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超
從幼兒園到進入小學學習對兒童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從以“游戲”為主的學習方式逐步轉變為以“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從無需書本的動手玩到上課必須有書本的書本學的轉變,這種行為的轉變并非兒童跨進小學校門就一定能實現的,而是一個逐步過渡的漫長過程,需要老師的不斷指引。這一階段的兒童心理特點集中表現為: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主導,觀察力具有隨意性,自覺性較差,學習習慣尚未形成。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平時在數學教學中應充分最大可能發揮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著重喚醒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識經驗,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搭建學生的數學知識架構。引導他們自然地完成從游戲活動向知識學習活動的質的轉變。
一、重視教學直觀性操作,注重形象思維中滲透抽象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發展,這個變化起始引起了學習方式方法上很大的改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具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形式,一年級兒童更多的是具體的形象思維,這個階段的學生,不能憑借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思考問題,往往更多需要借助具體和直觀形象作為支撐。例如,教學8加幾的加法運算時,可以通過先讓學生觀察兩個最大可以裝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裝了8盒牛奶,另一盒里裝了6盒牛奶,思考一下,怎樣去裝牛奶更容易得出牛奶的總瓶數?喚醒學生以前“湊十”的經驗,在此層面上讓小學生擺小木棒,左邊擺8根,右邊擺6根,再想一想,我們如何操作,就能使我們一眼看出這些小木棒的總數?由于前面有了放牛奶的體驗,學生也很快想到從右邊的6根小棒中拿出2根和左邊的8根湊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來就是14根小木棒。老師此時將學生的思考用數學算式寫在黑板上,并提醒孩子一起讀出來,把操作過程和抽象的數學符號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形象的操作活動和抽象的數學算理密切聯系,這樣就一步步引導學生掌握了數學算理,理解了抽象的數學計算。
二、重視經驗喚醒,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提升并建構新的數學知識
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很多書本數學知識并不是新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舊的知識,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不少數學知識體驗,在學校數學學習其實是他們生活中相對應的數學經驗的總結與提升,每一個學生都從他們的現有數學經驗體會出發,與課本教材內容發生相互作用,來建構他們自己新的數學知識結構。因此,小學生學習數學其實離不開現實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第一冊教材中,“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幾”是一個比較難的數學問題,一般表現為學生能根據已知條件判斷出多或少幾,但卻不能正確列出數學算式來表示比較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將比較過程和算式建立對等的聯系。他們原有經驗有的是用數數的辦法,想5再數3個數就到8,所以8比5多3,有的想5再加幾等于8,所以列式5+3=8,還有的是記住規律大數減去小數,然后套用規律得出答案。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發展不夠成熟,另一方面是因為對數學算理的不了解,而這個數學算理是相當抽象的,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習并掌握它難度非同尋常。在數學實際教學中,我提前創設了一個現實的數學情境,如我們班里有一些男同學,還有一些女同學,怎樣才能知道到底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你有什么好方法快速知道?同學們認真思考后,得到了一個方法,讓男女生站隊,一個對一個,對齊之后再看看到底是男生有多的還是女生有多的,這樣就看出誰多誰少了。其實這樣的比較方法源自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比較事物多少時,學生經常就是這樣操作的。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擁有了這樣的比較經驗,只不過在課堂上提出這個新問題讓學生溫習了這個生活經驗,學生通過重溫經驗,也進一步理解比多少時一個重要的數學方法,就是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在理解了這樣的方法之后就是學會遷移應用了,老師出示新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比較師生的人數:現有學生7人,老師3人,老師比學生少幾人?學生用方形和圓形分別代表老師和學生,再用剛學習的一一對應的方法擺出來圖形來,這時老師再讓學生指出哪幾個是多出來的?這部分學生是否包括與老師對齊的那3個嗎?如果果把這3個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其實剩下的就是學生中比老師多的部分)怎樣求出這一部分?然后再讓學生列出數學算式。這時就會讓學生體會到從較多的事物中去掉與較少事物一一對應的部分(也即同樣多的部分),就可以得出較少事物比較多事物少的部分。我們有這個體會,學生經常會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物感興趣,對自己生活中體驗過的事情引起關注,為了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教師可以從學生經歷過的事件著手,創設恰當的數學情境,充分喚醒過往知識經驗,并在此基礎構建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三、注重數學學習習慣養成,確保學生數學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初入學一年級的學生,通常還沒有建立屬于自己的學習習慣,所以小學一年級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關鍵階段。要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小組合作學習等習慣。數學學習其實低年段聽說讀寫是一項基本能力,尤其是閱讀的培養很重要。這些能力的培養確保了數學學習有效順利進行。首先,第一節數學課就要教學生學會傾聽,認真聽老師和同學的發言,要懂得聽清他人的想法的重要性;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復述自己或同學的話,為了提醒開小差的學生能集中注意力聽講。其次還要教學生學會表達和溝通,要學會在傾聽的基礎上能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并用完整通順簡潔的語言說出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最后還要教學生學會數學操作,學會輕拿輕放有理有序地操作使用學具。老師要在每次數學操作活動前給學生提出具體明確要求,并在這個過程中認真檢查學生有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活動。此外還要培養學生按時完成作業,認真預習復習,有錯題及時訂正等好習慣。
由于一年級學生的無意注意占主要優勢,一年級小學生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某些行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強組織調控,備課時要備好各個教學環節,以及預設課堂可能發生的問題。一年級課堂要多開展小組競賽學習,并定期評價每個小組表現,宣布競賽成績,進行及時獎勵。數學老師可以將自己的要求進行量化評分,設希望之星,動手之星,文明之星,勤奮之星,作業之星等多個獎項。經常開展小組與小組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數學競賽。以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責任編輯徐國堅