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銳
摘 要:古人寫文章簡約豐厚,微言大義,辭藻宏贍,行文大器。如何帶領學生品鑒古人簡約文章語詞背后的豐厚內涵,值得探究和思考。嘗試以《鄭伯克段于鄢》為例,引導學生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鍛煉寫作思維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以小見大;寫作思維
課內文言文,經過學生反復誦讀、學習,能較好地理解吸收,在此基礎上,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從細節處賞析文字。細細品味一個字,慢慢讀懂一個詞,并嘗試將自己所思所想形成文字,日積月累,學生的鑒賞能力、寫作能力將有質的變化。只是難點在于,學生可以找到一個關鍵詞,卻不知該如何表述。下面將嘗試通過課內文言文《鄭伯克段于鄢》為例,通過鑒賞人物描寫的一個字,牽出一條線,展開一段文。
一、以小見大之大背景
品鑒人物行為,分析人物形象,揣測人物思想,都離不開人物的背景。背景包括時代的大背景,人物的身份背景,事件發生背景。將人物形象還原到特定的環境中,我們才能理解人物行為的合理性,也避免了斷章取義,管窺蠡測。以小見大,并非只抓字眼,不問青紅皂白,而是力求在對文章背景的整體感知和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古文中的微言大義。
《鄭伯克段于鄢》中,對于鄭國國母姜氏,有這樣一句描述“初,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亟,意為屢次或急迫。我們可以先分析姜氏“亟”請于武公的時代背景——“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長幼嫡庶的排名順序依然是維系宗法社會的重要紐帶”。緊接著,我們可以分析“亟”的人物身份背景——“身為鄭國國母的姜氏”,再次,可以分析事件背景——“只因長子出生時難產,便自此厭惡莊公,將全部母愛傾注到次子共叔段
身上”。
于是,按照時代背景、人物身份背景、事件背景三個角度,對于姜氏“亟”請于武公,我們可以形成這樣一段文字: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長幼嫡庶的排名順序依然是維系宗法社會的重要紐帶。身為鄭國國母的姜氏,只因長子出生時難產,便自此厭惡莊公,將全部母愛傾注到次子共叔段身上。
背景的全面理解和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對人物行為及行為背后原因的剖析,為看似不合理的偶然行為,找到隱藏于其后的必然性出口。
二、以小見大之有原因
任何行為背后,都有一個主觀的意愿,這個意愿有時候,或許是出于某種情緒情感,也或許是人物本身性格所致,如果脫離了大的時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我們很難直接評說對錯好壞,只因為特定人物、特定身份,為其性格和情緒情感予以了一定限定。畢竟,人是社會人,沒辦法完全按照自身好惡來行事。我們在分析人物行為和背后原因時,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為己(人物本身性格),二是為人(對他人的情緒情感)。
當然,行為和原因不能分開,分析原因前,要先敘述人物行為。
同樣以《鄭伯克段于鄢》中“姜氏亟請于武公”的“亟”為例,行為——“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亟”,意為屢次或急迫。姜氏溺愛幼子,竟三番五次地要求武公廢長立幼,完全不顧宗法制度,即便被武公一次次駁回,仍急迫而固執地為幼子爭取利益地位。原因——細思緣由,與其說姜氏愛子心切,不如說其狹隘執拗。她的偏愛、偏袒、偏執,將家國天下混為一談,以為擺平了家務事就擺平了國事。
于是,按照闡述人物行為、從人物自身性格分析原因、從對他人情緒情感分析原因三個方面,我們可以形成這樣的文字: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亟”,意為屢次或急迫。姜氏溺愛幼子,竟三番五次地要求武公廢長立幼,完全不顧宗法制度,即便被武公一次次駁回,仍急迫而固執地為幼子爭取利益地位,細思緣由,如其說姜氏愛子心切,不如說其狹隘執拗。她的偏愛、偏袒、偏執,將家國天下混為一談,以為擺平了家務事就擺平了國事。
闡述行為、分析原因,切忌偏頗,也不要變成人身攻擊,畢竟,不在局中,已知結果,自然說得輕松。我們也只是占了時間的機緣,才有能力點評事件后果及影響。
三、以小見大之見后果
行為的后果及影響,可以從事件發展走向、人物命運、歷史選擇等三個角度進行展開。為了強調后果及影響,可以適當使用短句和排比句,加強語氣。
《鄭伯克段于鄢》中,姜氏多次袒護幼子,為幼子爭取權利,不惜違背社會準則、宗法制度,這樣的行為本身,對其幼子就是一個顛覆性的影響,即便莊公即位,姜氏仍然沒有放棄為幼子爭權奪位的想法和行為,最終的結局,其實,是可想而知的。通過“亟”,我們看到了姜氏的執拗性格,也了解了他對幼子過度的溺愛,最終的結局,從事件發展走向來說,必然導致幼子走上謀逆之路,也最終走向人物自身的悲慘命運結局。
進而,我們可以形成這樣的文字:殊不知,被溺愛蒙蔽的雙眼,被利益熏化的內心,貌似強勢咄咄逼人,實則淺薄無助,絞盡腦汁自以為得計,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一念之間,陪盡一生安穩,一世恩情。一奶同胞,兄弟反目,愛子終至流離失所,客死他鄉。永世背負叛逆謀反之名,豈不可悲可嘆!
教學生通過一個字、一條思維路徑,寫下一段文字,會不會因此固化和局限了學生的思維?這個問題,我曾經反復思考過,但我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拉近了學生與古文的距離,讓學生能讀出古人行文之精,能賞出古人用詞之妙。長此以往,這個小小的語言訓練、思維訓練,對語文學習,乃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又何嘗不是一次以小見大呢?
參考文獻:
[1]燕草.鄭伯克段于鄢[J].閱讀與鑒賞(中旬),2003(z2).
[2]朱厚諭.春秋筆法筆春秋,大義微言微正義:從“鄭伯克段于鄢”看春秋筆法及評價[J].北方文學,2018(2).
編輯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