課《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捍衛國家利益”一目的教學中,著重介紹了錢偉長、楊靖宇和黃旭華三位杰出人物的事跡,從他們的身上學習到如何處理好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捍衛國家利益,幫助學生理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蘊含的道理。
2.移情體驗,達到家國情感的共鳴
家國情懷是人內心的一種情感依托,臨近年末,中國總會上演一部“春運”大片。因為各種原因,身居外鄉的學生越來越多,“回家過年”“回老家過年”成了許多國人心中的殷切期盼和行動力。在《家的意味》的教學中,筆者就班中的外省學生講述了寒假回老家過年的親身體驗,然后讓學生自由談論,經過思想交流,濃濃的家庭、家園、家鄉之情深情流露,詮釋了何為親情,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文化中“孝”的內涵,增強了孝親敬長的行動力。同時有效挖掘了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教學中補充呈現了習近平主席辦公室里擺放的15張照片:帶小時候女兒騎自行車、和妻子彭麗媛合影、陪母親散步及一家三口的家庭場景,還有到各地調研視察的工作寫照等,這一張張照片正是習主席的家國情懷的真實體現。
同時,筆者講述了桐廬籍的名人王三一,桐廬縣分水鎮王家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把一生都交付給了祖國的水利建設事業,開創了我國建筑高薄拱壩和石灰巖地區復雜地質條件下修建高壩的先例。可是,由于他長期奔波在外,根本無暇顧及家人、孩子與母親。王院士臨終前立下遺囑:執意要將自己的骨灰埋在分水老家父母的墳墓里。他告訴孩子,他們的根在桐廬分水,他規定兒子的人生檔案上必須填上“籍貫是桐廬”,就是要讓他的后代記住故鄉。王三一用一生的踐行,詮釋了對家和國的赤子之心、報國之志。
并且教學過程中有時還會引入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影視類作品。如,暑假《戰狼2》火爆上映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當播放“吳京手持五星紅旗,帶領同胞和安全撤離危險區”片段時,很多學生的情緒很激動。并且筆者補充了2015年也門戰亂的真實資料:中國軍艦編隊直接開入也門軍港,拉上警戒線,劃出中國人安全區域,最后所有中國人安然離開戰區。鮮活的影視資料和真實的歷史資料,更能給學生以時代感的沖擊和感染,體會“只有國家強,人民才能好”的道理。這樣的補白,貼近學生生活,叩擊學生的心靈。
(二)以微時政為班本,講壇+宣講潛移默化“家國情懷”
1.什么是微時政班本課程?
時事政治教育,讓學生了解近期國內外形勢和黨的重大方針、政策、國內外重大事件等內容,進而形成正確認識、分析社會現實的能力,正確理解黨的方針、政策。筆者堅持在所任教的班級,每節課的前5分鐘進行時政演講,成為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并形成一種常態化的教學模式,任教班級逐步形成班級的時政課程,如新聞聯播、半月談等班本課程。
2.如何開展微時政班本課程?
(1)教師示范
5分鐘的微時政講壇,開始時由筆者示范。筆者每天有瀏覽新聞的習慣,訂閱了《參考消息》《新智慧》等報刊雜志,每節課會選擇近期一個熱點話題在班級中進行演講,形式有PPT演示、讀新聞稿等,一般演講介紹后設計一到兩個小問題供大家思考討論。近年來隨著社交軟件的普及,班級學生都有QQ群、微信群,筆者會在雙休或節假日在群里發起話題討論,打破了課堂的時空限制。而且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上,學生更能暢所欲言,形成班級時事沙龍。課堂引進微時政演講,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和社會的同時,進一步分析這些社會事件所帶來的影響,達到共享、共育、共情。
(2)學生主講
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講壇由學生主講。學生可以利用課余和雙休時間觀看新聞聯播,通過網絡查閱、閱讀《半月談》等雜志,制作成PPT或者演講稿,演講時間是2~3分鐘,余下時間留給教師、學生點評,根據演講內容的需要,可以讓學生討論發言。
從學生的演講過程來看,絕大多數能圍繞演講的主旨進行,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等,包羅萬象,大大開闊了學生在校期間的眼界。特朗普、文在寅等各國政要如數家珍,薩德事件、朝核問題也能進行討論。教師趁勢而為,建議能持續關注“薩德”事件,形成系列性的追蹤報道,學生積極響應。教師也不袖手旁聽,適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如“我國為什么要提出嚴正抗議?”感受到我國捍衛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的堅定立場。當樂天集團因“薩德”事件影響導致營業額急劇下降,中國公民赴韓旅游購物人物呈現斷崖式減少,引發學生的思考,這說明了什么?當國家利益與個人需求發生沖突的時候,你會選擇什么?這些鮮活的社會事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這則關系如何處理立見分曉,自然就加強了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使命感和責任感。這種大背景、大潮流的熏陶感染,對學生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進一步明確了在國家利益面前無小事,要明是非、識大體,樹立大局意識。另外從樂天集團和韓國政府后續的態度中,我們也能進一步感受到祖國的強盛、民眾的覺悟,積淀學生的家國情懷,常隨人生之行。
(三)以地域文化為資源,實踐+第二課堂提升“家國情懷”
1.資源優勢
筆者所任職的學校在地域位置上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與桐廬縣黨校隔路相望,距“桐廬博物館”僅步行5分鐘的路程,到桐廬城市規劃館也只有3千米的距離,附近還有葉淺予紀念館、范仲淹紀念館等實踐場所,為第二課堂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桐廬還有豐富的人文資源,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鄉”,引導學生立足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
2.開展第二課堂
(1)頂層設計
積極挖掘社會資源,利用博物館、圖書館、廣場等公共場館場所,體驗和移情,形成第二課堂。如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參觀桐廬博物館,爭取學校支持,取得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的配合,以班級為單位,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根據參觀的結果,確定一個研究匯報的主題,交流共享。
事實證明實效良好,每個小組在參觀的過程中特別投入。某學生說第一次這么認真地參觀博物館,真正感受到了這些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的價值,對桐廬家鄉的歷史發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學生通過現場的眼看、耳聽、手記、心悟,已無需老師多言,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最后四個小組繪制成手抄報,撰寫了參觀小報告等,展示后收獲多多。
(2)走進“葉淺予”
為什么叫“葉淺予中學”?因為葉淺予先生是桐廬籍著名的漫畫家,以之而命名,彰顯桐廬的人杰地靈,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去了解葉老的生平事跡。你就會發現葉老一生自始至終響應國家、民族的召喚,堅定信念,矢志不渝,運用藝術筆墨,謳歌富春山水。窮其一生,堅忍困苦,堅守信仰,堅定理想,堅信中國前途,終成一代宗師。2017年是葉淺予先生(1907年3月31日-1995年5月8日)誕辰110周年,為大力弘揚葉淺予先生“生活上知足常樂,藝術上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學校特意邀請葉淺予紀念館工作人員來學校作宣講,學生聽后百感交集。借此時機,筆者又組織了部分志愿者在周六下午參觀了“葉淺予紀念館”,并編寫了手抄報,作為學校紀念活動的成果展示。走進“葉淺予”的系列學習,使學生感受老一代藝術家的家國情懷,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
陶行知說,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今天,我們正昂首闊步向著“兩個百年”目標邁進,國家的未來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有志則國振興。家國情懷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永恒的主旋律,任重而道遠,吾輩理當上下求索。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儒家道德的當代價值[J].中國德育,2014.
[2]胡興松.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教育:以《文化生活》為例[J].中小學德育,2014.
[3]宋景堂.部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編寫依據與基本理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楊述德.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素質教育,2017(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