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張春明
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產業園和文化產業基地迅速發展,文化市場不斷增長,產業規模不斷提高。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園區已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民族文化產業的形成與創新勢必會在未來的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2007年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009年國務院批準了振興文化產業的計劃,標志著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戰略的興起;2011年第十七屆六中全會中首次提出文化強國的目標;十九大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而少數民族文化產業是整個國家文化產業戰略部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民族種類眾多是云南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最具特色的一張名片,每年與民族文化創意相關的創意集市不勝枚舉,很多創意與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密不可分。
云南少數名族眾多,與之伴隨的便是形成眾多的民族文化產品,這些形式多樣的特色產品自然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產業—“民族文化產業”,而這也恰恰是發展云南文化產業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產業產品如何更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這無疑與這些產品的制作者有直接的關系。大學生其自身的特點正好滿足了這個要求,他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繼承乃至創新是需要一個大的氛圍營造而逐漸催生形成的。
由于地緣關系的原因,云南少數民族與東南亞地區在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再加上云南獨特的地理位置關系,加強與東南亞地區的交流溝通,對于實現云南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國際聯系,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之下,政府職能部門的參與方式與藝術文化園區的良性發展的關系,勢必成為研究的重點。政府職能部門對文化園區的建設與發展,無論是財政扶持方面還是政策制定方面都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和重要性。無論是園區的規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服務方式等多方面都是政府需要進行考慮的。
服務的力度太大或太小都會對園區的建設起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參與的力度上如何把控、政策如何制定、服務如何跟進等多方面,都是需要進行細致而深入的研究。政府核心業務流程再造,為園區提供動態服務,將十分有助于藝術文化園區的良性發展。2013年11月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職能正在逐步發生轉變。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和促進市場化改革,調整文化產業的政策導向,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幅減少對資源的直接干預,并且根據市場規律、市場價格、市場競爭來促進資源配置,從“辦文化”到“管文化”的轉變效果明顯。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一個新的問題就隨之產生了:什么是推動藝術文化園區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與能源輸出?藝術類大學生的不斷輸入無疑是藝術文化園區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的動力源泉。
文化產業的第一要義是創意,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思維活躍性,因其受過長期的專業藝術學習和訓練,藝術創作根基和創作能力相對較強,當下的中國發展迅猛,急需大量具有原創思維和創新觀念的人才,藝術類大學生的自身思維特點正好與之吻合,這些學生思維大膽,敢于突破常規,這對于設計工作局面的突破與創新有著十分有利的先天優勢。大學城是高校機構集聚的文教社區,其特征可以概括為:“社區管理政府化,教育資源共享化,基礎設施市政化,師生生活社會化,運轉機制市場化”①。呈貢大學城高校林立,不同高校都設立了藝術類相關專業,藝術生是藝術創作者中的主力軍,每年畢業的大量藝術類大學生為藝術文化創作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儲備,十分有利于園區建立“縱橫支撐,里應外合”的立體文化人才體系?;谶@樣的一個體系之下再來看呈貢大學城,就有了新的一層意義:呈貢大學城聚集了近十余所高校,這些高校都有著極為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人才資源和軟件資源,具體包括藝術師資、藝術課程、藝術講座、藝術網站、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硬件包括圖書館、展覽館、演出場所、設計類實驗室、展演類劇場等。對于這些藝術資源,大學城的管理機構和教育管理機構應共同開發藝術資源共享方案,通過文化活動發展產業聯動,完善集群運營方案,提升集群競爭力。這不僅滿足了當地個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整合這些資源,使之更好、高效的服務于社會,形成面向社會開放的機制,這一點對于形成園區特有的藝術活動氛圍尤為重要。更為有意義的是依托“藝術文化園區”在大學城開展面向高校的“藝術嘉年華”畢業藝術作品展示活動,利用大學城自身的獨特優勢,實施開展公共藝術作品展演,針對所有大學開展的“藝術嘉年華”大學生畢業季學生藝術作品展示活動周,同時邀請知名藝術家參與活動的策劃,這無疑對于整合和發展大學城教學資源,提升活動影響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圖1
由此而形成的每年畢業季大學生藝術作品展示對于促進學生思想交流、校地或校企合作、豐富廣大地區居民藝術文化生活,進而形成固定的文化節傳統,對于園區形成規?;c營造獨特的園區藝術氛圍及打造區域性的“文化名片”等諸多方面都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
不可否認,藝術文化園區的建設離不開人力資源的基礎支撐,基于這樣的前提之下,呈貢大學城健全的公共服務設施,發達的內部及對外交通建設對于藝術文化園區良性運轉,傳播及擴大園區規模輻射面等方面有著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將大學城城市交通、城市公共活動、城市休閑娛樂等城市活動空間和商業、辦公、居住、酒店、展覽、娛樂等建筑生活空間進行整合,在各部分之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大學城城市綜合體②。這樣的特征,正好是大學城發展的重要支撐。從這幾年的建設可以發現,呈貢大學城有著發達的交通網絡,與主城昆明市區相連的有發達的公路交通與軌道交通,與國內其他各省聯系有最新建成的滬昆高鐵,與國際聯系有即將建設和已經在建的多條國際鐵路、公路交通。交通帶來的便利對園區內部自身的良性運轉起著重要的保證,同時,這樣的交通優勢對于園區“請進來”與“走出去”的戰略發展布置提供了最為強有力的支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泛”藝術文化園區的構思,彼此之間的關系也勢必會對園區的外向力發展上起到推波助瀾的強力作用?;ヂ摼W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藝術家們工作和交流的方式己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這樣的變化可以使得園區與外界的聯系地域范圍有所擴大,聯系的效率大幅度提升,進而降低制作、宣傳、合作的成本。從 2012年6月頒布的《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深入實施文化科技創新工程開始,我國文化產業政策致力于布局新技術與新業態,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文化園區融入互聯網建設,園區的設定并不需要是傳統意義上的固定場所,但正是這樣的情況,借助一個固定的場所進行展示、表演、宣傳才更為重要。基于此,在園區的規劃面積上并不需要像傳統意義上的提前設定大范圍的面積進行規劃,但必要的園區范圍還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在這樣的范圍內進行規劃與相關政策的制定,才越發的顯得重要。
對于園區的建設,在成立之初,將商業策劃與營銷策劃的模式介入大學生“藝術嘉年華”與畢業季學生的藝術作品展示周之中,這對于促進校地、校企合作以及該項活動的長期進行是十分必要與有效的,同時園區作為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研究、生產、銷售、傳播與消費基地,根本任務是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升創造力,提高吸引人才和市場協作的能力。在此期間積極尋求政府支持、積極擴大社會參與,基本立足點是豐富地區文化特色、打造地區文化名片,一方面從概念構思上著力,另一方面強化市場導向與商業模式參與。
“藝術嘉年華”與“藝術家之村”(即藝術文化產業園區)兩個概念的同時提出,二者的相互促進、相互發展,這對于項目的推進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更符合項目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在進行實際操作過程中,從管理機制、保障機制和培育機制分析文化產業的演化規律。創新在于將文化產業的形成與市場運行機制一并融入研究,是對國外文化產業進化理論的一種傳承與創新,開創了利用大學城自身優勢促進“藝術文化產業園”文化產業基地形成的新范式。從研究問題的具體內容上看,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基本理論和相關概念體系,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闡述了文化產業發展能力生成與演化的本質規律及特征,為高校文化產業的實施與推廣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和可行的操作建議。

圖2
近年來,藝術家村在各地發展迅猛,有些鮮為人知的小村莊,由于藝術的繁榮也變成了藝術家村,不單給藝術家帶來生活與創作的空間,也給了藝術家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同時也給當地的居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增加了就業崗位,緩解了地區就業壓力,起到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果(圖1)。邁克爾·波特曾提出產業價值鏈理論,即任何產業的價值鏈都由一系列相關聯的價值創造點組成,獨立而不孤立,文化產業也符合這一特征。以下莊村為例,近年來高校在呈貢大學城的建設逐漸完善,與云南藝術學院一路之隔的下莊村,受到“學生經濟”的影響,其村莊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呈貢的“麻園村”,更為務實的是村民經濟收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帶來的學生創業經濟也隨之孕育而生。在下莊村,研究團隊曾經做過一份問卷調查,調查的出發點是如何打造一個“創意下莊”,才能為大學生在下莊村創業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更為核心的是如何營造出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藝術創意社區?問卷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創意下莊”的看法不僅僅是關注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的需要,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十分旺盛,對文化藝術方面的發展十分關注。如今的下莊村有很多依附藝術學院成長起來的小型公司和工作室,因藝考而發展起來的旅館、酒店、畫室、練琴房、舞蹈室等等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與此同時這些行業也為學生初期創業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和借鑒。在這樣一個氛圍熏陶下的下莊村,也在不自覺中與周邊的村莊產生了逐漸明晰的差別。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下,結合現有業態,對村莊的有序發展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規劃布局是十分必要與重要的(圖2、圖3)。
呈貢大學城聚集了近十余所高校,這些高校都有著極為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軟件資源包括:藝術師資、藝術課程、藝術講座、藝術網站、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硬件資源包括:圖書館、展覽館、設計類實驗室等。除此之外,以云南藝術學院為例,學校已建和待建有美術館、文化館、音樂廳、劇院、體育館和對應的公共演出場所等,對于這些藝術資源,園區可與各所大學管理機構聯合制定藝術資源共享方案,使之不僅滿足局部個體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整合這些資源,使之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形成開放機制。這一點對于高效利用園區公共資源,降低園區建設成本,進而形成特有的大學城藝術活動氛圍是尤為重要的。

圖3
藝術家核心的兩個要素:對藝術品的創作需求和藝術品進入藝術市場的需求。從這兩個要素出發,呈貢大學城下莊村“藝術家之村”在建設上還需要具備新的亮點。
首先,對已建設的藝術創意空間或是藝術村的解析發現,藝術村有利于建立藝術家的認知感,藝術村能讓藝術創作者有直接面對面交流的空間,能為藝術創作者帶來彼此之間的認可和反饋。藝術創作者之間的認可在藝術活動中很重要,在這種情況下,下莊“藝術家之村”的建立就需要這樣一個新的模式,為藝術創作者提供研討自己的空間,從而能增加藝術創作者的交流空間,讓他們能感覺到足夠的認同感,營造一種舒適的環境才能讓藝術家安心創作,藝術創作者聚集在這里且不說硬件方面的需求,如果在心里上得不到安心,不可能有好的作品,這也是下莊村建設“藝術家之村”所要具備的核心因素。
其次,已有藝術村的設立多數都建在距離鬧市較遠的郊區,遠離喧鬧都市。這主要出自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安靜的環境有利于創作,二是郊區投資較小也給大多數藝術家的入駐提供了更多機會。從藝術創作者的角度來看,優美的環境能激發創作靈感。如果從當地政府的角度來看,更為看重的是藝術家之村建成后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需要尋求兩者的平衡點。下莊村并沒有自然景觀類的資源條件,但是,現在的旅游業也不再是只單一的去關注自然景觀的旅游業了,只有挖掘當地文化厚度的深度體驗方式和內函才能更有效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在這里,要為他們提供適當和創作者接觸的機會,能親眼看見藝術創作者的創作過程,親身體會藝術家的生活。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下莊藝術村的知名度;舉辦一些創意集市,吸引全國的手工達人來此對自己進行宣傳;利用公眾微信平臺、或是論壇、貼吧并打造成以“云南藝術學院”為 LOGO 的學術品牌,增強品牌意識,這些是需要在建設文化園區之初就要確立的核心價值觀。把下莊村打造成一個傳輸文化的平臺與品牌,匯集更多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為藝術家帶來藝術創作的靈感,也給當地人民帶來經濟收入,產生良性自循環,把下莊村打造成一個開展當代藝術文化產業發展的藝術創作孵化基地。
藝術家之村是由各階層的藝術愛好者在此聚集,藝術家是整個藝術區的原動力,不同文化的碰撞為藝術文化創新和打破地界限制提供了可能。藝術村并非單純的物質空間,也是創作者們分享個人色彩的空間,云南的多元文化更是相互影響、相互交織,要允許新的東西進來,發現自己的不足和自己的長處所在。當今社會是合作的社會,獨成一體已經成為歷史,進行任何創作,總是會和外界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多元的文化更有利于藝術村的活力和多樣性、豐富性,也為藝術村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F在大學城周邊的交通道路硬件建設和網絡高速化,正是為這樣的發展新模式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礎保證。
呈貢下莊村所建立的不僅僅只是大學城所衍生的文化產業園,其主要的作用是通過藝術村的發展帶動資源優化分配,創新文化產業的發展,并促使資源開放,達到資源共享的新局面。由此可見,制度的創新對于建設大學生文化產業園的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大學城的制度創新,主要包含了建設模式的創新,不局限于傳統的保守建設,根據不同大學城的技術氛圍建設具有大學城獨特藝術的文化產業;其次是投資體制的創新,需要明確的是大學城的發展不僅僅關乎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還關乎著一個城市人才資源培養的重要作用,因此創新投資體質,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不論對建設大學城還是建設相關的藝術文化產業園都有著極大的借鑒和啟發作用。
注 釋
①陳安蘭:《合肥大學城教學資源共享的問題研究》,安徽師范大學,2015年。
②黃東豐:《大學城城市綜合體設計研究》,浙江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