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華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麻步鎮樹賢小學,浙江 溫州 325400)
托爾斯泰認為,“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小學階段的孩子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這個時候正是培養責任感的最佳時期,所以我們要為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打好這個基礎,切實培養起小學生的責任感。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呢?
小學生,比較愛聽故事,以故事為引導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為他人著想是滲透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一有閑暇時間,我都會給孩子講述自己看過心中有他人,為他人著想的故事給孩子們聽。如轟動一時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一名公交車司機行車途中突發心臟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里,做了三件事:1、把車緩緩地停在馬路邊,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氣拉下了手動剎車閘;2、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地下了車;3、將發動機熄火,確保了車和乘客、行人的安全。
他做完了這三件事,安詳地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這名司機叫黃志全,所有的大連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又如:播放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印度圣雄甘地視頻:有一次乘火車,上車時由于過于擁擠,他的一只鞋子掉到了鐵軌旁,此時火車已經開動,鞋子無法再撿回來。于是甘地急忙把穿在腳上的另一只鞋子也脫下來扔到第一只的旁邊。一位乘客不解地問為什么這樣做?讓學生們想一想,說一說為什么,討論后仔播放:甘地笑著說:“這樣一來,看到鐵軌旁鞋子的窮人就能得到一雙鞋子。”讓學生體會這就是對自己,對他人的負責。運用這些小故事,讓孩子體會到,有一種快樂:就是為他人著想。看著學生們認真靈動的眼神、積極的態度,我相信孩子的責任意識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根植的。
班集體是學生小學生活的主場,是培養學生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在班級體建設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參與制定班規、值日表等,并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要求,給每一個學生安排固定的班級服務崗位,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把個人的責任感與集體的責任感結合起來,內化學生的責任感。具體崗位如下:

( 小太陽 )中隊“小賢者”崗位設置一覽表

?
多數崗位都是輪流的,例如:借讀小天使、路隊督察員、雨具小管家等,每個學生都分配到了任務并明確了主要職責,這樣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更培養了學生關心集體,樂于為班級服務的責任心。在拖地小專家、掃地小能手、黑板清潔員、走廊保潔員等崗位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們的“保潔”意識加強了,班級的衛生情況做到了空前的干凈整潔。每個學生都以幫助班級消滅垃圾為樂,真正做到了班規中 墻上無腳印、地上無紙張的規定。班級崗位設置有助于學生在集體的奮斗方向和個人的奮斗目標中,實現不同層次學生的素質全方面發展,讓每個學生在尋求自我實現的價值的過程中將責任感內化。
據調查資料顯示中國城市的孩子每天勞動的時間平均不足0.2小時,是世界兒童中參加勞動最少的一群。在對調查問卷的整理中我發現65.1%左右的學生在家不會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果說學生在學校能夠做到有責任感,而一回家就被父母包攬了一切,那么責任感如何深化呢?因此家校結合方能學生深化責任感。
學校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建立家訪常規,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學校教師要與家長共同探討、研究,尤其針對溺愛孩子的家長,對家長進行培訓,共同尋找關愛孩子的正確方式。要求家長們有意識地給孩子布置一些家庭勞動。可每周開展“小鬼當家”活動,在家里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要求他幫助收拾房子,參與策劃布置家里的擺設,整理、修補自己的玩具、圖書,飯后倒垃圾等對孩子來說,是既具體又容易接受和做到的的事情。對有的學彈琴、繪畫的孩子,父母也應將收拾琴譜、繪畫工具等任務交給孩子自己做,以增強孩子的責任心,養成獨自保管整理用品的認真負責的習慣。讓學生們在參與勞動的同時認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對家庭、家庭成員有一定的義務從而深化責任感。
當然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教育者持之以恒,將責任感的培養寓于日常學習生活之中,使學生成為從不負責任到被動負責到最終能主動負責的人,漸序漸進,自覺做好每一件事,養成負責任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們的小肩膀能承擔起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