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雷 黃琬迦
【摘 要】
目的:研討硬鏡微創保膽取石術用于治療膽囊結石的效果情況。方法:將在我院接受硬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的150例膽囊結石病人作為對象,術后隨訪24個月,并行B 超復查,評價療效情況。結果:150例病人都順利完成硬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手術時間(61.8±15.29)min,術中出血量(20.9±2.84)ml;術后7日內復查B超顯示無結石殘留,無膽漏等并發癥出現。對124例進行24個月的隨訪調查,其中8例結石復發,復發率6.45%,2例合并急性膽囊炎、2例合并萎縮性膽囊炎,4例為單純膽囊結石復發。結論:硬鏡微創保膽取石術對病人的創傷性小,不會損傷膽管,能夠保留膽囊功能;雖然術后有結石復發現象,但復發率較低,在準確把握手術適應證的情況下,值得選擇。
【關鍵詞】 膽囊結石;硬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57.4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212-01
膽囊結石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結石疾病,以往多采用膽囊切除術對其進行治療。 保膽取石的關鍵是要保留一個有功能、無遺留隱患的膽囊。因此,膽囊是否有功能,決定了膽囊的去留。伴隨醫學技術的持續發展、進步,內鏡下微創保膽取石術成為了治療膽囊結石的一種新型術式,這類手術一般使用硬式或軟式膽道鏡單獨或聯合腹腔鏡開展保膽取石手術[1]。此次將在我院接受硬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的150例膽囊結石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治療效果,詳情報告如下:
1 對象、方法
1.1 病例來源
將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硬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的150例膽囊結石病人作為對象,包括79例男性,71例女性,年齡17-75歲,中位年齡(53.8±11.39)歲;所有病人經影像學檢查后確診患有膽囊結石,手術前均行膽囊功能測定:方法1.口服膽囊造影法:主要用于膽囊結石的診斷,其通過肝細胞攝取造影劑后排入膽汁,用以檢查膽道系統的通暢,間接用于測量膽囊功能。口服膽囊造影檢測因具有放射性損傷和準確性較差;目前已淘汰使用。 2.膽道核素掃描法:通過肝細胞攝取同位素排入膽汁,間接測量膽囊運動。缺點是:藥物具有放射性;操作復雜。檢測所需的時間較長,并且受造影劑充盈膽囊的影響,現已少用。3.彩超三維檢測法:分別在空腹及脂餐后測量膽囊的長、寬、高三徑,以膽囊空腹容積及餐后容積的動態變化來反映膽囊收縮功能。正常膽囊脂餐后于30至60 min達到最大收縮程度。脂餐為兩個油煎雞(荷包蛋)。正常膽囊功能的標準為膽囊收縮率(≥75%)和膽囊壁厚(≤3 mm)兩項指標。膽囊收縮率降低,或膽囊壁增厚,兩項指標中任一項不在正常范圍內,即表示膽囊功能不正常。應用這兩項指標進行評判,基本可排除確認膽囊結石患者是否適合保膽取石術,如不適合,就應當切除膽囊。
1.2 手術方法
病人取平臥位,使用全身靜脈麻醉;于臍下切開一個長度約0.6-0.8cm的切口,于此切口在直視情況下置入穿刺鞘管(0.5cm),建立起人工氣腹,并在此處放入5mm腹腔鏡進行探查,明確膽囊位置、大小及形態;按照膽囊底距離右側肋緣下體表的最近部位確定操作切口的位置,在右側肋緣下處切開2cm手術切口,逐步切開、分離腹壁至腹橫肌各層組織,放置穿刺鞘管,于腹腔鏡引導下取腹腔鏡操作鉗抓取膽囊底部勿松開,再拔出腹腔鏡和鞘管,順沿腹腔鏡操作鉗桿逐步切開腹橫肌、腹膜,將膽囊底提高到腹壁外(或者切口位置),取紗布保護切口之后將膽囊底部切開約1.5cm,放入硬性膽道鏡,并注入適量生理鹽水,探查膽囊內部狀況,明確結石大小,取套石網籃將結石清除干凈,針對細小結石、泥沙樣結石應用專用吸石箱進行清除,探查膽囊壁,若存在膽囊壁間(內)結石,以喬式“擠、推、壓、撐、撕、沖、吸”等方式取凈;若存在膽囊息肉,取腔內電凝導絲對息肉根部進行電凝,之后使用活檢鉗將其取凈;膽囊腔內出血者,使用腔內電凝導絲進行電凝止血,若結石比較大無法直接取出,要用氣壓彈道碎石技術擊碎結石后再取出。對合并慢性萎縮性膽囊炎者,其膽囊較小,不可牽拉到切口處,要適當延長手術切口,于腹腔內開展操作。取石完成后反復探查膽囊內狀況,確定無結石、出血、息肉,同時可見膽囊管內的膽汁流到膽囊內,取4.0 愛惜康線對膽囊底部切口進行全層連續性鎖邊縫合,再放回膽囊,將肋緣下和臍下切口縫合,通常術后3-7日可出院,出院后持續服用步長膽石利通片(1-3個月),囑咐病人定期入院行B超復查,隨訪24個月。
2 結果
2.1 手術效果情況
150例病人都順利完成硬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手術時間50-148(61.8±15.29)min;術中出血量15-30(20.9±2.84)ml;住院時間4-7(4.9±0.52)d;術后次日能夠下床活動,24小時后均可半流質飲食。手術后7日內復查B超顯示無結石殘留,無膽漏等并發癥出現。
2.2 術后隨訪情況
26例因多種原因而失訪,124例術后隨訪24個月,其中8例結石復發,復發率6.45%,2例合并急性膽囊炎、2例合并萎縮性膽囊炎,4例為單純膽囊結石復發。
3 討論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憑借其創傷性小、術后恢復較快等優勢,深受廣大病人及醫師的歡迎,但無論膽囊功能好壞均一并切除膽囊的治療方法使病人喪失了膽囊功能。醫學研究表明,膽囊不僅具有儲存與濃縮膽汁的基本功能,而且有重要的免疫、生化功能。相關研究資料指出,膽囊切除術后并發癥率為40%左右,病人生活質量受到很大影響。另外一些研究表示,保膽取石病人術后的生存質量指數顯著高于膽囊切除術者。因此,保留具有正常功能的膽囊,有助于降低膽囊切除術后發生的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等相關問題,對提升膽囊結石病人的術后生活質量有較大促進作用[2]。現階段,普遍認同的保膽取石術適應證為:①膽囊功能正常、良好,術前通過B超檢查膽囊大小、膽囊壁厚度等,以明確膽囊功能是否正常;②無異常癥狀或僅伴有輕度上消化道癥狀者;③高齡或存在高危因素無法耐受切除膽囊者;④年齡較小的少年或兒童病人;⑤膽囊息肉小于1cm;⑥病人有保膽要求,且膽囊功能正常。針對膽囊功能差,且伴有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急性膽囊炎者,建議實施膽囊切除術[3]。
綜上,硬鏡微創保膽取石術對病人的創傷性小,不會損傷膽管,能夠保留膽囊功能,雖然術后有結石復發現象,但復發率較低,在準確把握手術適應證的情況下,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謝芝海,陳漢兵,何惠科,等.輸尿管硬鏡在基層醫院微創保膽取石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8,11(02):186-188.
[2] 李芳飄,姚立鵬.兩孔法保膽取石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遠期預后及生活質量對比[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7,29(01):18-21+39.
[3] 李瑤.硬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