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若
摘要:中國藝術歌曲是在上世紀20年代,由一批留學歸來的優秀作曲家將本國的民族性特征與西方作曲技法相結合而產生的聲樂體裁。筆者通過對中國藝術歌曲概念的審視,從創作及傳播方面分析研究其發展現狀。筆者從創作、演唱及傳播三個方面展望藝術歌曲的發展,只有結合本民族特色,將民族元素融入的恰到好處,注重“字、腔、韻”的把握,利用新時代先進的傳播方式并緊隨時代步伐,才能使中國藝術歌曲永遠屹立在音樂文化之林。
關鍵詞:藝術歌曲? ?發展現狀? ?傳播普及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022-03
一、中國藝術歌曲的概念及界定
藝術歌曲最早起源于19世紀的德國,是一種獨特的聲樂創作體裁。德國藝術歌曲多為詩歌與作曲相融合的藝術產物,代表作曲家有舒伯特、舒曼等。除德國以外的法國、意大利及俄羅斯等國,它們的藝術歌曲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近年來各學者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界定不盡相似,無論是陸在易發表的《中國藝術歌曲創作之我見》還是彭根發的《關于中國當代藝術歌曲的定位思考》,大約都表示藝術歌曲往往是有著較強的文學性,是作曲家用嫻熟的創作技法譜寫的內容精致的聲樂體裁。它不同于歌劇的是,不用大線條的旋律和炫技的表現手法來演繹作品,而是配有專門的鋼琴伴奏用娓娓道來的方式,來展示了歌詞中的一些意境美,主要強調通過詩詞與音樂、伴奏與人聲、創作技法與音樂結構高度結合創作出的具有高雅意境的聲樂體裁。
歐洲將舒伯特創作的《紡車旁的瑪格麗特》作為歐洲藝術歌曲的開端,20世紀20年代青主創作的《大江東去》常常被人們視為中國藝術歌曲的開端。藝術歌曲這一體裁傳入中國已近百年,它經過百年歷史時期的洗禮不斷成長和進步,它沒有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中被淘汰,可見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必要性。近些年也有許多學者對于中國藝術歌曲提出了問題,羅藝峰在《關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思考》中提出,一些界定藝術歌曲的音樂特征非其所獨有的,這就讓藝術歌曲的界定邊界不夠明確。陸在易也曾提出,藝術歌曲的界定較為模糊,應當在區別于其他創作體裁之外保持其最基本的藝術特征和美學規范,使其不斷豐富和發展。
民族語境下的中國藝術歌曲界定也隨著文化的進步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伴奏方面不再僅僅是與鋼琴的二重奏,例如一些古詩詞藝術歌曲為了表現其民族性特征也會加入一兩件民族樂器來烘托氣氛。不少藝術歌曲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會選擇樂隊伴奏,在多種樂器相結合的情況下,音樂情緒顯得更加豐富。藝術歌曲往往是規定好聲部由美聲唱法呈現的藝術作品,但中國的民族聲樂發展不斷完善,出于藝術歌曲群眾性普及的出發點,很多情況也會選擇民族唱法去演唱。聲部劃分是美聲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但中國藝術歌曲通過不同聲部的演繹也顯得多姿多彩。例如青主創作的《我住長江頭》,可以是高聲部演唱的G大調,也可以是中聲部演唱的降E大調,演唱者用不同的聲音狀態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去展示出豐富的音樂情緒。高雅藝術往往來源于民族民間音樂,中國藝術歌曲這條長河需要在流淌時不斷融會貫通民族特色,在中國的文化長河中源遠流長。
二、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現狀
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被劃分為四個時期,五四運動后為第一個時期,也被稱為萌芽時期,歷史的改革讓藝術歌曲的創作開創了先河。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時期為20世紀30-40年代,在社會動蕩的歷史背景下作曲家沒有忘記在創作上彰顯藝術歌曲的民族性特征,開始將中國傳統古詩詞作為藝術歌曲的創作內容。新中國成立后迎來了藝術歌曲創作的成熟期,創作者在創作題材和創作技法上的進步都使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不斷進步、改革開放至今,藝術歌曲呈多元化發展態勢,中國藝術歌曲近些年來在創作方面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勢。有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陽關三疊》《楓橋夜泊》;也有將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特征相結合的作品《山中》;還有中國民族地域性特征顯著的代表性作品《西部放歌》。這一現象證明中國藝術歌曲在創作觀念、創作題材及作曲技法上面都有著很大的提升。
當然中國藝術歌曲在創作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在中國藝術歌曲的界定方面,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帶領大家認識藝術歌曲。藝術歌曲無疑是具有藝術性的,但有藝術性的并非一定是藝術歌曲。例如,在不同時期都會產生一些反映人民群眾心聲的合唱歌曲,它們同樣具有藝術性,但并不符合個人抒發情感這一準則;又如一些傳統的民歌,雖然是個人抒發情感的歌曲,但并不使用鋼琴伴奏。所以說藝術歌曲是對于具體聲部而言,用鋼琴伴奏,詩詞作為歌詞,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的韻味,加上具有專業演唱技巧的演員來抒發個人情感,表達意境的一種音樂體裁。
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方面,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常常忽略藝術歌曲塑造意境這一特征,為了讓表演者吸引大家的目光,在創作時將篇幅、音域、音調寫得華而不實,導致表演者在呈現作品時一味的展現自己高超的聲樂技巧,而少了些藝術歌曲本身高雅的意境美。創作技法方面值得一提的作品有羅忠镕先生創作的《涉江采芙蓉》,它是用五聲性十二音技法寫成的具有傳唱性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一定要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現如今各國音樂交流越來越頻繁,有許多學習了專業的西方作曲技法的創作者,在創作作品時忽略了中國藝術歌曲該有的韻味和意境,這使所創作出的作品不能彰顯出優秀的民族文化。此外,中國藝術歌曲也應緊跟時代主旋律,創作者應該不斷地推陳出新,緊隨時代步伐更新自己的創作觀念,才能不斷創作出百姓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普及方面,中國藝術歌曲發展至今,在群眾中的普及上有一定的難度。藝術歌曲在中國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生存發展下來,可見其具有廣泛傳播的條件和魅力。藝術歌曲本身寧靜致遠的高雅特征影響著它的受眾面。群眾的普及程度并不是檢驗藝術歌曲文化內涵的因素。藝術歌曲“曲高和寡”的現象,除了其自身的藝術特征給觀眾帶來的審美錯覺外,其推廣力度及手段也是阻礙其傳播的一個要素。藝術歌曲的普及需要創作者進行深入思考,將創作技法和音樂語言完美結合,創作出一些“寓繁于簡,寓深刻于淺顯,雅俗共賞”的藝術歌曲。群眾愿意接受一首流行作品的迅速走紅,對于這一現象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也可以從歌曲的演唱、市場需求、媒體宣傳等角度考慮,借鑒流行歌曲的推廣、宣傳方式,探索出適合自己發展的一條道路。中國藝術歌曲的現場音樂會往往也需要購買門票入場,很多音樂愛好者也可能因為經濟壓力而被拒之門外。這點可以效仿許多西方國家的政策,音樂會會為一些經濟能力較差的人提供優惠政策。中國藝術歌曲近年在國外的傳播也是令人堪憂,西方國家除了了解到一些耳熟能詳的中國傳統民歌旋律,其他近些年創作的藝術價值極高的中國藝術歌曲大家并不了解。我們應該立足于未來,要讓博大精深的中國藝術歌曲文化魅力走出國門,源遠流長。
三、中國藝術歌曲傳播普及策略
中國藝術歌曲是結合中國文化近百年來的藝術成果,它不是脫離歷史語境單獨存在的藝術形態。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認識,規范中國藝術歌曲的界定;我們需要秉承著“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理念去推動其發展,要樹立繼承創新的創作觀念;創作者應當巧妙的將地域性民族特色與先進的作曲技法相融合,創造扎根于人民生活,緊跟社會發展步伐,謳歌時代主旋律的優秀作品,還應形成本民族的個性風格,不斷創造出彰顯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民族性”的優秀作品;創作者應該緊隨時代步伐,不斷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
藝術歌曲作為一個外來的音樂文化,勢必要結合本土文化,形成其獨特的民族化特征,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創作者要具有正確的、先進的創作理念。我國各個時期的創作者,例如黃自、蕭友梅、趙元任、青主等,都在努力將民族音樂創作素材和民族創作技法相結合,努力探尋著中國藝術歌曲的民族化特征。齊柏平在《藝術歌曲創作中的民族元素探索》,將具有民族元素的藝術歌曲分為三類:一類是大方向上不改變作品,只改變一些音樂要素上小小的細節變動,此類稱之為“改編型”;另一類“整合型”是改變作曲的曲或者調,整合創作出新的作品;最后一類是大幅裁剪、拼貼,較原作品來說已經沒有明顯的聯系,此類稱為“藝術創新型”。可見藝術歌曲在保持其民族化特征方面有多種創作手段和途徑。
作品的題材在彰顯其民族性音樂特征方面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素,因此,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在題材的選擇方面,可以選擇一些傳統的膾炙人口的中國人物、經典傳說或事物,如《昭君》《還我一個太平天下》等一些優秀作品。作品的創作技法能夠更直觀的表現出作品的風格特征。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國,每個民族都有著極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給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可以將西方的作曲技法與中國傳統的民族調式相結合,將各個民族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要素融合其中,這樣可以使中國藝術歌曲凸顯出其民族性特征的同時也能夠更加豐富的發展進步。
每個時期的音樂作品都離不開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透過各個時期的藝術歌曲都能感受到不同時期的社會現象。如陸在易創作的《我愛這土地》,詞作者艾青在抗日戰爭時寫下的表達自己愛國情懷的詩;又如反映新時代環保主題劉聰作曲的《鳥兒在風中歌唱》。由此可見,中國藝術歌曲應該緊隨時代步伐,把握時代命脈,不斷創作出具有時代性的優秀作品。
演唱方面,表演者不僅要具備精湛的演唱技巧,還要結合具體作品進行“字、腔、韻”的研究。歌唱與語言密不可分,漢語文化博大精深,演唱者要熟練的掌握歌曲的聲母韻母發音,掌握歌曲的情感色彩和歌唱音色的調控布局。
近年來,許多關于藝術歌曲演唱及創作方面的比賽進入大家視野。中國藝術歌曲因其獨特的藝術性導致其受眾面的局限性。通過一些藝術歌曲相關的大賽我們不難發現,學院派及學院教學一直都是其最好的傳播者。如今,許多經典的中國藝術歌曲被寫入教材內,其教學的一些要求和一些重量級專業比賽的曲目規定,都引起了學習者的廣泛關注。學院教學在演唱方面具有先進性的特征,它對中國藝術歌曲乃至中國聲樂文化發展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1月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行的“源遠流長、尋根之旅”雷佳博士民族民間歌曲專場音樂會,這一場標桿性的音樂會不僅展示了最先進的聲樂演唱技法,也彰顯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推動了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21世紀的中國,各類新的傳媒方式充斥著市場。可以通過多媒體這一新的傳播途徑來宣傳中國藝術歌曲的相關音樂文化。加強中國藝術歌曲的數字化采集,探索中國藝術歌曲的內容加工辦法,重視中國藝術歌曲傳播新媒體平臺的建設。中國藝術歌曲在傳播媒介上應該突破傳統,除了通過音樂會的方式來呈獻給觀眾,也可以借助一些新媒體來進行傳播,通過在一些新媒體平臺上傳優秀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視頻,推出一些中國藝術歌曲的經典鑒賞文章,或者通過直播藝術歌曲音樂會的方式來打破其欣賞的局限性。讓藝術歌曲走進人民群眾的視野,讓更多其愛好者能夠更直接、更快速地感受到其藝術魅力。
四、結語
如今,中國藝術歌曲在界定方面標準越來越明確,凸顯著民族化和時代化特征,有著較高的藝術性。創作者應樹立發揚本民族特色音樂文化的創作觀念,進一步與先進的西方作曲技法相結合。演唱者要不斷豐富自身民族文化內涵,感受民族文化特征和魅力,利用新媒體這一新興媒介進行廣泛傳播,在遵循其藝術性特征的前提條件下,創作出更多、更好、更有“百姓味道”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劉聰.對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現狀及相關問題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1,(09):17-19.
[2]陸在易.中國藝術歌曲創作之我見[J].人民音樂,2007,(08):34-35.
[3]彭根發.關于中國當代藝術歌曲定位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7,(09):28-31.
[4]羅藝峰.回到原點:關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7,(10):20-21.
[5]段紫逸.當代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思考和展望[J].音樂創作,2015,(04):118-119.
[6]汪效華.影響中國藝術歌曲走向世界的因素研究[J].藝術教育,2015,(0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