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星
在新課改的浪潮中,教學展現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一切為學生服務,成為教學開展的主旨和目標。面對現代教育課堂,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從而借助精研教材、巧妙設計環節、有效實施運用的過程,來不斷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有效。那么,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成為主人,真正從學習中有獲得感,從而不斷豐富個人的生物知識儲備和提高學習能力,助推教學質量的提高?筆者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圍繞學生立足課堂,探尋模式激發主體性
眾所周知,初中生要想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是主陣地,也是學生展現個性的舞臺。只有圍繞學生,立足課堂,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探索,來逐步建立有效的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從而能夠構建多維互動的關系框架,使得課堂中的各個角色都能各盡所能,各展其才。教師在圍繞學生對整個課堂進行模式設置時,需要考慮幾個問題:一是這一節生物課的聚焦點在哪里,學生主體的探究模式究竟如何構建才能夠更科學和適合,對于學生在課堂中所遇到的問題要采取怎樣的對應態度等。真正運用在課堂中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能夠突破陳舊的教學思路,不斷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及時對教材內容做調整,并讓設計不落入俗套,獨具一格、新穎獨特,讓學生可以從這一教學模式中獲得興趣和動力,從而有信心和能力完成學習任務,構建自我的生物知識體系。可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突破常規,在創新中延伸生物課堂教學的生命線,即建立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如,改變以往的被動教學局面,扭轉學生的角色,走上主動的舞臺,搭建小組合作學習,或者是借助多媒體的信息技術手段,如微課、翻轉課堂甚至可以是當代最先進的AI教學手段,通過新穎的教學手段的引領以及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使得學生喚醒主動性,不斷參與,不斷交流、討論,從而敢于在課堂上發出自己的個性聲音,整個生物課堂才能夠充滿活力,而學生在這樣一個展現個性的課堂上,自信心被充分激發,思維會更敏捷,接受新知也會更容易,對生物則會充滿興趣和執著探究的熱情。
二、結合本地資源引導學生,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在生物教學中,不僅僅是閉門造車式的冗長講述,教師還需要注重將生活實例引入到課堂之中,讓多維互動的課堂有不少生活的佐料來相輔相成,從而使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知充滿親切感,并引發思考,主動去探究和發現問題,將課堂與生活相聯系,實現二者的融合,學生切實感受生物知識的無所不在,而對學習生物知識去了解和解決生活問題有了興趣和運用能力。當然,在課堂中教師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靈動的思維,才能夠及時將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及時呈現到學生眼前,讓學生深知生物知識的學習就是一種生活經驗的豐富和補足。例如,在一次生物課堂教學中,忽然,大家都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紛紛皺起鼻子,還有的學生干脆捂著嘴巴和鼻子,有學生說,“這又是哪個化工廠飄來的。”有學生連連感嘆,“天天讓人聞這些難聞氣味,實在是一種摧殘,這個化工廠應該搬走,或者干脆關閉。”當學生發出這樣的感慨時,教師觀察發現了學生們的小情緒,于是,教師靈機一動,就將這一化工廠有關的知識進行提問式的引導,從而讓學生自行去查找資料,并尋求解決的科學合理的方法。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為什么要搬走這一化工廠?這一化工廠是生產什么的?在這樣的市區里為什么不能有化工廠,搬到哪里去呢?難聞的氣味究竟是不是造成化工廠搬走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教師的一連串發問,旨在讓學生變成探究問題的主人,因為人人都在關注這一問題,這是一個引起每一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當來自于生活的生物問題一一提出,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解決問題的心理愈加強烈,由此,當學生以小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整理、觀察、走訪、調查、處理信息等以后,紛紛提出了自己解決問題的答案,無形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在這樣的情境教學的啟發下,學生繼續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真正將自己作為了學習的小主人,以參與者的身份進入到調查之中,交流、合作、探究等等,這樣既凸顯學生的個性價值,又能夠從不斷解決問題的體驗中獲得成就感,豐富經驗,深化認知。
三、采取多元評價,適時鼓勵學生,保護學生探究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最不可或缺,抑或教師不能吝嗇的語言就是評價,并且對評價形式要多元化。不僅需要教師誠心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真誠,從而帶來愉悅的心理體驗,還能夠讓學生獲得鼓勵,精神振奮,以更積極的態度投入到生物學習之中。這就是評價蘊藏的巨大價值和意義。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發揮評價的功能有時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說,教師的評價、生生之間的評價,隨時隨刻的評價,觀察細致的評價等等,都是評價的一種具體滲透,讓學生從中獲得肯定和尊重,從而自覺發揮自身的潛能,保有探究的積極性和持續性,讓生物教學不再枯燥,而是在教師的循循善誘的指導下,學生樂學、好學。
總之,通過教師的謀篇布局,能夠讓學生對動植物產生興趣,喜歡小動物,樂意主動尋找植物制作標本,會觀察,能實驗,去不斷探究生命現象,學生從生活中擷取生物知識,從生活中尋找答案,面對新知識、新問題,樂于去探索和解決,從而不斷獲取科學知識,全面提高科學素養。
編輯 梁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