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洪妹
隨著信息化技術發展,在我國農村地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構建信息化教學體系已經成為受普遍關注的教育發展問題。基于此,本文以“認識人民幣”為例,對構建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信息化教學體系進行研究,希望對推動農村小學數學信息化發展有所助益。
一、制作信息化教學課件
農村小學數學老師除了要參與到信息技術運用的培訓學習活動中,還要利用課余時間多研究信息化教學的技術手段和技巧,促使自身在信息化中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好的教學體驗。教師在制作信息化教學課件時,需要花費的精力和時間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需要搜集與“人民幣”有關的教學知識點,然后選擇一些小學生能夠接受的教育資料,將其整理歸納出來,作為制作課件的基本資料;其次,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狀態,他們比較喜歡一些卡通形象的圖像體現知識點,所以教師可以將知識點與時下比較流行的動畫片形象結合在一起,比如利用《小豬佩奇》動畫片中豬爸爸、豬媽媽、佩奇、喬治的動畫形象制作一段關于“人民幣”的動畫視頻,視頻中的部分對話如下所示;通過與兒童天真無邪的心理特點相符合的動畫片,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出本節課堂教學內容就顯得更加順其自然。
動畫內容:佩奇和它的爸爸、媽媽、弟弟來到商店,佩奇爸爸拿出錢,讓佩奇去買東西。
豬爸爸:佩奇、喬治,你們看,我手上拿著多少錢?
佩奇、喬治:不知道。
豬媽媽:呵呵,是兩張5塊錢和1張10塊錢的人民幣啊。
佩奇、喬治:嗯嗯,我們知道啦。
豬爸爸:那你們去買點吃的吧。
二、實施信息化教學
教師在實施信息化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發揮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而且還要結合信息化技術的形象生動特點,將學生充分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將準備好的課件展現出來,將最新版的人民幣按照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順序展示出來,使得學生對人民幣有基本的認識,然后按照紙幣和硬幣的分類方式再展現一組對比圖,使得學生理解為什么會有不同材質的人民幣,最后將不同版本的人民幣進行對比呈現,使得學生明白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幣的形式也在不斷變化,而不變的是人民幣之間的換算方式。教師在完成所有人民幣認知過程后,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對人民幣的認識,給出幾道隨堂測試題,例如1元=()角,50元+20元=()元,1元+5角=()元,使得學生能夠將學習到的知識快速運用到計算中。通過信息化教學工具進行人民幣認知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人民幣的發展變化,而且還能夠在更短時間內幫助學生構建出人民幣認知體系,使得小學生掌握更多有關人民幣的理論知識。
在時間和空間有限的條件下,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工具,模擬創設教學情境,將不同價格的商品呈現在多媒體屏幕上,讓學生模擬商店購買商品的情境,開展知識應用實踐活動,比如在屏幕上呈現出橡皮(1角)、尺子(8角)、鉛筆(5角)、中性筆(1元)、練習本(2元)、鉛筆盒(6元5角)、彩色畫筆(9元8角)……接下來教師與學生構建互動探究模式,實施一問一答的測試策略,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進行評估。
T:小銘來到商店,想要購買一把尺子和兩本練習本,他需要支付多少錢給商家?
S:一把尺子需要8角、一本練習本需要2元,兩本練習本需要4元,加起來總共是4元8角。
互動問答活動持續進行,學生對于人民幣運用的靈活度和熟悉度越來越高,通過這樣的方式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不僅保證了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也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試想如果教師還是依靠傳統的教學方式,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布置商店情境,而且可能會造成課堂上的混亂,而利用多媒體展現商品的方式,有效避免上述問題,還能保證教學效果,實乃一舉兩得。
三、信息化教學體系的形成
對于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而言,構建信息化教學體系并不是短時間內的號召,而是要將其作為長期奮斗的目標,在教學活動中不斷總結寶貴的實踐經驗,于實踐和理論中不斷驗證和總結,從教學設計、內容選擇、形式創新到理論成果總結、轉化,最終形成一套完善的農村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體系,不僅能夠為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能為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高質高效的教學工作開展提供理論指導。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