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莎
摘要:將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作為一個整體,突出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資源的緊密聯系與比較特色,系統構建具體的保護傳承機制;與此同時,開發創新也是一種保護傳承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應把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保護傳承放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通過與當地旅游產業融合等途徑,建構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資源的開發模式。
關鍵詞: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127-02
一、前言
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是指在湖南北部地區(岳陽、常德、益陽、長沙的望城)以及湖北省的荊州市等33個縣(市、區)曾經產生并流傳的本土音樂以及與其相關的物質與非物質的總和。洞庭湖區擁有豐富的民間音樂文化資源,受到經濟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許多民間音樂瀕臨滅絕。
二、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的概況
(一)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分類
洞庭湖區鄉土音樂形態豐富,主要有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五大類。其中包括岳陽地區的洞庭漁歌、巴陵戲、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等;常德地區的常德高腔、常德絲弦、澧縣荊河戲等:益陽地區的益陽彈詞、蘭溪山歌、南縣地花鼓等;荊州地區的馬山民歌、荊河戲、荊州花鼓戲、鼓盆歌等傳統音樂種類。
(二)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特性
洞庭湖區無論是地理氣候、人文傳統,還是資源分布、交通格局、產業基礎,都具有同質性。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屬“湘北洞庭文化圈”,其音樂文化資源分布集中,音樂種類多樣,音樂文化特點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首先,洞庭湖區具有因受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水”影響的水文化特點,曾有人如此形容過環洞庭湖區“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水浸皆湖,水落為洲”。以洞庭漁歌為例,它是洞庭湖區歷代漁民傳唱的傳統民歌,是“湘北最具代表性的區域音樂歌種;
其次,洞庭湖區音樂文化具有以屈原的《九歌》為代表的巫文化的特點。常德高腔就是在本土原始祭祀歌舞等基礎上發展而來,它融合了楚巫文化;
最后,因洞庭湖區地勢平坦(丘陵、平原地貌)、又“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十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湖區文化特點呈綜合性。例如:洞庭湖區漁民流動性非常大,許多老人均非土生土長,被其傳唱的洞庭漁歌中的五句體漁歌受到了“以楚文化為主,兼有南北文化屬性的綜合性文化產物”的五句子山歌的影響。
三、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現狀
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主要依托民間傳承、政府傳承和學校傳承三種傳承方式。在實踐過程中,這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一)民間保護與傳承
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受到現代化、城鎮化影響,其生活環境、生產方式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甚至有一些都臨近消亡的邊際。
例如,現代化的捕魚技術使得洞庭湖水上作業消失,湖區漁民不再以捕魚為生,而是轉向岸上從事其他工作。洞庭湖邊再也難以找到昔日“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的景象。另外,由于受到西方強勢文化和流行音樂大潮沖擊,無論是專業音樂家還是普通民眾(其中包括這些傳承人的后代),其審美己悄然發生變化:他們認為鄉土音樂文化是業余的,老土的、民間的。正因人們對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審美的流變,才頻繁出現了每場演出演員都比聽眾多的現象,鄉土音樂文化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群眾基礎。由于外部生存環境與內部審美觀念的變遷,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的局內人的民間傳承基本消失。
(二)政府保護與傳承
政府的介入彌補了民間對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傳承的不足。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
1.湖南、湖北地區民族音樂集成編撰階段
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中國音樂研究所出版了《湖南音樂普查報告》,之后,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湖南湖北兩地文化工作者編輯出版了“八大集成”:《中國民族民間歌舞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曲藝志》、《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中國戲曲志》、《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南、湖北卷)。2009年,在對原《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南卷》校訂、修正的基礎上,出版了((湖南戲曲音樂集成》(共四冊)。這些大型史料性著作的編輯出版有力地保護了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但是,這種作為靜態的文獻資料保存,對于學者而言是難得的資料庫。然而,對于廣大普通民眾而言,只有曲譜,若沒有音響資料,就不能使這些音樂得到很好的傳承。
2.洞庭湖區非物質遺產保護傳承階段
進入21世紀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訂了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隨后,我國以及洞庭湖區相關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了一些針對湖區民間音樂的保護條例與舉措,2005年,成立了“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隨后,洞庭湖區相關市州(縣)都相繼成立了保護工作機構。在這些機構的努力下,開展了包括搜集整理資料、錄音、錄像:建立傳承與保護基地(洞庭漁歌傳習所,巴陵戲傳承研究院、巴陵戲展覽陳列館、常德漢劇高腔保護中心等);大量開展“文化惠民”、“送戲下鄉”等活動。此外,由政府出資、文化部門創作、編排大量劇目,參加國內外大型演出,并且獲得了很多殊榮。這種由民間與政府相互滲透的傳承方式有效保護了洞庭湖區鄉土音樂的發展。但是,其影響和傳播范圍還很有限,為了擴大洞庭湖區鄉土音樂的受眾面、增加其影響力,湖區相關政府正在積極尋求與自媒體、旅游產業和地方高校的合作。
(三)學校保護與傳承
學校傳承是保證鄉土音樂穩定地、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目前,洞庭湖區許多中小學與高校己相繼和當地文化部門建立了合作關系。小學層面:2014年,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聯合岳陽樓小學啟動了“巴陵戲進校園”傳承保護項目,該校“巴陵戲社團”已經培養了一大批“非遺文化小小傳承人”,所編排的節目也在各級比賽中屢屢獲獎;2017年,洞庭漁歌傳習所選擇與大多是上岸漁民與洞庭漁都商戶子弟組成的九華山小學對接,在課內外教唱這些孩子唱漁歌,在該校組建了一支洞庭漁歌合唱團。隨后,岳陽市九華山正式成為洞庭漁歌傳承基地;2018年,常德漢劇高腔保護中心與常德市武陵區衛門口小學開展的“戲曲進校園”戲曲興趣班活動。
目前來看,這些非物質遺產進校園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在社會上造成了一些影響。但與此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首先,就教學目標而言,不應把培養個別學生參賽獲獎當作目的,而應當把重心放在全體學生的審美趣味與興趣上來,注重學習、感知、了解并熱愛洞庭湖區鄉土音樂,將湖區音樂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此外,還應將洞庭湖區鄉土音樂編入到音樂教材當中,并采用在音樂課上介紹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學唱洞庭湖區民歌、欣賞湖區經典戲曲音樂片段、將本地戲曲舞蹈動作元素融入廣播體操當中等具體方法,為將來培養能夠欣賞洞庭湖區鄉土音樂的合格聽眾打好基礎。
相比中小學,地方高校在學術資源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高校擁有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方面的專家,無論是在音樂本體分析方面還是在人才培養方面都能給予有效的指導。另外,地方高校具有文化傳承,特別是對本土音樂文化傳承⑦、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功能,在對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傳承方面起關鍵作用。
隨著我國整個音樂教育界對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關注③,洞庭湖區地方高校對鄉土音樂的傳承與研究意識明顯提升,積極與地方文化部門、音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建立本土音樂傳承基地、開展本土音樂研究,探索將區域音樂傳承與本土化辦學有機結合。湖南理工學院與巴陵戲傳承研究院建立實踐基地、“洞庭漁歌”傳承志愿服務隊、洞庭漁歌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隨后又成立了“湘北音樂舞蹈文化研究所”;湖南文理學院音樂學建設規劃中把加強對常德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納入其中,先后建立了“常德絲弦大學生傳唱與寫作基地”、“湘西北文化與文藝發展研究中心——文藝品牌培育與非遺傳承研究基地;湖南城市學院建立校級學科平臺益陽花鼓文化創新團隊、湖湘傳統音樂文化研究所;長江大學荊河戲傳承基地等。
目前,這些嘗試大部分停留在零散的、小范圍的實驗階段。科研上,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開始研究區域音樂,內容主要集中于課程改革,對音樂本體分析較少,由于受到多方面影響,這些成果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對本地高校教學沒有產生實質影響。教學上,僅僅是為了應付各級比賽和演出,創編個別音樂、舞蹈作品。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考核方式等方面并沒有將本地音樂很好地納入到地方院校的教學體系當中。
目前,洞庭湖區已有一些高校開始意識到該問題,他們在其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一些本土音樂理論課程。以湖南理工學院和湖南城市學院為例,湖南城市學院藝術學院為舞蹈表演專業開設了《益陽地花鼓表演》、《梅山儺戲》、《洞庭漁歌表演》、《蘭溪山歌表演》,音樂學專業有《湖湘音樂文化鑒賞》,音樂表演專業有《益陽花鼓表演》等特色課程。湖南城市學院這些特色課程開設得較為全面且以實踐類為主。值得指出的是,該學院明確“以培養傳承地方優秀文化、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應用型人才為特色,(…)傳承區域特色文化,服務地方文化經濟”,而這一點在洞庭湖區其它地方院校還沒有明確指出。在湖南理工學院16版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特色平臺部分專門設置了區域音樂模塊:課程主要有《中國樂理》、《工尺譜視唱》、《中國民歌》、《中國音樂分析》、《井目北區域音樂》、《湖南音樂歷史文化》、《外國民族音樂》7門課程。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該課程體系既包含中華傳統音樂、湖湘音樂為主體的母語文化,又有本區域音樂特色,這樣的課程設計帶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因為這些課程全是選修課,即使學生全選,區域音樂的比重只占總體應修學分數的所占6%。另外,由于師資嚴重缺乏使得地方院校在區域音樂的具體實施層面出現問題,導致開課率低,很難將大綱的內容付諸實踐。
綜上所述,洞庭湖區地方高校應該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培養、教材編寫、考核方式等方面將洞庭湖區鄉土音樂納入地方院校的教學體系當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尋求多方合作,在高校與政府、社會以及中小學之間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
四、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展望
目前,對于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資源主要是分別保護傳承,將其作為整體性保護傳承的研究和實踐還很少,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發布后,有必要整體研究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注重保護傳承對象的多面性、保護目的的多樣性、保護模式多元化等方面,依據傳統音樂的特征以及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資源的特質,突出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資源的緊密聯系與比較特色,系統構建具體的保護傳承機制,推動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資源的整體、協同保護與傳承。
此外,挖掘保護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資源是該地區非遺研究的基礎條件,開發創新也是一種保護傳承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應把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保護傳承放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凸顯其時代意義。注重洞庭湖區活態鄉土音樂文化傳承與產業開發融合,通過與包括中國益陽鄉村文化旅游節、洞庭漁火節、汨羅江國際龍舟節、桃花江美人窩文化藝術節等當地旅游節慶以及屈子祠、張谷英村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歷史文化名鎮(村)相結合的文化展演等不同形式,建構洞庭湖區鄉土音樂文化資源的開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