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孫 建
一
鳳翔木版年畫是我國“年畫四大家”之一[1]。因其地處我國西北內陸,根植于民間,其藝術風格極少受到其它地區年畫的影響,保留了古版年畫古樸、自然的藝術風格,表現了西北農村地區的民俗風情和濃郁的民間美術特色。據家藏古版年畫的資料和《鳳翔縣志》記載推斷,鳳翔木版年畫始于唐宋,興于明清。制作工藝以套版印刷為主,內容以人物為主,兼及花鳥魚蟲。其藝術風格從客觀文化語境上受到仰韶彩陶裝飾、先秦青銅器紋樣、秦漢磚石花紋以及唐宋繪畫藝術的影響,同時揉進了當地刺繡、剪紙等民間美術的造型技巧,借鑒了戲曲表演藝術(秦腔)的服飾、臉譜的描繪樣式,畫風端莊、凝重、粗獷、夸張。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構圖飽滿,形象豐滿傳神,畫面和諧樸實,生動別致;②人物造型夸張,動感強、傳神、威猛有張力,人物頭部占整體比例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③以線刻為主,線條剛勁有力、簡明質樸、生動大方;④色彩以紅和綠、黃和紫兩對高純度的補色為主,并大塊填充,對比強烈,呈現出大紅大綠、飽滿、艷麗的視覺化效果;⑤局部粗細搭配,疏密有致,體現了“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形式法則。
鳳翔木板年畫的生產地主要集中在鳳翔縣城東的南、北小里村,以及城西南的陳村鎮。兩地的藝術風格略顯不同。據從事木板年畫制作的老藝人邰怡(1921~1984)先生講:“在藝術風格上,這三個產地除了均把持住鳳翔年畫的特點外,陳村鎮的年畫篇幅小,造型寫實性強,圖案花紋細,線條細柔、自如、蜿蜒流暢,色塊小、宜近視細看;南北肖里村年畫篇幅大,造型大方、夸張、突出重點;線條粗直、轉折剛勁有力,人物面部五官俊俏、清新,頭大腰粗,凸現出樸實、嚴謹,雄偉、勇猛的風格,色塊大而色調對比強烈,顯得鮮艷、悅目,見之逗人心弦”。

《鎮宅神虎》邰立平 創制于80年代
二
鳳翔木版年畫就其題材內容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五類:①門神畫。門神畫也叫門神、門判,是最早的年畫,也最具代表性,分為文門神和武門神;②風俗畫。其種類多達100 多種;③戲劇故事畫。種類也有100 多種,多數是成組成套的連環畫形式。如“世興畫局”創制的《西游記》,篇幅多達三十六幅之多;④窗花。窗花是糊在窗格子上的裝飾畫;⑤家宅六神。也叫“神馬”,包括土地、天地神、灶王、龍王、倉神、牛馬王,是舊時農民為祈求人畜平安、莊稼豐收、風調雨順而供奉。此外,按照張貼位置不同,有“門畫”和“墻畫”之分:“門畫”以門神畫為代表,主要張貼在門上,含有“御兇”或“納祥”的寓意;“墻畫”以描繪世情風俗、經典故事為主,有裝飾美化環境以及“助教化,成人倫”的作用。鳳翔木版年畫的畫幅有橫幅也有條幅,其規格一般有全開、對開、三開、四開、八開,在社會動蕩、農業欠收及戰亂年代也曾印制過十開、十二開、十六、十八、二十開等小幅作品。
鳳翔木版年畫的制作工序復雜。根據對已故老藝人邰怡所留文獻,及其子邰立平先生口述材料地整理、歸納,其工序主要包括畫稿、制版、印刷三個大的方面,具體流程如下:①起稿。畫出墨線稿,包括定題材、定內容、構圖、校樣、描畫等。②備版。選上好的梨木作版材。梨木具有質地細膩堅韌、硬度適中、不易龜裂變形、吸水性強的特點,其取材主要來自“北山”(當地人的習慣稱謂,系六盤山余脈,丘陵地貌,東西走向,距離南小里村以北約10 華里處),將其鋸成厚度合適的一塊塊板材,大約放置三年左右,待其自然風干后進行合縫拼板,再經過刨、切、磨等工序以備后用。③貼版。行話叫“落墨”:用直尺在木版上定樣,再用三角板做方,然后把漿糊(七生且硬)刷勻在版面上,使其滲到木紋里去,再將墨線稿反置于木版之上,并及時用手掌熨平,使紙裱實,停三、四分鐘后,揭掉畫稿,墨線稿就印在板面上了[2]。④刻墨線版。墨線版是套色版畫的“母版”,因為是線性的,所以為陽刻。可分為鏨(zàn)版、浸版和修版。“鏨版”:即用鏨子直立著延線條兩側把大面積的空白部分挖掉,只留有黑色線條的棱。因為是大概的雕刻,所以要離線條遠一點,否則會把線條擠跑,使形象變形。一般尺幅大約鏨四、五個毫米,尺幅較大的版面要鏨五、六個毫米。“浸版”:也叫“滲版”、“滲油”,即把鏨好的版面用菜籽油浸一遍,這樣做可以使墨線變得非常清晰,同時木版變酥了,刻起來更加省力。一般是用小刷子細致均勻刷上菜籽油即可。“修版”:是刻版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關乎線條的質量,因而要屏住呼吸、凝神靜氣、精雕細刻。線條要有韻律,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墨線兩側刀口的傾斜程度也是檢驗雕刻水平的重要因素。此外,要輕輕地刮磨掉線條上的毛刺,以求其平整、光滑。⑤洗版。底版刻完后,用清水洗掉版面上殘留的紙屑、木屑、菜籽油、墨跡等。⑥印墨線稿。拓印數張墨線版,以備色彩搭配設計用。⑦號色。用手工填染的方法在印好的墨線稿上進行色彩搭配設計,用色種類不會太多,一般用五到七種顏色,做幾個色彩搭配的效果圖樣,最后選出效果最理想的一幅進行分色版的設計和雕刻。不同的藝人對顏色的偏好有所不同,比如邰怡老先生就以大紅、桃紅、米黃、深綠為主色,金黃(橙黃)、紫、藍、淡墨次之;而邰立平先生則以黃、紅、綠、紫為主并輔以其它顏色。⑧雕刻分色版。按照號色效果圖樣,一種顏色刻一個版。彩色部分大多是塊面狀,因而采用陰刻,其底版的雕刻要比墨線版簡單一些。⑨套版印刷。把底版和紙張(一般為一沓紙,以便批量印刷)的位置固定好以后,先印墨線稿,然后依次印各種顏色,從亮色(高明度)到暗色(低明度)順次印刷,對一些大幅作品的細部(如面部、手、胡須、頭發等)會進行手工勾染和暈染,以便產生一定的層次變化。最后再套印銀色,手工描金,行話叫“套銀描金”。陜、甘、寧、青地區的買家給這類年畫贈了一個“金三裁”美名,成了鳳翔木板年畫的名牌年畫[3]。⑩印二墨。彩色版和套金套銀完成后,有些部位的墨線會模糊,這時需要進行再印一次墨線。

《坐虎敬德》木板年畫,邰立平

《執鞭敬德》(原版已殘損。下半身為邰立平先生根據上半身修補)

《執锏秦瓊》(原版已殘損。下半身為邰立平先生根據上半身修補)

《上朝敬德》(明代老版)
鳳翔木板年畫制作所使用的材料工具,除去前文提到的板材、鏨子以外,重要的還有刻刀、紙張、顏料等。刻刀主要有三種:中刃刀(平口雙面磨制)、偏刃刀(平口單面磨制)、斜角刀。曾使用過的紙張有:川紙(即四川土產竹黃紙,用白土粉刷白)、手工連史紙、機制白紙、土產本貢紙、枸樹皮紙、白報紙、白單膠紙、宣紙等。川紙是鳳翔木版年畫傳統用紙,其它幾種質量高低不一。通常在銷量好的時候會用質量好的紙,甚至使用進口紙。顏料用水性顏料(即“水色”)。主要是植物性顏料和礦物質顏料,傳統方法是用古法熬制,因其代價太高,現已棄用。其次是化學顏料,比如在1933年至1937年年畫興盛時期,“世興畫局”使用的是德國口的金沙綠、大紅、桃紅、米黃。邰立平先生嘗試用國畫顏料印刷,受到了藏家的一致好評。
三
隨著時代變遷、世事流轉,只有南小里的木板年畫綿延傳承,且無間斷。南小里村位于104省道南側2 公里處。當地老人們習慣將104 省道鳳翔段稱為“官路”,實則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南小里木版年畫地生產、運輸、銷售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木版年畫的生產主要是該村的邰姓家族以家庭作坊的經營模式進行生產。村民以農業生產為主業,他們農忙時耕種、收割,農閑時進行木版年畫的創制。當然也有類似于今天公司化經營的規模化生產運營方式——畫局。

《天仙送子》木板年畫,世興局制

《長坂坡》木板年畫,世興畫局制
其中“世興畫局”最具代表性。一是其風格經典、工藝精湛。二是相關文獻豐富、有據可查、脈絡清晰、流傳有序。據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邰順家譜記載,邰順繼承先人祖傳年畫事業經營“萬順畫局”,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邰正榮改“萬順畫局”為“榮興畫局”,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邰潤又改“榮興畫局”為“世興畫局”。其間經歷六代人共一百九十多年時間。20世紀 20年代,以邰世勤為代表的“世”字輩兄弟五人,共同支撐著世興畫局。邰世勤有三子,分別為邰鼎、邰怡、邰喻[4]。邰怡之子邰立平和邰鼎之子邰江平繼承祖業,均從事木版年畫創制事業。其中邰世勤、邰怡、邰立平祖孫三代對當代鳳翔木版年畫的傳承、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邰世勤系“世興畫局”第二代傳人,以擅長木版年畫的設計和雕刻,兼長社火臉譜、石雕、廟宇壁畫、磚雕、皮影等聞名于西府,以其所掌握的技能而言,他幾乎可以算得上是西府民間工藝美術的通才。據其孫邰立平所講,到他這一代,共積累歷代畫版有上千個品種,常年使用的就有六七百個品種,年產量600多萬張。其一生共設計年畫版樣200 多個品種,自刻年畫版近80 套,經歷了年畫最為興盛的時期,并為新舊時期鳳翔木版年畫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經歷過七十年代之后,邰家所藏一千多個底版只剩下了30 多個,鳳翔木版年畫幾乎失傳。恢復鳳翔木版年畫的歷史重任就落在了邰怡、邰立平的肩上。邰怡(1921~1984)系邰世勤之子、“世興畫局”第三代傳人,兼設計、畫樣、雕刻技藝于一身,技藝高超,為同代藝人之翹楚。一九七九年二月,被授予“陜西省工藝美術老藝人”榮譽稱號。
親身經歷了20世紀的各種社會風云變化,目睹了由自然、社會等各種原因,導致的鳳翔木版年畫由興盛到衰落,再到最后看到希望的過程。在最艱難時期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奮維系著鳳翔木版年畫的生存和發展。曾嘗試木版年畫的革新,并吸收、借鑒其它地方年畫的特點,對鳳翔木版年畫進行了題材和內容的改良和豐富。參與以南小里年畫老藝人為骨干的“南肖里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會”,努力搜集古版、原樣,拓印尚存的畫樣,進行復制。一九七八年主持成立了“鳳怡年畫社”,對流散于民間的版畫古樣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復制,重新恢復了鳳翔木版年畫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邰立平(1952~)系邰怡之子,鳳翔木版年畫第20 代傳人,國家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師,與其父共同創立了“鳳怡年畫社”。1979年立志投身木版年畫事業,從 1979年到1983年大約4年的時間里就整理、雕刻了170余幅墨線版(其中套色版100 多套)。至今已整理雕刻了400 套底版,為恢復、修復散落在民間的老版、殘版和復興傳統木版年畫的樣式,付出了畢生心血。難能可貴的是,其在恢復和修復的過程中,在沒有改變傳統鳳翔木板年畫制作工序和工藝的前題下,對原有樣式中不盡人意的細節,如個別輪廓、衣著等進行了細微調整、修飾和完善,可以說是進行了改良和再創作,使得經過他復刻的老版煥發出了新的藝術生命力。
當下,由于城市化的進程所產生的磁力效應,對植根于農業文明背景下的民間工藝美術的根基產生了不小的動搖,新型農民的觀念變化使得他們對木版年畫尤其是門神、家宅六神等不再重視和感興趣,膠版印刷技術、電腦制圖技術等對木版年畫的生存構成了很大的沖擊。
鳳翔木版年畫正面臨著不同于以往任何時期的艱難挑戰,其收藏者和買家已由普通大眾正轉向文化類的人群,這就意味著其正在失去以往廣泛的群眾基礎,正從草根藝術進入殿堂。好在民族文化復興的旗幟指引下,以及通過木版年畫人的努力,正力圖恢復其以往的輝煌。鳳翔木版年畫的發展和傳承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①“老瓶裝新酒”。首先,繼續保護和傳承傳統木版年畫的題材、內容。其次,在保留其粗獷、夸張、大方,線條剛直,造型夸張,色彩對比強烈等風格特征及其制作工藝和工序不變的情況下,對其題材、內容進行革新,融入適合當下社會生活的內容、題材和造型元素,使其更加具有時代感;②完善制作工藝,在用料、配色、裝裱等方面下工夫,與時俱進,以適應當下人們的審美習慣和家居風格。通過網絡拓展多元的銷售途徑,不能只依賴于藏家的收藏,要使其與當下社會生活緊密相連。③深挖其藝術形式元素的潛在價值。對其造型、色彩、線條等形式元素進行重新解構、重組,并將其用于公共藝術和產品包裝等領域,不但可以對其再利用,而且也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
相信通過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努力,在人們重新認識定位傳統民間美術的審美和文化價值之后,鳳翔木版年畫必將和其它民間美術一樣會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