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華
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圍繞課堂有效教學的核心,把握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使他們愿學會學,從而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一、精心設問,啟發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處于積極思維活動之中。我在教學時,總是將問題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時,我問學生:看到題目,你想問什么?結果他們有的說想知道為什么我不是最弱小的;有的說我不是最弱小的,誰是最弱小的呢?……通過提問,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將重難點引了出來。而教學的過程,也可以根據實際繼續提問,以把知識引向深處。如《我為你驕傲》一文,當讀到孩子用自己的錢還給老奶奶作為賠償時,我又問孩子:小作者做錯了事情,賠償是很應該的,為什么老奶奶會為他驕傲?提出問題后讓學生進行了充分討論,結果很快他們答出了文章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做錯事情要敢于承認錯誤,知錯能改……所以,從課題入手設置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必不可少的途徑,而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則是推進教學的重要手段,我們要敢于用并多用。
二、課件演示,直觀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而多媒體課件正是由這些因素所組成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把課文中所描繪的客觀事物或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必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感受。如教學寫景類的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收集相關的圖片,也可以制作PPT,在教學時讓小組交流或者觀看幻燈,這絕對比純粹的講解來得更直接有效,因為這種輔助教學實施的運用,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給學生認知的快樂,促進他們深入、持久地進行學習。如教學《找春天》一文時,結合南方孩子的特點,我補充了冰雪融化、樹木吐芽等的圖片資料,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和特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再如《北京亮起來了》一文,關于長安街、環形路、故宮等經典的描寫,結合圖片,孩子理解起來更快速、更深刻,效果明顯。
三、重視實踐,促進發展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庇捎谑苣挲g特點及認知水平的制約,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教師提供有利于其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一切外因才能順利進步。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各種各樣的語言環境,內化和運用所學的語言。其實在平時的課堂上我們在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上已經做了很多的嘗試,比如復述課文、講故事就是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小組交流、口語交際、課本劇表演、做小導游、小交警等表演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加豐富?!秲芍恍—{子》這篇課文的教學,可以在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課文之后,請兩組學生分別扮演勤獅子和懶獅子,不僅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還啟發他們想象:勤獅子還會怎么樣?懶獅子又會怎么樣?這樣既豐富了表演內容,又使孩子們在活潑的表演、生動的敘說中,將課文的規范語言內化為了自己的生活語言。再如對于《郵票齒孔的故事》一文,上到“那個人拿別針刺小孔”時,我沒有讓學生立刻學課文,而是讓他們拿出事前準備好的紙和針,邊默讀課文邊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操作,結果一下子他們就明白了這個道理。課堂是學習語文的主陣地,但它有著時間限制,不可能全部承擔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作為課堂教學延伸和補充的課外實踐活動,對此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若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學習語文,走進圖書館、書店與書交朋友,參觀訪問,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則更能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語言。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課外實踐材料,巧妙設計,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訓練,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更不能滿足于對一篇課文的教學,而應該把教學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幫助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只有真實地參與到語文實踐中,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才能真正地獲得提高。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