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仲
作業,不僅僅是上課的延續,更是上課的加強與拓展,不僅是關乎學生學業能否鞏固、掌握的關鍵一環,更關乎著學生的能力、技能、品行是否提升之關鍵所在。然而縱觀現行的作業布置和批改,幾乎無一例外地沿襲著傳統的“兩部曲”——老師布置學生做,學生做完老師改,周而復始,次復一次,千篇一律,亙古不變。這種多勞低效的作業布置批改法折射出的是老師們的按部就班的舊理念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老思維。這種舊理念、老思維一旦蔓延開去,毫不夸張的說,勢必會遠離現代教改精神,違背后現代的育人思想,擯棄備受推崇倚重的素質教育,讓學生在老師權威的任務性和自個兒被動的完成中惡性循環,從而與成功感、喜悅感、幸福感漸行漸遠,甚至背道而馳。那么,怎樣才能高效而又少勞的對作業進行布置和批改,從而使學生收獲頗豐呢?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探索和實踐,芻議一點新法,力求對大家有所裨益。
一、訂立,因為民主所以高效
1.定量定期,定下就雷打不動
學期伊始,我用心良苦的與所執掌的班級學生對作業舊法之利弊來一次推心置腹的大討論,大家探敞開心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力尋作業新法。大家對此種情況聞所未聞,個個群情激奮,摩拳擦掌,各抒己見。經過兩節課激烈的“思想”碰撞,緊貼班級實際,整合大多數人的意見,定下了定量定期作業:每天3道題,禮拜天、節假日也不例外;為了便于管理和辨認,采用日記式作業,即每天作業的第1行須寫上具體時間;為了章節清晰,更為了有適度空間寫評語,決定采用大厚教案本,力求1次作業盡量寫在1頁內(不作硬性要求);周一為老師統一作業題目布置時間,周二、周三為數學學習委員統一作業題目布置時間,周四、周五、周六為學生各人自選本單元或跨單元作業時間,周日為學生各人自選歷年或歷單元不足、不會、須補救之作業題目時間。
這種大家參與、集體討論、共同議定的作業法,彰顯了學生的主人公意識,把作業“還”與學生,一開始就深受學生的青睞與響應。有了大家的熱情參商,按量按時完成就有了“群眾基礎”,而提質才成了可能、繼而成為現實。
2.不定量不定期,竭求不遺余力
若想提質促學,只是每天3道題的作業量,顯然有失偏頗。那么,如何在寬松而又有序的氛圍中探尋學業長足發展之道呢?答曰:師生討論后的“制度行”。
課本練習,因地制宜。課本練習,是例題的延伸,且大多與例題相似或相通。此類練習,老師大可不必面面俱到,重復繁瑣,而應因地制宜,還主動權于學生,以自練、小組討論、以會幫拙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集體中倍感溫暖,在溫暖里獲得進步。老師只是在學生爭論不下時給予適當點撥。
練習冊練習,因人而異。以上一學期期末監測情況為著力點,以不合格為分水嶺,合格者訂兩本練習冊,不合格者則買一本。而何時做練習,做多少道練習,則由自己定,唯一的要求就是每次練習需寫上具體時間,詳至年月日時分。這種因人因習慣而定的家庭作業,會給每個人都帶來輕松愉悅。在寬松愉悅的氛圍里練習,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傳奇效果。
課外練習,因勢利導。對那些學有余力、學有毅力的學生來說,上述布置勢必“吃不飽”,此時,老師理應因勢利導,鼓勵多類型的訓練與全方位的加強,甚至因優利倡超前練習,讓學生跳出本單元、本學期甚至本年段的學習,讓學生隨心所欲。老師就應該做學生向更大難度前進的潤滑劑,向更高更寬度攀登的助推器。
試卷練習,因時而定。“考考考,老師的法寶”,我卻逆向思考,幾乎不以學校訂的毫無水準可言、脫離目標的試卷來每單元考學生,而是通過民主商討后,因時而定,每單元由學生代表模仿校訂試卷結合本單元目標自制單元測試題,分A、B卷,供上學期期末考試及格和不及格兩個層次的學生檢練。期中考試卷由科任老師來訂,僅每學期一次的期末考試由學校制訂。凡此種種,既捍衛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自信心,也提升了大家的積極主動性。
二、檢查,因為多樣所以儲能
檢查,是對學生作業及練習的檢驗,是為了發現問題而做的努力,居于此理念,檢查理應及時、嚴謹、多樣、高效、利后。為了讓全體學生樂于參與其中,我們也是進行了一番探討,繼而訂立而下。
1.作業檢查,分工合作
每天3道作業題的定量檢查,具體分工:周一的由數學科任老師評改,采用優良中差等級分,外加褒獎性、鼓勵性或批評性評語。周二、周三的作業集體板演后,先由自己改,而后寫上說明書或作業病歷,進而再由學習委員寫上優良中差等級,外加個性評語。周四、周五、周六的由同桌(沒同桌的上下桌同學)互改互寫評語,拿捏不透的可求助學習委員或科任老師,周日的作業由組長寫“閱”,加評語。期中考當天晚上由數學學習委員對半學期來的作業情況進行小結,查漏補缺,口頭表揚先進或較大進步者,提出改進之處和努力方向。期末考前一天再由數學科任老師先對全班學生的作業進行統籌、統查,再由組長、數學學習委員綜合評議。而至于評語,剛開始時可只寫1條,循序漸進可寫到5條,評語比如有:字是否寫得端正美觀;計算方法是否新穎獨特;計算步驟是否完整合理;列式、得數、單位、作答是否正確規范;題量是否足夠;應用題、計算題的比例是否合理;哪些部分需要改進;哪些部分值得表揚等等。
2.課本、練習冊、課外練習檢查,專人專責
課本練習的完成情況,先自查,再由同桌互查,組長、數學學習委員可隨時隨地抽查;而練習冊練習的完成情況,則由組長在每周一的早讀課檢查;至于課外練習,則由數學學習委員在每周一午間時段檢查。通過專人專責,權責分明,層層落實,形式多樣,故而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拓寬了學生的能力儲備量。
三、反饋,因為及時所以彌新
任何制度或規定,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不可能一成不變。因此,建立一整套反饋系統,通過班級成員、組長、數學學習委員、其他科任老師、學生家長及其他相關人員的情況反映,及時的有的放矢的對制度、規定進行及時的調整、修訂、改正、補充乃至廢除,才能緊貼實際,緊扣學生的情感脈搏,讓制度、規定日久彌新,時刻煥發青春活力。
四、評選,因為進步所以榮譽
實踐證明,進步感、成就感能激發人的新潛能和正能量,讓學生在不斷地成功中收獲自信和喜悅,從而積攢、攫取更多更大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樂在學中而不能自撥。居于此認識,我在學期初便定下評選各個作業項目:美文美字小明星、進步小明星、成績小明星、助人為樂小明星、作業最拖拉之人、最不愛惜時間之人等等。這最終的決定權皆在于學生自己,通過自薦、全體投票、班干評選等方式民主選出。如此能讓學生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或查漏補缺而有的放矢。
總而言之,作業是繼教學之后的學生學習的“命根子”,容不得我們有半點馬虎敷衍之思想。只有心系學生,方法多樣,倚重民主,看重自我教育能力的熏陶培養,注重學生的自食其力,還作業自主權與學生,千方百計力促學生做作業的真正主人,才能在全員參與、全體努力、全部進步的氛圍中獲得教師輕松、學生樂意的良性循環效果,為學生撐起一片自信滿滿、快樂滿滿、幸福滿滿的艷陽天。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