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浪
摘 要: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生存的技能,更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和為人處世的準則。這是對“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的理解。而語文更應該用本學科的特點將“立德樹人”這幾個字展現出來。下面從教師的角度淺談語文中的立德樹人。
關鍵詞:道德;語文;價值觀
在21世紀,教師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與道德認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下面是我想到的幾個方面。
一、課前綱要的準備
語文教師在講每篇課文之前都要準備提綱,列出課文的大概內容以及主要講的點。教師可以在準備提綱之時就有意識地加入有關道德的提綱,在講課的時候可以帶入,引導學生由本篇課文延伸到對道德層面的思考,從而達到課堂教育的最高目的——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構建學生完整的價值觀。
例如,《女媧補天》一文,教師在列課文大綱之時就可引入一些與道德相關的問題:大地崩裂,不能承受江河湖海,大火不熄滅,洪水成災,兇猛的獸類吃掉了百姓,兇猛的禽鳥抓取孩子們……盡管這樣的災禍并沒有影響到女媧的生活,但女媧還是盡心挽救蒼天,用蘆灰堵住洪水。女媧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她這樣做為了達到什么目的?同學們對女媧這樣無私奉獻的行為如何評價?可以舉一些生活中類似于女媧補天這樣不求回報的例子嗎?向學生提問這些,能引導學生向這個方向思考,引發學生對道德的沉思,從而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提升。
二、課文內容的豐富
課文內容是語文課的主體,教師通過講解、分析課文內容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情感,同時講解課文也能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想法。
我們同樣可以在分析過程中滲透一些對學生在道德的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在道德上進行思考。
《陋室銘》這篇課文表現了作者劉禹錫偉岸高潔的思想與安貧樂道的志趣。盡管作者住著破舊的房屋,但只要自己的德行是好的,至于屋子是什么樣的,都無所謂了。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實際談一談對這種觀念的看法,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道德是更高層面的,高于物質享受,也高于名利錢財。
教師通過這篇課文,可以教授學生應該重視道德上的建設,而不是物質上的享受,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習做人。
宋濂寫過一篇序給馬生,此序通篇介紹宋濂幼時求學的經歷。老師在課上就可以讓學生想一下:即使手被凍裂扔抄書不怠,抄完就跑著送回去,一點也不敢逾越約定日期時對守信的重視,寫這篇序給馬生,愿以己之經歷鼓勵馬生勤奮學習。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讓學生續寫馬生收到這篇序之后的心情以及之后會發生的事,從而引導學生向熱愛學習的方向發展。
教師要時刻謹記:課文內容是不變的,但是如何詮釋課文內容,就要看老師的了。如果詮釋得好,學生會受益匪淺。
三、中心思想的升華
課文的中心思想應該是一篇課文的精華部分,可以全面統領全文的思想,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
陶淵明隱居山林,于閑暇時分采菊,無意抬頭偶見山,體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作者是那樣超凡脫俗,那樣恬淡自得,仿佛看到了靖節先生徜徉于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
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貧富與否并不能決定一個人快樂與否,真正能使一個人快樂的是放松的心態。
四、對學生作業的批改
學生的作業可以體現學生對課上內容、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體現學生的內心想法,體現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而對作業的批改,就不只是找出學生知識上的錯誤那么簡單了。教師在批改作業的同時,也要對學生的思想進行了解,尤其是一些主觀題,在很大程度上都體現了學生自身的想法。一旦老師從中發現學生思想的偏頗,或者學生在某些方面思想偏激,應及時糾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防止學生由于認知能力的不足和原本就不夠成熟的心理而走向極端。
五、語文道德的踐行
身教大于言傳。教師在每日的教學活動中,不僅要“講得好”,更要“做得好”。
記得新聞報道過的某位語文教師,盡管教語文,但談吐之間透著俗氣,這樣的行為已經不是一句“剛畢業沒經驗”就能搪塞過去的了,這是其本身的素質問題、道德問題。
六、對學生課下的幫助
除了在上課的時間進行道德方面的引導,課前、課下都能進行相關的活動。教學不一定就要固定在教師,師者一言一行皆為學生所模仿,故而課下同樣是一個重要的時間,不可放松。
語文教師,其語文素養肯定差不了,在咬文嚼字方面就應強于其他科教師。所以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對學生的生活學習進行多方了解,通過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小事,身體力行地使其理解道德高尚的含義,用行動去教育,用親身體會讓其感悟。換句話說,語文教師就是輔導老師,是學習和生活上的輔導教師。
總的來說,語文課并不只是教授知識的時間,更是教師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時間。教師應當靈活講解課文,使物盡其用。
參考文獻:
[1]董國艷.快樂與快樂的碰撞:小學語文良好課堂氛圍的構建[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3).
[2]徐遠鑫.與時俱進,立德樹人[J].生活教育,2015(1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