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 要】 目的:探討采用圖示歸納教學法對于中職內科護理教學中循環系統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校2017級80名護理中專學生作觀察組,采用圖式歸納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工作;本校2016級80名護理中專學生作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工作。比較兩組教學效果。結果:觀察組理論考試成績遠高于對照組的,有顯著性差異,具備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圖示歸納教學方法應用于中職內科護理教學中循環系統中效果明顯,內容漸趨簡化,便于學生的理解記憶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習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從而教學質量有效提高,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 圖示歸納教學法;內科護理教學;循環系統;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142-02
圖示歸納教學方法,是以使用表格、圖示以及箭頭等形式將所學內科護理中循環護理教學傳授知識簡單、系統化[1]。便于理解記憶,并可隨時進行復習鞏固。只憑借聽講對于知識的深度記憶只能約掌握15%,只憑借觀看對于知識的深度記憶至估摸占25%,而視聽結合對于知識的深度記憶占70%左右[2]。因而,本文旨在研究應用圖示歸納教學方法在中職內科護理教學中的循環系統的教學成果,現將所得數據信息及相應分析總結敘述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校2016級、2017級護理中專學生中各隨機抽取80名學生,研究總數共160名。其中,2016級護理中專學生80名作為對照組;2017級護理中專學生80名作為觀察組,排除入學成績等因素的干擾。
對照組具體信息:男女比例6:74,年齡分布18~20歲,平均年齡為19±0.1;
觀察組具體信息:男女比例5:75,年齡分布17~19歲,平均年齡為18±0.2。
根據上述數據,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以及平均年齡無顯著性,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傳統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方法具體內容:主要是教師在講臺上系統、細致的講解所要學習的相關知識,形式較為單一,且由于教師所教知識特色的差異性,導致學生有所偏好,故良莠不均。
1.2.2 圖示歸納教學方法
圖示歸納教學方法是基于傳統教學方法之上,增設了更多方面的內容,其具體內容有[3]:1)教案設計:根據內科護理教學中循環系統大綱要求,從而確定好所要教學內容方向,并選用圖示歸納方法對課堂教學內容以及授課方式加以設計,與此同時好根據教學內容進度繪制出不同結構的圖示;2)階段性講解設計圖表:根據學生內科護理中循環系統學習進度可分批次進行圖示教學,并依照教學大綱內容所標明的關鍵字,依次設置為章、節、子目及要點,并依循其內在聯系,分解成相應的圖示內容,能有助于學生更快掌握內科護理中循環系統的知識內容;3)進行學生分組討論及自行設計所要求圖表:根據教師所要求內容,學生自行設計所要求的大體框架下圖表,并以圖表形式來回答相應問題。
1.3 評價標準
教學評價由我校研究組共計15位專家進行評估分析,其中,所設計評價指標有教學內容與教學大綱的符合程度、教學內容完整性及教學方法有效性,并采用調查問卷方式調查學生知識接受程度,分為完全能接受、基本能接受以及不能接受。至于教學評價以理論測驗為準。
1.4 統計學方法
擬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選用“均數±平均差”的形式來表示設計評價指標及測驗成績,t值檢驗;計數數據采用“%”形式來表示知識接受程度,卡方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設計評價指標及測驗成績
根據表1數據可知,觀察組中設計評價指標中的教學內容符合程度、教學內容完整性以及教學方法有效性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中測驗成績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
2.2 知識接受程度
根據表2數據可知,觀察組知識接受程度較之對照組更為優越,P<0.05。
3 討論
圖示歸納教學方法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是以應用圖形等方式進行思維的表達。具備有簡單化、直觀化、趣味以及系統化等特點。故本文旨在探討采用圖示歸納教學法對于中職內科護理教學中循環系統的應用效果,根據結果可知,觀察組中設計評價指標中的教學內容符合程度、教學內容完整性以及教學方法有效性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中測驗成績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知識接受程度較之對照組更為優越,P<0.05。
綜上所述:采用圖示歸納教學法對于中職內科護理教學中循環系統的應用效果顯著,應用圖示歸納教學方法能使得知識內容更為簡化,便于學生的理解記憶,并且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巨大提升,學習效率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有效提高,可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波,向克樹,余珊等.內置循環系統高仿真小兒靜脈輸液手臂的制作及教學應用[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6,37(11):139-141.
[2] 張玉俠,倪芳,張瑾等.機能實驗學系統綜合實驗的實施與效果[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4,31(2):176-177.
[3] 江露露.教學場域中失范狀態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2(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